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昌霖专利>正文

炭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66942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3 1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炭炉,包括炉体及用于承装炭的承载容器。承载容器可移离地承载于炉体上,且承载容器具有承载腔,承载容器的顶部开设有供炭装入承载腔内的开口。炉体设置有接电接头,且炉体及承载容器中的一者设有用于对承载容器内的炭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加热元件与接电接头电性连接。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承载容器是可移离地承载于炉体上,使得承载容器与炉体能分离使用,故使用者只需要将承载容器置于炉体内即可,当炭燃烧后就只需将承载容器拿走即可,因此,不会造成使用上的麻烦和危险,还能做到承载容器与炉体的分离使用,当承载容器的容量加大,还可以同时间供多人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炭炉,尤其涉及一种承载炭的承载容器与炉体可分离使用的炭炉。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燃烧炉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柱,以促使燃烧炉朝个性化、人性化及智能化等方向发展,而用于燃烧炭的炉子就是诸多燃烧炉中的一种。目前,在现有的用于燃烧炭的炉子中,其炭盒与炉体是设计成连体结构,它们是不可以分离使用。正由于炭盒与炉体不可以分离使用,所以,每次将燃烧后的炭灰倒掉以更换新的炭料时,就需要将整个炉子拿起;又由于炉子在燃烧炭时产生热量或火焰等,故在移动炉子本身时存在着燃料的木炭掉落危险,或者因为炉子时被周围电线绕住所带来的危险,或者存在着使用时因为靠近时温度过高所带来的危险,所以,现有的炉子存在着使用不便及使用危险;同时,现有的炉子之炭盒的容量还只能局限于个人使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炭炉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和安全且能同时供多人使用的炭炉。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炭炉,包括炉体及用于承装炭的承载容器。所述承载容器可移离地承载于所述炉体上,且所述承载容器具有承载腔,所述承载容器的顶部开设有供炭装入所述承载腔内的开口,所述炉体设置有接电接头,且所述炉体及所述承载容器中的一者设有用于对所述承载容器内的炭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接电接头电性连接。较佳地,所述炉体的顶部向上延伸出插入所述承载容器之底部内的插接头,所述插接头埋设有与所述接电接头电性连接的第一接电触头,所述加热元件内置于所述承载容器的底部,且所述承载容器的底部埋设有与所述加热元件电性连接的第二接电触头,所述第二接电触头在所述插接头插入所述承载容器之底部内时与所述第一接电触头电性导通。较佳地,所述承载容器还固定地安装有一手柄。较佳地,所述炉体为圆台座结构。较佳地,所述炉体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承载容器相匹配的装载腔,所述承载容器装载于所述装载腔内,所述加热元件安装在所述炉体的顶部并位于所述装载腔内,所述加热元件在所述承载容器装载于所述装载腔内时位于所述承载容器的下方。 较佳地,所述加热元件呈S形结构。较佳地,所述承载容器呈盒形结构,且所述承载容器上还连接有一手柄,该手柄可移离地组装于所述承载容器上。较佳地,所述炉体呈框形结构,所述承载容器呈抽屉结构,所述承载容器水平地插置于所述炉体内,所述炉体具有供所述承载容器插置的插置腔,所述加热元件分别位于所述插置腔面对所述承载容器的各个腔壁上。较佳地,所述炉体呈框形结构,所述承载容器呈桶形结构,所述承载容器沿上下方向插置于所述炉体内,所述炉体内开设有插置腔,所述加热元件分别位于所述插置腔面对所述承载容器的各个腔壁上。较佳地,所述炉体还设置有与所述加热元件电性连接的控器面板。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的承载容器是可移离地承载于炉体上,使得承载容器与炉体能分离使用,故使用者只需要将承载容器置于炉体内即可,当炭燃烧后就只需将承载容器拿走即可;又由于接电接头是设置于炉体上,而使用者在使用时又不用移动炉体,故炉体不存在着被周围电线绕住所带来的危险,因此,本技术的炭炉不会造成使用上的麻烦和危险,还能做到承载容器与炉体的分离使用,当承载容器的容量加大,还可以同时间供多人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炭炉在承载容器与炉体处于分离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炭炉在承载容器与炉体处于分离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炭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炭炉在承载容器与炉体处于分离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请参阅图1,展示了本技术的炭炉的第一实施例。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炭炉10包括炉体11及用于承装炭的承载容器12。承载容器12可移离地承载于炉体11上,使得承载容器12在使用时能与炉体11相分离使用。承载容器12具有承载腔121,较优的是,承载腔121为倒圆台形的腔体以便于炭料承放,还便于炭料的燃料。承载容器12的顶部开设有供炭装入承载腔121内的开口 122,以便于往承载容器12的承载腔121内添加炭料。炉体11设置有接电接头111,通过该接电接头111为本实施例的炭炉10接入市电,且承载容器12设有用于对承载容器12内的炭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图中未示),加热元件与接电接头111电性连接,以在接电接头111接入市电时对承载容器12内的炭料进行加热,从而达到使承载容器12内的炭料进行燃料的目的。可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加热元件也可以设置于炉体11内,以达到对承载容器12内的炭料进行加热的目的,且加热元件可以为电热丝或电热棒等,但不以此为限。更具体地,如下:较优者,炉体11的顶部向上延伸出插入承载容器12之底部内的插接头112,插接头112埋设有与接电接头111电性连接的第一接电触头(图中未示),加热元件内置于承载容器12的底部,且承载容器12的底部埋设有与加热元件电性连接的第二接电触头,第二接电触头在插接头112插入承载容器12之底部内时与第一接电触头电性导通,以在接电接头111接通市电时,市电中的火线处的电流依次通过接电接头111、第一接电触头、第二接电触头和加热元件后,再流回市电的零线处,从而实现对加热元件的供电目的;如图1所示,正由于承载容器12的底部平放于炉体11的顶部,且承载容器12与炉体11通过插接头112去实现插接,故使得承载容器12与炉体11之间的分离更容易。且承载容器12还固定地安装有一手柄124,以便于操作人员拿取承载容器12。而炉体11为圆台座结构以便于炉体11的制造。可理解的是,第一接电触头及第二接电触头的结构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故在此不再详述。请参阅图2,图2展示了本技术的炭炉的第二实施例。在图2中,本实施例的炭炉20包括炉体21及用于承装炭的承载容器22。承载容器22可移离地承载于炉体21上,使得承载容器22在使用时能与炉体21相分离使用;具体地,实现承载容器22与炉体21可移离的方式是,炉体21的顶部开设有与承载容器22相匹配的装载腔212,承载容器22装载于装载腔212内,以使得承载容器22能根据实际需要从炉体21上移走;较优的是,承载容器22呈盒形结构,且承载容器22上还连接有一手柄223,该手柄223可移离地组装于承载容器22上,以根据实际需要将手柄223从承载容器22上移走,以防止手柄223对使用者的阻挡。承载容器22具有承载腔221,较优的是,承载腔121为矩形体的腔体以便于炭料承放。承载容器22的顶部开设有供炭装入承载腔221内的开口 222,以便于往承载容器22的承载腔221内添加炭料。炉体21设置有接电接头211,通过该接电接头211为本实施例的炭炉20接入市电,且承载容器22设有用于对承载容器22内的炭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23,加热元件23与接电接头211电性连接,以在接电接头211接入市电时对承载容器22内的炭料进行加热,从而达到使承载容器22内的炭料进行燃料的目的。更具体地,如下:较优者,加热元件23安装在炉体21的顶部并位于装载腔212内,加热元件23在承载容器22装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炭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及用于承装炭的承载容器,所述承载容器可移离地承载于所述炉体上,且所述承载容器具有承载腔,所述承载容器的顶部开设有供炭装入所述承载腔内的开口,所述炉体设置有接电接头,且所述炉体及所述承载容器中的一者设有用于对所述承载容器内的炭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接电接头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昌霖
申请(专利权)人:吴昌霖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