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红亮专利>正文

背携式施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76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指一种背携式施肥器。目前传统施肥每次携带量小,往返次数多,体力要求高;皮肤接触肥料机会多,既增加了劳动强度,又对人体造成伤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研制一种农民喜欢的背携式施肥器。结构是由料箱(9)内下面出料口(16)处有碾轴(15),料箱(9)的出料口(16)经过施肥管连接播撒出料头组成,料箱(9)内下方可转动的碾轴(15)与转杆(11)相连,伸出料箱(9)外部的转杆(11)端部固定转杆手把(13)。用途是施肥器即可施肥,还可用于麦种的播撒,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实用;直立行走施肥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避免人体与肥料的直接接触,消除了肥料对人体的损伤。(*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所述领域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专门指一种背携式施肥器。二、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主要途径是不断改良农作物品种和更新科技含量较高的化学肥料。投资大,耗时长,见效却并不明显。是因为施肥时机把握较差,浪费严重,不能在农作物生产的各个阶段适时适量地施肥,既浪费了能源,又影响了良种农作物特点的充分发挥,造成经济,能源的极大损失。传统种植农作物田间施肥普遍存在的严重弊端,严重制约着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妨碍农民的经济收入,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普遍存在的农作物生长期施肥难的问题。传统施肥都是手工操作,每次携带量小,往返次数多,体力要求高;皮肤直接接触肥料机会多,会对人体造成损伤,施肥过程中弯腰、直立的机械重复对人体损耗过大,且面部、胳膊容易被农作物划伤,既增加了劳动强度,又对人体造成伤害。首先,种植者使用的施肥工具落后,既费时、又费力使用极为不便,普遍存在前期施肥严重不足,中期施肥浪费严重,是制约农作物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严重影响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又造成能源浪费,再就心理而言,拿我个人的体会以及所认识、走访的所有人当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普遍存在有对施肥的畏惧感,如果这种传统施肥方法不从根本上解决,如果再延续下去,于国于民都是不利的。就玉米来讲,种植前期-->带上底肥,如果浇水不及时,容易把幼苗烧死和肥料效果不佳,然而玉米的生长习性是特别喜肥,农民也很想在它生长期适时、适量的施肥,使幼苗长得更好,但是,操作起来特别麻烦、费时、费力,从而使农民放弃了施肥想法,丧失了施肥的最佳良机,最后,只有在中后期不得不施肥的情况下勉强施肥,直接造成肥料资源的浪费,影响玉米产量的提高。再就水稻施肥来说,前期施肥尤为重要,但是他们还是采用传统的、原始的施肥方法在水田里作业,效率底、劳动强度大、极为不便,现在我国农村基本上的劳动力都出外打工,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家里只剩下些老弱病残,他们在施肥作业的过程中境况是可想而知的。就目前我所了解还没有一种能够适合两种作物的更好的施肥机械。再就我国的目前国情来讲,13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是八亿多,不用说是农业大国,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不利于大型农庄经济发展,国家对农村是生产责任制,这是每个农村家庭都要面对地一个不可回避的,不争的事实,所以,改进施肥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综上所述,制作一种简易地施肥器解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期农民的施肥难问题,有其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为提高农民的收入,提供有力保障。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之处,研制一种农民喜欢的背携式施肥器,达到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实用、即可施肥又能播种两用的的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背携式施肥器,由料箱9内漏斗下面出料口16处有碾轴15,料箱9的出料口16经过施肥管连接播撒出料头组成,其特征是:背携式料箱9内下方可转动的碾轴15与转杆11相-->连,伸出料箱9外部的转杆11端部固定转杆手把13。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所述的背携式施肥器,其特征是:播撒出料头是点播行播头1或者是播撒头14。所述的背携式施肥器,其特征是:背携式料箱9的出料口16经过软施肥管7、加速弯管4、流量控制阀3、硬施肥管2连接点播行播头1,小盖板17铰接在点播行播头1出料口端,可控制闭合的小盖板17经过闸线6连接手闸12,手闸12固定在转杆11外端部,操作手把5固定在施肥管上。所述的背携式施肥器,其特征是:背携式料箱9的出料口16经过软施肥管7、加速弯管4、流量控制阀3、硬施肥管2连接播撒头14,操作手把5固定在施肥管上。所述的背携式施肥器,其特征是:可转动的碾轴15周圈表面呈螺旋状凸起或者均布凸起,凸起之间是凹槽。所述的背携式施肥器,其特征是:可转动的碾轴15周圈表面分布小柱状凸起。本技术的优点和效果:1、背携式施肥器的开发和使用将有力地改变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现状,使施肥适时适量成为现实,增加了农作物田间施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良种农作物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保证农作物的稳产高产。这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提高了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施肥器在减轻劳动强度方面的作用也无比明显。施肥器则合理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其背-->携式设计可以增加每次的携带量,减少往返次数;直立行走施肥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避免人体与肥料的直接接触,消除了肥料对人体的损伤。2、本技术具有两种实用功能,背携式施肥器即可施肥,还可用于麦种、豆子、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种子的点播、行播和播撒,种子的点播、行播和播撒更加均匀,解决了与施肥相同的诸多问题。3、背携式施肥器与传统施肥方法在节省时间上的优势更加明显,以亩施肥时间为例作对比:                  传统施肥时间      背携式施肥器施肥时间                  分钟              分钟玉米按株施肥       150—210          20—30玉米按行施肥       120—180          15—20全畦均匀施肥       25—30            10上述的全畦是指空地、麦地、菜地等块状地。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说明,背携式施肥器设计结构简单,采用背携式,操作简便,重量轻,老少皆宜,男女均可。既能够科学合理施肥,又能够播种粮食等农作物。采用背携式,手柄控制,直立行走施肥,每分钟可施肥3.5—4kg,同时与传统施肥方法对比本技术劳动强度、难度以及劳动时间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尤其在雨天使用,将雨披披在背携式施肥器上也能够操作,效果更佳,增强了施肥的随机性,既解决了灌-->溉用水又节约电力资源,又利用雨天农闲时间完成施肥这项工作,同时,降低种植成本。背携式施肥器在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刺激当地乃至全面经济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我国鼓励农业迅猛发展的政策相呼应,为富民强区的目标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四、附图说明图1是点播行播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播撒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碾轴A向放大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碾轴A向放大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点播行播整体结构侧面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点播行播头,2-硬施肥管,3-流量控制阀,4-加速弯管,5-手把,6-闸线,7-软施肥管,8-背带,9-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背携式施肥器,由背携式料箱(9)内漏斗下面出料口(16)处有碾轴(15),料箱(9)的出料口(16)经过施肥管连接播撒出料头组成,其特征是:料箱(9)内下方可转动的碾轴(15)与转杆(11)相连,伸出料箱(9)外部的转杆(11)端部固定转杆手把(13)。

【技术特征摘要】
1、背携式施肥器,由背携式料箱(9)内漏斗下面出料口(16)处
有碾轴(15),料箱(9)的出料口(16)经过施肥管连接播撒出料头组成,
其特征是:料箱(9)内下方可转动的碾轴(15)与转杆(11)相连,伸出
料箱(9)外部的转杆(11)端部固定转杆手把(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携式施肥器,其特征是:播撒出料头
是点播行播头(1)或者是播撒头(1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携式施肥器,其特征是:料箱(9)
的出料口(16)经过软施肥管(7)、弯管(4)、流量控制阀(3)、硬施肥
管(2)连接点播行播头(1),小盖板(17)铰接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亮郭桂枝
申请(专利权)人:刘红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