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47839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8 1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包括定位底座、定位杆、上压模板、下压模板、脱模顶针、上模具、下模具及降温装置,定位杆至少四根,其末端与定位底座上表面垂直连接,顶端与下压模板垂直连接,上压模板位于下压模板正上方,上模具及下模具位于上压模板、下压模板之间,上模具和下模具通过螺栓连接,脱模顶针末端与定位底座铰接,前端嵌于下模具内,降温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装置、换气风机、散热循环管及散热风机。本发明专利技术一方面可根据工作需要灵活调整模具作业位置,另一方面同时具备脱模顶针机构强制均衡降温机构,从而可有效的对经过注塑加工后的产品进行高效降温并脱模,极大的提高了模具的使用率和产品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确切地说是一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
技术介绍
当前在进行注塑加工生产作业过程中,为了提高产品脱模工作效率,防止产品与模具间发证刮蹭、粘连等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出线,目前的模具上往往均配备专用的产品脱模用顶针设备及与顶针设备配套的辅助机构,通过顶针设备虽然可有效的改善产品脱模作业的工作效率和脱模质量,但同时也导致了模具结构负责,使用及操作的灵活性不足,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可以不实用顶针设备的专利技术模具设备,以满足实际生产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乳仔猪配合饲料冷制粒改良装置,该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有效避免传统模具所使用的顶针机构及与顶针机构配套的附属设备,从而极大的简化了模具的结构,另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开模及产品脱模的驱动力和速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产品脱模的工作效率及质量,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包括上半模、下半模、开合模螺栓及脱模机构,其中上半模与下半模通过开合模螺栓连接,并构成密闭的腔体结构,上半模与下半模接触面处设硬质分隔板,开合模螺栓包括螺杆、螺母及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位于上半模和下半模之间位置,且两端分别与上半模、下半模的接触面相抵,复位弹簧轴线另与上半模、下半模的接触面相互垂直,螺母位于下下半模外表面,螺杆位于上半模外表面,并穿透上半模、下半模与螺母连接,复位弹簧包覆在螺杆外,并与螺杆同轴分布,脱模机构包括托板、驱动杆及驱动机构,其中托板嵌于下半模底部内表面上,并与下半模底部内表面平齐,托板下表面中线位置处与驱动杆顶端垂直连接,驱动杆末端透过下半模底部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与下半模外壁连接,驱动杆包括丝杠及丝扣,其中所述的丝扣嵌于下半模壳体内。进一步的,所述的复位弹簧为螺旋弹簧或碟形弹簧。进一步的,所述的托板与下半模内表面间另通过复位弹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托板面积不低于下半模底部内表面面积的50%。进一步的,所述的托板上表面设弹性隔离层,且弹性隔离层通过粘合剂与托板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手轮及驱动电机。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有效避免传统模具所使用的顶针机构及与顶针机构配套的附属设备,从而极大的简化了模具的结构,另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开模及产品脱模的驱动力和速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产品脱模的工作效率及质量,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述的一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包括上半模1、下半模2、开合模螺栓及脱模机构,其中上半模I与下半模2通过开合模螺栓连接,并构成密闭的腔体结构,上半模I与下半模2接触面处设硬质分隔板3,开合模螺栓包括螺杆4、螺母5及复位弹簧6,复位弹簧6位于上半模I和下半模2之间位置,且两端分别与上半模1、下半模2的接触面相抵,复位弹簧6轴线另与上半模1、下半模2的接触面相互垂直,螺母5位于下下半模2外表面,螺杆4位于上半模I外表面,并穿透上半模1、下半模2与螺母5连接,复位弹簧6包覆在螺杆4外,并与螺杆4同轴分布,脱模机构包括托板7、驱动杆8及驱动机构9,其中托板7嵌于下半模2底部内表面上,并与下半模2底部内表面平齐,托板7下表面中线位置处与驱动杆8顶端垂直连接,驱动杆8末端透过下半模2底部与驱动机构9连接,驱动机构9与下半模2外壁连接,驱动杆8包括丝杠81及丝扣82,其中丝扣82嵌于下半模2壳体内。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复位弹簧6为螺旋弹簧或碟形弹簧。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托板7与下半模2内表面间另通过复位弹簧6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托板7面积不低于下半模2底部内表面面积的50%。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托板7上表面设弹性隔离层10,且弹性隔离层通过粘合剂与托板7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驱动机9构包括驱动手轮91及驱动电机92。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有效避免传统模具所使用的顶针机构及与顶针机构配套的附属设备,从而极大的简化了模具的结构,另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开模及产品脱模的驱动力和速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产品脱模的工作效率及质量,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主权项】1.一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包括上半模、下半模、开合模螺栓及脱模机构,其中所述的上半模与下半模通过开合模螺栓连接,并构成密闭的腔体结构,所述的上半模与下半模接触面处设硬质分隔板,所述的开合模螺栓包括螺杆、螺母及复位弹簧,所述的复位弹簧位于上半模和下半模之间位置,且两端分别与上半模、下半模的接触面相抵,复位弹簧轴线另与上半模、下半模的接触面相互垂直,所述的螺母位于下下半模外表面,螺杆位于上半模外表面,并穿透上半模、下半模与螺母连接,所述的复位弹簧包覆在螺杆外,并与螺杆同轴分布,所述的脱模机构包括托板、驱动杆及驱动机构,其中所述的托板嵌于下半模底部内表面上,并与下半模底部内表面平齐,所述的托板下表面中线位置处与驱动杆顶端垂直连接,所述的驱动杆末端透过下半模底部与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的驱动机构与下半模外壁连接,所述的驱动杆包括丝杠及丝扣,其中所述的丝扣嵌于下半模壳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弹簧为螺旋弹簧或碟形弹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板与下半模内表面间另通过复位弹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板面积不低于下半模底部内表面面积的5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板上表面设弹性隔离层,且弹性隔离层通过粘合剂与托板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手轮及驱动电机。【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包括定位底座、定位杆、上压模板、下压模板、脱模顶针、上模具、下模具及降温装置,定位杆至少四根,其末端与定位底座上表面垂直连接,顶端与下压模板垂直连接,上压模板位于下压模板正上方,上模具及下模具位于上压模板、下压模板之间,上模具和下模具通过螺栓连接,脱模顶针末端与定位底座铰接,前端嵌于下模具内,降温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装置、换气风机、散热循环管及散热风机。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可根据工作需要灵活调整模具作业位置,另一方面同时具备脱模顶针机构强制均衡降温机构,从而可有效的对经过注塑加工后的产品进行高效降温并脱模,极大的提高了模具的使用率和产品的生产效率。【IPC分类】B29C45/40【公开号】C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顶针自动脱模模具包括上半模、下半模、开合模螺栓及脱模机构,其中所述的上半模与下半模通过开合模螺栓连接,并构成密闭的腔体结构,所述的上半模与下半模接触面处设硬质分隔板,所述的开合模螺栓包括螺杆、螺母及复位弹簧,所述的复位弹簧位于上半模和下半模之间位置,且两端分别与上半模、下半模的接触面相抵,复位弹簧轴线另与上半模、下半模的接触面相互垂直,所述的螺母位于下下半模外表面,螺杆位于上半模外表面,并穿透上半模、下半模与螺母连接,所述的复位弹簧包覆在螺杆外,并与螺杆同轴分布,所述的脱模机构包括托板、驱动杆及驱动机构,其中所述的托板嵌于下半模底部内表面上,并与下半模底部内表面平齐,所述的托板下表面中线位置处与驱动杆顶端垂直连接,所述的驱动杆末端透过下半模底部与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的驱动机构与下半模外壁连接,所述的驱动杆包括丝杠及丝扣,其中所述的丝扣嵌于下半模壳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铭冯照泰张友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博奥塑胶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