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晓岚专利>正文

正激式电源控制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13112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30 0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给出一种正激式电源控制端,包括第一变压器绕组N1、与第一变压器绕组N1耦合的第二变压器绕组N2、第三变压器绕组N3、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三二极管VD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开关S以及电感L。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正激式电源控制端,能够在保证开关速度的前提下,减少浪涌和噪声的产生,提高了开关电源的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激式电源控制端
技术介绍
目前,开关电源以轻量、小型以及高效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终端设备、通信设备等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是当今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电源方式。目前市场上开关电源中应用双极性晶体管制成的100kHz、用MOS-FET制成的500kHz电源,虽已实用化,但其开关频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提高开关频率,必然要减少开关损耗,而要减少开关损耗,就需要有更高速的开关器件。然而,开关速度提高后,会受电路中分布电感和电容或二极管中存储电荷的影响而产生浪涌或噪声。这样,不仅会对周围电子设备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大大降低电源的可靠性。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正激式电源控制端,能够在保证开关速度的前提下,减少浪涌和噪声的产生,提高了开关电源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正激式电源控制端,所述电源控制端包括第一变压器绕组N1、与第一变压器绕组NI耦合的第二变压器绕组N2、第三变压器绕组N3、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三二极管VD3、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开关S以及电感L,其中,第一变压器绕组NI的同名端与第三变压器绕组N3的异名端相连,第一变压器绕组NI的异名端与开关S相连,第一变压器绕组NI与第二变压器绕组N2正耦合,第二变压器绕组N2的同名端与第一二极管VDl的输入端相连,异名端与第二二极管VD2的输入端相连,第二二极管VD2的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VDl的输出端相连,电感L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VDl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与电容C2相连,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VD2的输入端相连,第三二极管VD3的输入端与开关S的另一端相连,输出端与第三变压器绕组N3的同名端相连,第一电容Cl的一端与第三变压器绕组N3的异名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VD3的输入端相连。【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正激式电源控制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正激式电源控制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正激式电源控制端,包括第一变压器绕组N1、与第一变压器绕组NI耦合的第二变压器绕组N2、第三变压器绕组N3、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三二极管VD3、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开关S以及电感L,其中,第一变压器绕组NI的同名端与第三变压器绕组N3的异名端相连,第一变压器绕组NI的异名端与开关S相连,第一变压器绕组NI与第二变压器绕组N2正耦合,第二变压器绕组N2的同名端与第一二极管VDl的输入端相连,异名端与第二二极管VD2的输入端相连,第二二极管VD2的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VDl的输出端相连,电感L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VDl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与电容C2相连,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VD2的输入端相连,第三二极管VD3的输入端与开关S的另一端相连,输出端与第三变压器绕组N3的同名端相连,第一电容Cl的一端与第三变压器绕组N3的异名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VD3的输入端相连。本实施例的正激式电源控制端工作过程为:开关S开通后,变压器绕组NI两端的电压为上正下负,与其耦合的N2绕组两端的电压也是上正下负。因此VDl处于通态,VD2为断态,电感L的电流逐渐增长;S关断后,电感L通过VD2续流,VDI关断。S关断后,变压器的激磁电流经N3绕组和VD3流回电源。开关S开通后,变压器的激磁电流由零开始,随着时间的增加而线性的增长,直到S关断。为防止变压器的激磁电感饱和,需要使激磁电流在S关断后到下一次再开通的一段时间内降回零。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主权项】1.一种正激式电源控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端包括第一变压器绕组N1、与第一变压器绕组NI耦合的第二变压器绕组N2、第三变压器绕组N3、第一二极管VDl、第二二极管VD2、第三二极管VD3、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开关S以及电感L,其中,第一变压器绕组NI的同名端与第三变压器绕组N3的异名端相连,第一变压器绕组NI的异名端与开关S相连,第一变压器绕组NI与第二变压器绕组N2正耦合,第二变压器绕组N2的同名端与第一二极管VDl的输入端相连,异名端与第二二极管VD2的输入端相连,第二二极管VD2的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VDl的输出端相连,电感L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VDl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与电容C2相连,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VD2的输入端相连,第三二极管VD3的输入端与开关S的另一端相连,输出端与第三变压器绕组N3的同名端相连,第一电容Cl的一端与第三变压器绕组N3的异名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VD3的输入端相连。【专利摘要】本技术给出一种正激式电源控制端,包括第一变压器绕组N1、与第一变压器绕组N1耦合的第二变压器绕组N2、第三变压器绕组N3、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三二极管VD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开关S以及电感L。本技术提出的正激式电源控制端,能够在保证开关速度的前提下,减少浪涌和噪声的产生,提高了开关电源的品质。【IPC分类】H02H7/12, H02M3/26【公开号】CN204810148【申请号】CN201520257360【专利技术人】刘晓岚 【申请人】刘晓岚【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申请日】2015年4月2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正激式电源控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端包括第一变压器绕组N1、与第一变压器绕组N1耦合的第二变压器绕组N2、第三变压器绕组N3、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三二极管VD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开关S以及电感L,其中,第一变压器绕组N1的同名端与第三变压器绕组N3的异名端相连,第一变压器绕组N1的异名端与开关S相连,第一变压器绕组N1与第二变压器绕组N2正耦合,第二变压器绕组N2的同名端与第一二极管VD1的输入端相连,异名端与第二二极管VD2的输入端相连,第二二极管VD2的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VD1的输出端相连,电感L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VD1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与电容C2相连,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VD2的输入端相连,第三二极管VD3的输入端与开关S的另一端相连,输出端与第三变压器绕组N3的同名端相连,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三变压器绕组N3的异名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VD3的输入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岚
申请(专利权)人:刘晓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