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58038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0 13:57
空气调节机具备具有热交换室(B)和送风室(A)的空气调节机本体(1)、配置于热交换室(B)的热交换器(5)、以及配置于送风室(A)的送风装置(S)。送风装置(S)包含有具有旋转轴(a)的风扇马达(15)、该风扇马达(15)的旋转轴(a)上在轴方向上并列安装的复数个风扇(16)、以及分别收容风扇(16)且对伴随风扇(16)的旋转从风扇(16)中吹出空气进行引导的风扇壳体(17)。风扇壳体(17)与风扇马达(15)分别具有安装脚(20b、23A),风扇壳体(17)的安装脚(20b)与风扇马达(15)的安装脚(23A)以互相重合的状态通过固定件(e)固定于空气调节机本体(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是关于具备顶棚吊顶式室内单元的空气调节机
技术介绍
在具备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的空气调节机中,室内单元从顶棚内的梁等垂吊的空气调节机中,室内单元大部分紧密地附着于顶棚板上。因此,不会如所谓的挂壁式的室内单元那样室内单元从壁面突出,在室内感受到压迫感。这种空气调节机,室内单元的单元本体(框体)的高度方向的尺寸需要尽可能地缩短,但单元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限制则较少。因此,单元本体在宽度方向上较宽,送风装置以沿着顶棚面大范围吹出与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空气的形式谋求热交换效率的提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640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送风装置具备:具有两根旋转轴且该旋转轴从两侧面突出的风扇马达、安装于所述旋转轴的复数个风扇、以及分别收容所述风扇且伴随所述风扇的旋转引导热交换空气的风扇壳体。一方的旋转轴上安装有复数个风扇时,在风扇间需要有支撑旋转轴的轴承件。因此,送风装置具备较多的部件,这些部件一个个必须正确地安装于既定的位置。因此,送风装置的组装必然花费一些工夫。而且,风扇壳体必须相对于风扇与中心轴相适应,还必须与风扇马达及轴承件的位置相适应,因此风扇壳体的安装是极其的麻烦。如果风扇壳体的位置有了偏离,将会无法避免地使送风效率降低。针对上述情况,谋求一种至少能省去风扇壳体与风扇马达的安装工夫,从而使组装时的作业性提高,同时提高位置校对的精度从而防止送风效率的降低的空气调节机。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实施形态的空气调节机具备:具备有热交换室及送风室的空气调节机本体;配置于所述空气调节机本体的所述热交换室的热交换器;以及配置于所述空气调节机本体的所述送风室,且向所述热交换室输送空气的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含具有旋转轴的风扇马达、该风扇马达的所述旋转轴上在轴方向上并列地安装的复数个风扇、以及分别收容所述风扇且对伴随所述风扇的旋转从所述风扇吹出的空气进行引导的风扇壳体。所述风扇壳体与所述风扇马达分别具有安装脚。所述风扇壳体的所述安装脚与所述风扇马达的所述安装角以互相重合的状态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空气调节机本体。【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形态中的构成空气调节机的室内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形态的室内单元的纵截面图;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形态的室内单元的一部分的底面图;图4是第一实施形态的室内单元上所用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第二实施形态的室内单元的底面图;图6是扩大示出图5的一部分的底面图;图7是涉及第三实施形态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8是扩大示出图7的送风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第三实施形态的室内单元的一部分的底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图4,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构成空气调节机的室内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室内单元的纵截面图。图1示出了作为空气调节机本体的单元本体I。未图示的顶棚内的梁下吊有复数个吊环螺母,单元本体I悬挂于该复数个吊环螺母上。单元本体I的宽度方向尺寸相对于厚度方向尺寸极大。单元本体I的厚度方向也可以称为高度方向。同样地,单元本体I的宽度方向也可以称为水平方向。单元本体I具备构成下表面的底板部la、靠近顶棚的构成上表面的天板部lb、以及连接底板部Ia和天板部Ib的左右一对的侧板部Ic与背面部Id。吸入口 2设置于底板部la。吸入口 2的面长为沿着底板部Ia的宽度方向的全长,且具有该底板部Ia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一半的的大小。吸入口 2中,沿着底板部Ia的宽度方向可拆卸地嵌有格栅10及过滤器11。吹出口 3设置于单元本体I的前表面部。吹出口 3中可开闭地安装有水平透气窗12。而且,在相对于吹出口 3的水平透气窗12更内侧的地方,安装有未图示的可旋转的复数个纵透气窗。如图2至图4所示,单元本体I的内部设置有间隔板6。间隔板6沿着嵌有格栅10的吸入口 2的那一侧竖着设立,且以与单元本体I的天板部Ib相接的形式延伸。此外,间隔板6以与单元本体I的左右的侧板不Ic相接的形式延伸。因此,间隔板6将单元本体I的内部区划为送风室A与热交换室B两室。S卩,送风室A及热交换室B通过在当中夹持间隔板6的形式并列设置于单元本体I的内部。送风室A具有吸入口 2,且该送风室A中配置有送风装置S及电气部件箱9等。热交换室B具有吹出口 3,且该热交换室B中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5及排泄槽7。配置于送风室A的电器部件箱9收容有控制送风装置S等的驱动的电器部件类。电器部件箱9以位于送风装置S与单元本体I的背面部Id之间所形成的狭小空间的形式固定于单元本体I内。室内热交换器5受到沿着单元本体I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的限制,因此以往前倾的姿势配置于热交换室B。排泄槽7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5的下方。排泄槽7例如采用较厚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且具有大致占有热交换室B的全底面的面积。因此,排泄槽7形成为将来自倾斜的室内热交换器5所滴下的伴随冷冻循环所产生的排泄水滴全部接受的结构。如图2所示,热交换室B的上部设置有支持室内热交换器5的上端部的上部断热材30。上部断热材30与排泄槽7相同地形成的较厚,从而使伴随室内热交换器5的冷冻循环作用所产生的发热(温热.冷热)不会传达至形成单元本体I的板材上。然后,对送风装置S的结构?作用,及相对于单元本体I的送风装置S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对涉及第一实施形态的送风装置S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的单元本体I的一部分的底面图,图4是从采用第一实施形态的送风装置S的上方进行观察的立体图。设置于单元本体I的送风装置S采用两轴的风扇马达15,用于向沿着单元本体I的宽度方向的较宽范围吹出热交换空气。风扇马达15具备从其左右侧面同轴状地突出的两根旋转轴a、a,旋转轴a、a分别装有风扇16、16。即,相对于一台风扇马达15,两个风扇16、16并列地设置于旋转轴a、a的轴方向上。各风扇16收容于风扇壳体17。通过风扇马达15旋转风扇16时,风扇16从轴方向吸入的空气并向周围方向吹出。风扇壳体17具备用于吸入旋转轴a周围的开口部,且一体地具有贯通间隔板6向热交换室B突出的喷口部17a。风扇16旋转时,室内的空气从吸入口 2通过格栅10及过滤器11吸入单元本体I的送风室A。吸入送风室A的空气吸入风扇壳体17的开口部,并从喷口部17a向热交换室B吹出。S卩,风扇壳体17,将从风扇16吹出的空气向喷口部17a进行引导。配置于热交换室B的室内热交换器5,通过与来自喷口部17a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将该空气变为冷气或热气的热交换空气。将热交换空气向纵透气窗与水平透气窗12进行引导,并从吹出口 3向室内吹出。从而实现室内的冷房或热房。如图3及图4所示,风扇马达15通过固定装置18固定于单元本体I。马达固定装置18具备支持风扇马达15的马达支持台18a、以及将风扇马达15的轴承部按入并固定于该马达支持台18a中的马达固定件18b。马达固定装置18的马达支持台18a,一方的端部固定于间隔板6,且另一方的端部固定于单元本体I的天板部lb。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空气调节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热交换室与送风室的空气调节机本体;配置于所述空气调节机本体的所述热交换室的热交换器;以及配置于所述空气调节机本体的所述送风室,且向所述热交换器输送空气的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含具有旋转轴的风扇马达、该风扇马达的所述旋转轴上在轴方向上并列安装的复数个风扇、以及分别收容所述风扇且对伴随所述风扇的旋转从所述风扇中吹出空气进行引导的风扇壳体;所述风扇壳体与所述风扇马达分别具有安装脚,所述风扇壳体的所述安装脚与所述风扇马达的所述安装脚以互相重合的状态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空气调节机本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我科贤二白川畅介须藤昭久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