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足大竹象幼虫化蛹的饲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52167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1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长足大竹象幼虫化蛹的饲养装置,涉及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包括饲养筒及其下方支撑所述饲养筒的底座,所述饲养筒为上下贯通的透明圆筒结构,由透明板围成环并可拆卸拼接而成,该透明板上开设有若干列孔,所述底座为长方体的五面孔筛结构,所述底座底面铺设有脱脂棉,至少一个所述饲养筒直立布置于所述脱脂棉上,所述饲养筒内填充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长足大竹象人工饲养和天然生长的显著差异和难度,是一种具有高化蛹和羽化率的长足大竹象幼虫化蛹的人工饲养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昆虫饲养
,尤其涉及一种长足大竹象幼虫化蛹的饲养技 术。
技术介绍
长足大竹象属鞘翅目,象虫科,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广东、广西、贵州、重庆等省 市及越南、緬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在我国民间有许多地方有药用和食用长足大竹象的传统。在药用方面,干燥虫 体全体入药,有祛风除湿、治疗风寒腰腿痛功效;在食用方面,成虫或蛹被捕捉后,或烤或 炸,美味可口,是一种天然优质的保健食品。目前,通过研究测定,新鲜虫体中,蛹粗脂肪含 量最高,蛹和成虫氨基酸含量丰富,蛹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最高,其多不饱和脂肪酸 (MUFA)也较成虫和幼虫高,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昆虫虫态。 长足大竹象蛹和成虫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属于药用昆虫,但由于林间幼虫 入土化蛹的位置较为分散,对蛹的采集难度较大,无法通过人工采集的方式进行工业化生 产。而对于人工养殖,目前长足大竹象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学特性和防控防治方面,更 由于长足大竹象人工饲养和天然生长的显著差异和难度,更未见如何将这种天然昆虫资源 进行人工培育、饲养的技术。 因此,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这种高价值的资源昆虫虫态,急需一种解决长足大竹象 人工饲养难题的饲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长足大竹象人工饲养和天然生长的显著差异和难 度,提出一种具有高化蛹和羽化率的长足大竹象幼虫化蛹的人工饲养装置。 本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种长足大竹象幼虫化蛹的饲养装置,包括饲养筒及其下方支撑所述饲养筒的底 座,所述饲养筒为上下贯通的筒状结构,该筒状结构由平板围成环并可拆卸拼接而成,该平 板上开设有若干列孔;所述底座为五面孔筛结构,所述底座底面铺设有吸水物,至少一个所 述饲养筒直立布置于所述吸水物上,所述饲养筒内填充土。 作为选择,所述饲养筒为透明圆筒结构,该圆筒结构高30 ± 0. 1cm,直径 8±0. lcm,所述平板为透明板,该透明板上各列孔间隔4±0. lcm距离,孔径0? 5±0. lcm,每 列孔的孔间距l±〇. lcm ;所述底座为长方体结构,所述饲养筒内填充25±0. lcm高度土。 作为进一步选择,所述饲养筒高30cm,直径8cm,由透明板围成环并可拆卸拼接而 成,该透明板上各列孔间隔4cm距离,孔径0. 5cm,每列孔的孔间距lcm,所述饲养筒内填充 25cm高度土。 作为选择,所述吸水物为脱脂棉。 前述本技术主方案及其各进一步选择方案可以自由组合以形成多个方案,均 为本技术可采用并要求保护的方案:如本技术,各选择即可和其他选择任意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技术方案后根据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可明了有多种组合,均 为本技术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做穷举。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人根据研究结果,设计本技术特殊的饲养设 备,可以克服长足大竹象人工饲养和天然生长的显著差异和难度,使得长足大竹象幼虫化 蛹与羽化率达到70%以上和60%以上,具有显著的产业经济价值。【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幼虫化蛹饲养容器的饲养筒拆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幼虫化蛹饲养容器拆分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幼虫化蛹饲养容器组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不同土壤厚度长足大竹象的化蛹和羽化率比较图; 其中1为饲养筒、2为底座、3为透明板、4为孔、5为脱脂棉、6为铁丝。【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非限制性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 实施例1 : 参考图1至3所示,一种长足大竹象幼虫化蛹的饲养装置,具体在饲养容器中人工 饲养,饲养容器包括饲养筒1及其下方支撑饲养筒1的底座2,饲养筒1为上下贯通的透明 圆筒结构,该圆筒结构高30土? cm,直径8土? cm,由透明板3围成环并可拆卸拼接而成, 该透明板3上开设有若干列孔4用以通气,各列孔4间隔4土? cm距离,孔径0.5土? cm, 每列孔4的孔间距1 土? cm ;底座2为长方体的五面孔筛结构,底座2底面铺设有脱脂棉5 用以保湿,至少一个饲养筒1直立布置于脱脂棉5上;饲养筒1内填充25土? cm高度土。 作为选择,如本实施例所示,饲养筒1高30cm,直径8cm,由透明板3围成环并通过 铁丝6进行固定拼接而成,该透明板3上开设有若干列孔4,各列孔4间隔4cm距离,每列打 孔16个,孔径0. 5cm,每列孔4的孔间距lcm,饲养筒1内填充25cm高度土。正方形五面孔 筛底座2各面孔筛为铁筛,筛孔大小0. 3 X 0. 3cm,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内只布置1个饲养筒 1,但还可以布置多个,可根据饲养筒的多少设计其长度。 对比例1 (人工饲养装置对比): 通过分别采用实施例1的本技术饲养容器,模拟最接近自然环境的土壤盒 30 X 20 X 30cm,以及最接近本技术方案的500mL塑料瓶,瓶体随机打孔0? 3 X 0? 3cm,三 种人工饲养装置进行对比。三种人工饲养装置装土高度均为25cm,饲养老熟幼虫,每个本实 用新型饲养容器饲养4只,每个土壤盒饲养1只,每个塑料瓶饲养4只,分别饲养40只,15 天检查其化蛹情况。 情况如表: 由表可以看出:本技术的死亡率显著低于模拟最接近自然环境土壤盒和最 接近本技术方案的塑料瓶,而化蛹率却显著高于对比装置,特别是本装置损伤率为零, 而其他两种装置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对比例2 ( 土壤厚度对比): 试验条件: 通过使用本技术人工饲养装置在室内温度30土TC下,壤土,饲养密度为2 只,含水量为40%。、 试验方式: 设置5个土壤深度(15、20、25、30、35cm),10个重复,15天后检查其化蛹情况,20 天后检查羽化情况,筛选最佳土壤深度。 试验结果: 如图4所示,长足大竹象幼虫化蛹与羽化的最佳土壤为25cm,分别达到70%和 56. 7%〇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 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 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 一种长足大竹象幼虫化蛹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饲养筒及其下方支撑所述 饲养筒的底座,所述饲养筒为上下贯通的筒状结构,该筒状结构由平板围成环并可拆卸拼 接而成,该平板上开设有若干列孔;所述底座为五面孔筛结构,所述底座底面铺设有吸水 物,至少一个所述饲养筒直立布置于所述吸水物上,所述饲养筒内填充土。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足大竹象幼虫化蛹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筒为 透明圆筒结构,该圆筒结构高30±0. lcm,直径8±0. lcm,所述平板为透明板,该透明板上 各列孔间隔4±0.1 cm距离,孔径0.5±0. lcm,每列孔的孔间距1±0.1 cm;所述底座为长方 体结构,所述饲养筒内填充25 ±0.1 cm高度土。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足大竹象幼虫化蛹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筒高 30cm,直径8cm,由透明板围成环并可拆卸拼接而成,该透明板上各列孔间隔4cm距离,孔径 0. 5cm,每列孔的孔间距lcm,所述饲养筒内填充25cm高度土。4. 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长足大竹象幼虫化蛹的饲养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长足大竹象幼虫化蛹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饲养筒及其下方支撑所述饲养筒的底座,所述饲养筒为上下贯通的筒状结构,该筒状结构由平板围成环并可拆卸拼接而成,该平板上开设有若干列孔;所述底座为五面孔筛结构,所述底座底面铺设有吸水物,至少一个所述饲养筒直立布置于所述吸水物上,所述饲养筒内填充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桦杨伟杨春平蔡艳蒲远凤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