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帅龙专利>正文

一种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75746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4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结构,以透明或半透明高分子树脂成型板材为基材,光学设计时采用一次光学搭配二次光学设计,制作时以网版印刷制程与喷涂制程或滚轮涂布制程在基材上制造复合叠加光学微结构与不同特性的光学层,如此,在直接贴合发光源的状态下,运用此复合光学板的结构设计与制程即可实现低混光间距且可调整光均齐度的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上述的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具有高辉度、低混光间距、薄型轻量化、易调整光均齐度与高效能制造的优点,该复合光学板兼具扩散与导光两种功能,主要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与直下式照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结构,尤其是采用第一光学微结构将光扩散至第一导光层,再运用第二光学微结构导光调整光均齐度,使其具有高辉度、低混光间距、薄型轻量化、易调整光均齐度与高效能制造的优点,该复合光学板为兼具扩散与导光两种光学功能特性的复合光学板,主要运用在液晶显示器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与直下式照明。
技术介绍
由于现有直下式背光技术的光学原理,为运用第一光学微结构402来进行遮蔽LED光源能量强度,再以大间距LED发光源混光区83来平衡调整光源均齐度,故现有直下式背光技术,始终存在着LED光源能量强度损耗大、LED发光源混光区83间距大及高人工组立成本的缺陷。如图3所示,为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前示图,如图所示,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主要是以上扩散片70、增光片60、下扩散片50、扩散板40、LED发光源81、LED发光源棱镜82、反射基材80叠加组立在固定框架90内,故其制造过程均需耗费大量人工完成组立。新型内容本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其包含:一复合光学板基材;一第一光学微结构,其位于复合光学板基材表面上;一第一导光层,其位于第一光学微结构与复合光学板基材表面上;一第二光学微结构,其位于第一导光层表面上;一第一扩散层,其位于复合光学板基材表面上;一第二导光层,其位于第一扩散层表面上;一第二扩散层,其位于第二导光层表面上。此技术的原理乃是运用第一光学微结构来扩散LED发光源及LED发光源棱镜上方光源能量强度至第一导光层,如此LED发光源及传导至LED发光源棱镜光源能量强度损耗较低,再以第二光学微结构来导光调整光源均齐度,并搭配第一扩散层与第二导光层及第二扩散层,成为复合成形的复合光学板,组立时仅需将此复合光学板放置在LED发光源或LED发光源棱镜上,本技术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主要是以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反射基材、LED发光源、LED发光源棱镜叠加组立在固定框架内所构成。本技术关于低混光间距且可调整光均齐度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结构,使整体组立制程简化,整体结构更加轻薄,光源均齐度更容易调整,不仅能缩短工时降低成本,更能提升产品良率,此即本技术最重要精神所在及所欲积极揭露之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4为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中扩散板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复合光学板基材2---第一光学微结构402——第一光学微结构3---第一导光层4---第二光学微结构5---第一扩散层6---第二导光层7---第二扩散层10---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20---反射基材80---反射基材21---LED 发光源81---LED 发光源22---LED发光源棱镜82---LED发光源棱镜23---LED发光源混光区83---LED发光源混光区30---固定框架90---固定框架40---直下式背光源扩散板50---下扩散片60---增光片70---上扩散片401——扩散板基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藉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以下参照图式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应注意的是,以下图式为简化的示意图式,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故图式中仅例示与本技术有关的结构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元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元件的形态、数量及比例并非以图示为限,可依实际设计需要作变化,合先叙明。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前示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主要是以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10、反射基材20、LED发光源21、LED发光源棱镜22叠加组立在固定框架30内所构成。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10结构第一实施例。该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10,其包含:一复合光学板基材I ;一第一光学微结构2,其位于复合光学板基材I表面上;一第一导光层3,其位于第一光学微结构2与复合光学板基材I表面上;一第二光学微结构4,其位于第一导光层3表面上;一第一扩散层5,其位于复合光学板基材I表面上;一第二导光层6,其位于第一扩散层5表面上;一第二扩散层7,其位于第二导光层6表面上。复合光学板基材I可为本技术所属
中的任何透明或半透明基材,其可由高分子树脂所组成。可用于本技术的高分子树脂,选自以下群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ET)、聚苯乙稀(PS)、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甲基苯乙烯共聚物(MS) ο第一光学微结构2为一种含扩散特性的颗粒并添加于树脂中的光学油墨所构成,为具备可透光且扩散特性的光学微结构层,其设计在对应LED发光源21与LED发光源棱镜22上方的光学网点微结构,该第一光学微结构2作用为藉由第一光学微结构2将光源能量强度扩散至第一导光层3。第一导光层3为一种含可调整折射率树脂的光学油墨或光学涂料所构成,具备可透光与导光特性的光学层,藉由在光学油墨或光学涂料中树脂材料的折射率,以达到光源传导折射导光作用的目的;其设计在第一光学微结构2与复合光学板基材I表面,该第一导光层3作用为衔接第一光学微结构2与第二光学微结构4的光源能量传导通道。第二光学微结构4为一种含拦光、导光、折射特性的颗粒并添加于树脂中的光学油墨所构成,为具备可透光且可拦光、导光、折射特性的光学微结构层,其设计在第一导光层3表面,该第二光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式背光源复合光学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复合光学板基材;一第一光学微结构,其位于复合光学板基材表面上;一第一导光层,其位于第一光学微结构与复合光学板基材表面上;一第二光学微结构,其位于第一导光层表面上;一第一扩散层,其位于复合光学板基材表面上;一第二导光层,其位于第一扩散层表面上;一第二扩散层,其位于第二导光层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帅龙
申请(专利权)人:陈帅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