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98414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6 0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一基板、一显示模组、一偏光片、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以及一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基板具有透光性。显示模组与基板相对设置。偏光片设置于基板与显示模组之间。第一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基板,并位于基板与偏光片之间。第二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偏光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可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重量及厚度,改善触控电极结构可视的问题,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资讯设备不断地推陈出新,例如手机、平板电脑、超轻薄笔电、及卫星导航等。除了一般以键盘或滑鼠输入或操控之外,利用触控式技术来操控资讯设备是一种相当直觉且受欢迎的操控方式。其中,触控显示面板具有人性化及直觉化的输入操作介面,使得任何年龄层的使用者都可直接以手指或触控笔选取或操控资讯设备,因此也愈来愈受市场所喜爱。习知的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大致可分为触控面板及显示面板。触控面板具有保护基板及感应基板,其分别形成有感应电极层。在制作上,保护基板须先贴合于感应基板,以形成触控面板,接着再将触控面板贴合于显示面板上,而完成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由于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是分别独立形成,再贴合在一起,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之间具有一贴合胶层,且触控面板整体是位于显示面板之外侧,使得触控显示面板整体的厚度较厚,而与现今的资讯设备所追求的轻薄背道而驰。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轻薄的触控显示面板,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轻薄的触控显示面板。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触控显不面板包括一基板、一显不模组、一偏光片、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以及一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基板具有透光性。显不模组与基板相对设置。偏光片设置于透明基板与显示模组之间。第一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透明基板,并位于透明基板与偏光片之间。第二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偏光片上。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可位于偏光片与显示模组之间。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与偏光片之间可设置有一胶层。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结构与显示模组之间可设置有一胶层。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可位于基板与偏光片之间。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之间可设置有一胶层。在一实施例中,偏光片与显不模组之间可设置有一胶层。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及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可分别包括金属奈米导线、透明导电膜或金属网格(metal mesh)。在一实施例中,基板上可设置有至少一遮蔽层,且遮蔽层位于基板的周边区域。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不面板可更包括一外偏光片,设置于基板相对于显不模组的另一侧。承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藉由设置触控电极结构于偏光片,可节省基板的使用,进而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重量及厚度。另外,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偏光片之下方时,可改善触控电极结构可视的问题,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视觉效果。【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1B为基板框贴合于偏光片的TJK意图。图1C为触控显示面板设置外偏光片的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2B为触控显示面板设置外偏光片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2:触控显示面板11,21:基板111,211:遮蔽层12、22:偏光片13,23:显示模组131、231:彩色滤光基板132,232:液晶层133、233:薄膜电晶体基板14、24: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5、25: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6、26:外偏光片A:胶层P:保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之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A,触控显示面板I包括一基板11、一偏光片12、一显不模组13、一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4以及一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5。触控显TK面板I可例如但不限于应用在一触控系统、一互动广告系统、一卖场优惠订购系统、一门禁识别系统、一资讯查询系统、一提款系统或一可携式行动装置等。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3为液晶显示模组(Liquid Crystal DisplayModule, LCM),其可包括一彩色滤光(Color Filter, CF)基板131、一液晶层132及一薄膜电晶体(Thin Film Transistor, TFT)基板133。彩色滤光基板131与薄膜电晶体基板133相对设置,而液晶层132设置于彩色滤光基板131与薄膜电晶体基板133之间。不过,在其他实施态样中,显示模组13也可例如为发光二极体显示模组或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显示模组,其内部结构与组成可分别包括发光二极体层或有机发光二极体层,以置换液晶层132。显示模组13与基板11相对设置,而偏光片12设置于基板11与显示模组13之间。进一步来说,基板11是设置于显示模组13的彩色滤光基板131上方,也就是相对于液晶层132的另一侧。此外,基板11具有透光性,可为玻璃或塑胶等透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1可为触控显示面板I的保护盖板(Cover Glass),其相对偏光片12的另一侧可提供使用者直接触碰操作。另外,还可在基板11上设置一些功能层,例如抗眩光、抗指纹、抗反射等功能层。在另一实施例中,基板11还可以为一外偏光片,其材质及结构可与偏光片12的材质及结构相同。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4设置于基板11,并位于基板11与偏光片12之间。换句话说,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4是设置在基板11朝向偏光片12的一侧,也就是基板11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4是直接形成于基板11上,基板11作为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4的依附或承载元件。可例如但不限于涂布、印刷或蚀刻等制程步骤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4。于此,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4具有第一轴向的电极图案。值得一提的是,在形成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4之前,可先于基板11形成至少一遮蔽层111。在本实施例中,遮蔽层111可为油墨或光阻或油墨层和光阻层的组合,其设置于部分的基板11相对于偏光片12的一侧而形成非可视区,且位于基板11的周边区域,而基板11未设置遮蔽层111的部分形成可视区。遮蔽层111可遮蔽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4外部的导线(图未示)或其他不适于被使用者看见的电路元件,使触控显示面板具有美观的效果。另外,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4可包括金属奈米导线、透明导电膜或金属网格(metalmesh)等形式来呈现。金属奈米导线可例如为奈米银线(silver nanowire, SNW)或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 CNT),而透明导电膜可例如为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铟锋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 IZO)、掺氟氧化锡(fluorine doped tin oxide, FT0)、惨招氧化锋(aluminum doped zinc oxide, AZO)、惨嫁氧化锋(gallium doped zincoxide, GZO)或石墨烯(graphene)。此外,可于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4上设置一保护层P,其为绝缘材质,并可避免第一触控电极结构14的透明导电膜或金属被氧化。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5设置于偏光片12上,具体是指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5是依附于偏光片12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结构15是设置在偏光片12朝向显示模组13的一侧,也就是偏光片12的下方。换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具有透光性;显示模组,与该基板相对设置;偏光片,设置于该基板与该显示模组之间;第一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基板,并位于该基板与该偏光片之间;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偏光片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宽鑫蒲志明云花张焕煜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