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建筑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38632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0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建筑基础,包括深层改良桩基础和设置在深层改良桩基础上的隔振装置,所述隔振装置包括套筒、减震板、承接板和支撑板,所述承接板底部连接减震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深层改良桩基础上端,所述承接板与支撑板之间设置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由表层到底层依次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底板、防水层和混凝土垫层,所述铅芯支撑在承接板底部中间处,铅芯的底部连接在支撑板上,所述减震装置外侧设有椎体形状的限位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抗震、减振为一体,承接板使隔振装置与减震装置结合更稳定,能有效的把建筑上部结构自重传递给建筑基础,可使建筑物内的振动和二次结构噪声满足国家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具体是一种复合式建筑基础
技术介绍
在软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一般采用粧基础,深层改良基础,或者粧与筏板基础相结合的复合地基形式。同时在地震灾害结果调查中显示,在使用粧基础时,在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连接处容易出现断裂的大型灾害。另外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轨道交通产生的振动与噪音污染也会对沿线建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其沿线的建筑在满足国家相应抗震规范设计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振动与噪音带来的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建筑基础,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式建筑基础,包括深层改良粧基础和设置在深层改良粧基础上的隔振装置,所述隔振装置包括套筒、减震板、承接板和支撑板,所述套筒开口朝下设置,所述承接板设置在套筒内顶部,所述承接板底部连接减震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深层改良粧基础上端,所述承接板与支撑板之间设置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由表层到底层依次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底板、防水层和混凝土垫层,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与所述防水层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保护层、减振垫层、找平层和隔离层,所述保护层为混凝土层,所述找平层为混凝土层,所述隔离为水泥砂浆层,所述减震装置的中心设有铅芯,所述铅芯支撑在承接板底部中间处,铅芯的底部连接在支撑板上,所述减震装置外侧设有椎体形状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固定在支撑板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深层改良粧基础为圆柱形。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保护层为厚度为25mm的混凝土层,所述找平层为厚度为25mm的混凝土层。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减振垫层的厚度为135mm。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隔离层为厚度为30mm的水泥砂浆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成本低,抗震、减振为一体,承接板使隔振装置与减震装置结合更稳定,能有效的把建筑上部结构自重传递给建筑基础,可使建筑物内的振动和二次结构噪声满足国家标准。【附图说明】图1为复合式建筑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复合式建筑基础,包括深层改良粧基础7和设置在深层改良粧基础7上的隔振装置,所述深层改良粧基础7为圆柱形,所述深层改良粧基础7的深度可调,所述隔振装置包括套筒1、减震板2、承接板3和支撑板6,所述套筒I开口朝下设置,所述承接板3设置在套筒I内顶部,所述承接板3底部连接减震板2,套筒I增加了隔振装置的稳定性,通过减震板2把建筑基础部分与建筑上部结构隔离,从而达到隔振的作用,所述支撑板6设置在深层改良粧基础7上端,所述承接板3与支撑板6之间设置减震装置4,所述减震装置4包括由表层到底层依次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底板41、防水层46和混凝土垫层47,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41与所述防水层46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保护层42、减振垫层43、找平层44和隔离层45,所述保护层42为混凝土层,所述找平层44为混凝土层,所述隔离45层为水泥砂浆层,所述保护层2为厚度为25mm的混凝土层,所述减振垫层43的厚度为135mm,所述找平层44为厚度为25mm的混凝土层,所述隔离层45为厚度为30mm的水泥砂浆层,所述减震装置4的中心设有铅芯8,所述铅芯8支撑在承接板3底部中间处,铅芯8的底部连接在支撑板6上,所述减震装置4外侧设有椎体形状的限位装置5,所述限位装置5固定在支撑板6上。本技术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廉,承接板使隔振装置与减震装置结合更稳定,能有效的把建筑上部结构自重传递给建筑基础,可使建筑物内的振动和二次结构噪声满足国家标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主权项】1.一种复合式建筑基础,包括深层改良粧基础(7)和设置在深层改良粧基础(7)上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装置包括套筒(I)、减震板(2)、承接板(3)和支撑板(6),所述套筒(I)开口朝下设置,所述承接板(3)设置在套筒(I)内顶部,所述承接板(3)底部连接减震板(2),所述支撑板(6)设置在深层改良粧基础(7)上端,所述承接板(3)与支撑板(6)之间设置减震装置(4),所述减震装置(4)包括由表层到底层依次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底板(41)、防水层(46)和混凝土垫层(47),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41)与所述防水层(46)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保护层(42)、减振垫层(43)、找平层(44)和隔离层(45),所述保护层(42)为混凝土层,所述找平层(44)为混凝土层,所述隔离层(45)为水泥砂浆层,所述减震装置(4)的中心设有铅芯(8),所述铅芯(8)支撑在承接板(3)底部中间处,铅芯(8)的底部连接在支撑板(6)上,所述减震装置(4)外侧设有椎体形状的限位装置(5),所述限位装置(5)固定在支撑板(6)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建筑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层改良粧基础(7)为圆柱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建筑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2)为厚度为25mm的混凝土层,所述找平层(44)为厚度为25mm的混凝土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建筑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垫层(43)的厚度为135mm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建筑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45)为厚度为30mm的水泥砂楽层。【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建筑基础,包括深层改良桩基础和设置在深层改良桩基础上的隔振装置,所述隔振装置包括套筒、减震板、承接板和支撑板,所述承接板底部连接减震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深层改良桩基础上端,所述承接板与支撑板之间设置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由表层到底层依次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底板、防水层和混凝土垫层,所述铅芯支撑在承接板底部中间处,铅芯的底部连接在支撑板上,所述减震装置外侧设有椎体形状的限位装置。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抗震、减振为一体,承接板使隔振装置与减震装置结合更稳定,能有效的把建筑上部结构自重传递给建筑基础,可使建筑物内的振动和二次结构噪声满足国家标准。【IPC分类】E02D27/12, E02D31/08【公开号】CN2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式建筑基础,包括深层改良桩基础(7)和设置在深层改良桩基础(7)上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装置包括套筒(1)、减震板(2)、承接板(3)和支撑板(6),所述套筒(1)开口朝下设置,所述承接板(3)设置在套筒(1)内顶部,所述承接板(3)底部连接减震板(2),所述支撑板(6)设置在深层改良桩基础(7)上端,所述承接板(3)与支撑板(6)之间设置减震装置(4),所述减震装置(4)包括由表层到底层依次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底板(41)、防水层(46)和混凝土垫层(47),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41)与所述防水层(46)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保护层(42)、减振垫层(43)、找平层(44)和隔离层(45),所述保护层(42)为混凝土层,所述找平层(44)为混凝土层,所述隔离层(45)为水泥砂浆层,所述减震装置(4)的中心设有铅芯(8),所述铅芯(8)支撑在承接板(3)底部中间处,铅芯(8)的底部连接在支撑板(6)上,所述减震装置(4)外侧设有椎体形状的限位装置(5),所述限位装置(5)固定在支撑板(6)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义牟文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