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49856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由两个相同结构的子连接器结合而成。该子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设置有两个平行的直立壁及一个收容腔,而其导电端子则具有两个能够分别组装于这两个直立壁上的弹性对接段。当这两个子连接器对接时,其中一子连接器的其中一直立壁与弹性对接段插入另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并与另一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形成电性接触;同时另一子连接器的其中一直立壁与弹性对接段则插入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并与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形成电性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具有不区分公母的设计、公母连接器结构无差别或公母连接器可互换的特点,从而使得制作成本降低、组装简易、原件库存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公母连接器可互换或者是公母连接器结构无差别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板对板(Board To Board)连接器组件是用来连接两个平行配置的电路板,通常在主电路板和副电路板的其中一个表面上分别设置一个插座连接器和一个插头连接器,将插座与插头对接后,两个电路板便组装成一体,而且是呈相互平行的状态。采用这种连接方式可以降低电子装置的整体厚度,并能够符合目前电子产品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如图1和图2所示的常用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9,其包括有一插座连接器90及一插头连接器91,该插座连接器90具有一插座本体901及若干个插座端子902,该插头连接器91具有一插头本体910及若干个插头端子911,该插座本体901设计成可容纳插头本体910的样式,插座端子902设计成两排独立的U形构造以提供弹性接触部903,而插头端子911则大致呈直的接触端912,通过直的接触端912与弹性接触部903相配合,以实现机械连接及电性导通的功能。但是,现有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9的公母连接器(即插头连接器91与插座连接器90)结构差异较大,不但插头本体910与插座本体901需要不同的塑胶模具制作,而且插头端子911与插座端子902也需要不同的冲压模具制作,这种传统的结构设计使得制作成本一直无法有效降低。在入库存放时也需要将二者区分开来,不得混淆,这样会增加库存管理成本。在使用时,还需要分清楚公母连接器,将其分别安装于对应的主、副电路板上,不得出错,同时在对接时也要分清楚公母才能顺利将插头插入插座中,因此给安装及对接过程带来一定的困难与麻烦。可见,现有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9的缺点是:制作成本高、安装与对接不易、库存管理不易等。因此,申请人提出一种公母连接器结构无差别的设计构想,具有制作成本降低、组装简易、原件库存降低等特点,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具有无公母设计、公母连接器结构无差别或者是公母连接器可互换的特点,从而使得制作成本降低、组装简易、原件库存降低。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能够相互插接的子连接器,每一子连接器均包括有一绝缘本体及若干个导电端子。该绝缘本体,包括一底壁、一第一直立壁、一第二直立壁、若干个端子收容槽道、以及一收容腔,其中该第一直立壁与该第二直立壁是自该底壁向上平行地竖直延伸;这些端子收容槽道是形成于该第一直立壁与该第二直立壁上;每一端子收容槽道均具有一形成于该第一直立壁上的第一段槽道及一形成于该第二直立壁上的第二段槽道;该收容腔位于该第一直立壁及该第二直立壁之间。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一具有第一弹性对接部的第一弹性对接段、一具有第二弹性对接部的第二弹性对接段、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连接的第一焊接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连接的第二焊接部;其中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组入该第一段槽道,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组入该第二段槽道。将这两个结构相同的子连接器相互插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第二直立壁连同第二弹性对接段一起插入另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使得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第二弹性接触部与该另一子连接器的第一弹性接触部相互啮合;同时,该另一子连接器的第二直立壁与第二弹性对接段共同插入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使得该另一子连接器的第二弹性接触部与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第一弹性接触部也相互啮合。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均大致呈倒U型结构,该第一焊接部与该第二焊接部分别形成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底端并朝相反的方向垂直折弯并水平延伸而成,该第一焊接部水平凸伸出该第一直立壁的外侦牝而该第二焊接部水平凸伸出该第二直立壁的外侧。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接触部是形成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的靠近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朝着该第二弹性对接段凸伸,该第二弹性接触部是形成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远离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朝着远离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的方向凸伸;该第二弹性接触部暴露于该收容腔内。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导电端子还具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位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中间,并在倒U型结构的底端处连接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从而在该第一弹性对接段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之间形成一个U型容纳部。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收容腔的底部还形成有若干个贯穿该绝缘本体的底壁的定位孔,这些定位孔与这些端子收容槽道一一对应并相互连通。该导电端子的连接部位于该收容腔的底部,并且至少一部分结构穿过该定位孔而暴露于该绝缘本体之外。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这些导电端子是呈单排设置。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这些端子收容槽道将该第一直立壁分隔成若干个第一窄柱,而将该第二直立壁分隔成若干个第二窄柱;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窄柱之间形成一高度低于该第一窄柱的第一支撑块,用来连接两相邻的第一窄柱并支撑相对应的导电端子;在相邻的两个第二窄柱之间形成一高度低于该第二窄柱的第二支撑块,用来连接两相邻的第二窄柱并支撑相对应的导电端子;该第一段槽道是围绕着该第一支撑块的顶面及两侧,该第二段槽道是围绕着该第二支撑块的顶面及两侧。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绝缘本体还包括有两个竖直端部,这两个竖直端部是对称地自该底壁向上竖直延伸,每一竖直端部的横截面均呈L型;该竖直端部具有一纵向部及一横向部,该纵向部与该横向部相互垂直。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直立壁位于这两个竖直端部的纵向部之间并与纵向部水平连接;该第二直立壁位于这两个竖直端部的横向部之间,并且该第二直立壁与横向部是通过该底壁垂直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板对板连接器组件采用了两个相同结构的子连接器,该子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均设置有两个平行的直立壁及一个收容腔,而该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则具有两个能够分别组装于这两个直立壁上的弹性对接段。当两个相同的子连接器对接时,其中一子连接器的其中一直立壁与弹性对接段插入另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并与另一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形成电性接触;同时另一子连接器的其中一直立壁与弹性对接段则插入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并与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形成电性接触。这种双重的电性连接及机械连接使得这两个子连接器之间的结合更加安全可靠。本技术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子连接器既可以充当插座连接器,又可以充当插头连接器。该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具有不区分公母的设计、公母连接器结构无差别或者是公母连接器可互换的特点,从而使得制作成本降低、组装简易、原件库存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两个相同的子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本技术板对板连接器组件沿另一方向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本技术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在结合之后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的该子连接器的另一方向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能够相互插接的子连接器,每一子连接器均包括有一绝缘本体及若干个导电端子;该绝缘本体,包括一底壁、一第一直立壁、一第二直立壁、若干个端子收容槽道、以及一收容腔,其中该第一直立壁与该第二直立壁是自该底壁向上平行地竖直延伸;这些端子收容槽道是形成于该第一直立壁与该第二直立壁上;每一端子收容槽道均具有一形成于该第一直立壁上的第一段槽道及一形成于该第二直立壁上的第二段槽道;该收容腔位于该第一直立壁及该第二直立壁之间;以及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一具有第一弹性对接部的第一弹性对接段、一具有第二弹性对接部的第二弹性对接段、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与该第一弹性对接段连接的第一焊接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的一侧并与该第二弹性对接段连接的第二焊接部;其中该第一弹性对接段组入该第一段槽道,该第二弹性对接段组入该第二段槽道;将这两个结构相同的子连接器相互插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第二直立壁连同第二弹性对接段一起插入另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使得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第二弹性接触部与该另一子连接器的第一弹性接触部相互啮合;同时,该另一子连接器的第二直立壁与第二弹性对接段共同插入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收容腔内,使得该另一子连接器的第二弹性接触部与该其中一子连接器的第一弹性接触部也相互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海文张浩丁树林
申请(专利权)人:翊腾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