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93875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1 06:14
提供负极合剂层所包含的柱部分的成型性良好、并且初始效率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20),其具备:负极集电体(21);和形成于负极集电体(21)、且含有与锂合金化的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和粘结剂的负极合剂层(22),负极合剂层(22)具备负极集电体(21)的附近的基座部分(22a)、和形成于基座部分(22a)之上的柱部分(22b),前述粘结剂含有聚酰亚胺树脂,前述聚酰亚胺树脂的平均分子量为6000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以及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近年,面向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化·高输出功率化,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研究替代石墨等碳质材料而使用硅、锗、锡、锌等与锂合金化的材料。但是例如使用了含有硅的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在吸藏·释放锂时,伴随有大的体积膨胀、收缩。因此,具备以含有硅的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随着经过充放电循环而产生电池的膨胀、负极活性物质的微粉化、由于应力所导致的负极活性物质自集电体剥离等。这些现象导致循环特性的降低。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使用在堆积于负极集电体上的包含硅的薄膜形成有与其周围相比膜厚厚的包含硅的多个柱状凸部的负极。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负极,通过溅射法在负极集电体的表面形成成为底层的硅薄膜,进而在其表面通过溅射法和蚀刻法组合而成的剥离(liftoff)法,形成包含硅的柱状凸部。该负极通过在柱状凸部的周围确保容纳充电时的负极活性物质的体积膨胀的空隙,抑制电池的膨胀的同时不会对负极集电体施加大的应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035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使用了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负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能够得到由于充放电所导致的负极集电体的皱折的产生得到抑制、电池的膨胀小、体积能量密度高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而言,适用溅射法时大规模的真空装置的使用是不可欠缺的,进而还需要蚀刻法,因此关于负极的结构,存在进一步改良的余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其具备:集电体;和形成于前述集电体、且含有与锂合金化的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和粘结剂的负极合剂层,前述负极合剂层具备前述集电体的附近的基座部分、和形成于前述基座部分之上的柱部分,前述粘结剂含有聚酰亚胺树脂,前述聚酰亚胺树脂的平均分子量为60000以上。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中,负极合剂层具备与锂合金化的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和粘结剂。因此,即使充电时负极活性物质颗粒膨胀,该膨胀也会被形成于负极合剂层的柱部分之间的空隙吸收,因此对负极集电体施加的应力也减小。并且,即使随着充放电而负极活性物质颗粒膨胀以及收缩,负极活性物质颗粒之间以及负极活性物质颗粒与集电体之间的粘合也会被粘结剂维持,因此负极活性物质颗粒之间以及负极活性物质颗粒与集电体之间的电子传导性得到维持。因此,若使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则能够得到容量维持率良好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并且,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中,粘结剂含有聚酰亚胺树脂,前述聚酰亚胺树脂的平均分子量为60000以上,因此负极合剂层所包含的柱部分的成型性变得良好。由此,良好地形成负极合剂层的柱状结构,密度也可以增大,所以即使充放电时负极活性物质颗粒膨胀·收缩,膨胀·收缩率也会减小,另外负极活性物质颗粒之间的接点多,因此初始效率变得良好。附图说明图1为对于实验例3~13的负极的测定所使用的单极电池单元的示意图。图2中,图2A为实验例12的负极的初次充电前的电子显微镜图像,图2B为初次充电后的电子显微镜图像。图3中,图3A为对应于图2A的纵截面示意图,图3B为对应于图2B的纵截面示意图。图4中,图4A为初次放电后的对应于图2A的部分的电子显微镜图像,图4B为第三次循环的放电后的对应于图2A的部分的电子显微镜图像。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各实验例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验例表示用于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的一例,无意使得本专利技术限定于这些实验例中的任意一种。本专利技术能够同样地适用于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示的技术思想地进行了各种变更的方式。[实验例1~3](负极合剂浆料的制造)对实验例1~3的负极进行说明。作为实验例1~3中使用的负极合剂浆料,使用利用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分散介质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D50)3μm的硅颗粒、作为负极导电材料的平均粒径(D50)3μm的石墨粉末、和作为负极粘结剂的聚酰亚胺树脂的前体即聚酰胺酸树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混合时的各材料的质量比为92:3:5,浆料的固体成分为47质量%。作为聚酰胺酸树脂,分别使用平均分子量为10000(实验例1)、30000(实验例2)和60000(实验例3)的聚酰胺酸树脂。将对应于实验例1~3的负极合剂浆料,在25℃的空气中,使用玻璃基板涂抹器,以实心状涂布于作为负极集电体的厚度18μm的经过电解粗糙化的铜合金箔(C7025合金箔、组成;Cu96.2质量%、Ni3质量%、Si0.65质量%、Mg0.15质量%)的表面。接着,以残留NMP的方式利用干燥炉使得浆料形成半干状态。在形成了半干状态的负极合剂层的表面按压形成有多个空孔的模具(空孔直径50μm、空孔的深度36μm、空孔间间距70μm、空孔间距离20μm)进行成型后,使得负极合剂层完全干燥。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空孔以锯齿格子状配置。然后,400℃下进行10小时热处理,将聚酰胺酸树脂转换为聚酰亚胺树脂的同时进行烧结,切出20×27mm2之后,安装镍(Ni)板作为集电端子,得到实验例1~3的负极。铜合金箔的表面粗糙度Ra(JISB0601-1994)为0.25μm,铜合金箔表面的平均峰值间隔S(JISB0601-1994)为0.85μm。对于实验例1及2的负极,负极合剂层的成型性差,若按压模具进行成型后卸下模具则在柱部分产生大的缺口。因此,对于实验例1及2的负极,不进行以下所述的初始效率的测定。对于实验例3的负极,成型性良好,形成大致均匀形状的柱部分。实验例3的负极合剂层整体的合剂密度为0.7g/cm3。[实验例4~6]对于实验例4~6的负极而言,负极合剂浆料的混合时的硅颗粒、石墨和聚酰胺酸树脂的含有比率按照质量比计为90:3:7,除此之外与实验例1~3同样地制作。作为聚酰胺酸树脂,分别使用平均分子量为10000(实验例4)、30000(实验例5)和60000(实验例6)的聚酰胺酸树脂。对于实验例4的负极,负极合剂层的成型性差,若按压模具进行成型后卸下模具则在柱部分的一部分产生大的缺口。对于实验例5的负极,若按压模具进行成型后卸下模具则在柱部分的一部分产生小的缺口。对于实验例6的负极,成型性良好,形成大致均匀的柱部分。实验例5及6的负极合剂层整体的合剂密度为0.7g/cm3。[实验例7~9]对于实验例7~9的负极而言,负极合剂浆料的混合时的硅颗粒、石墨和聚酰胺酸树脂的含有比率按照质量比计为87:3:10,除此之外与实验例1~3同样地制作。作为聚酰胺酸树脂,分别使用平均分子量为10000(实验例7)、30000(实验例8)和60000(实验例9)的聚酰胺酸树脂。对于实验例7的负极,负极合剂层的成型性差,若按压模具进行成型后卸下模具则在柱部分的一部分产生大的缺口。对于实验例8及9的负极,成型性良好,形成大致均匀的柱部分。实验例8及9的负极合剂层整体的合剂密度为0.7g/cm3。[实验例10~12]对于实验例10~12的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其具备:集电体;和形成于所述集电体、且含有与锂合金化的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和粘结剂的负极合剂层,所述负极合剂层具备所述集电体的附近的基座部分、和形成于所述基座部分之上的柱部分,所述粘结剂含有聚酰亚胺树脂,所述聚酰亚胺树脂的平均分子量为60000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3.26 JP 2013-065103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其具备:集电体;和形成于所述集电体、且含有与锂合金化的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和粘结剂的负极合剂层,所述负极合剂层具备所述集电体的附近的基座部分、和形成于所述基座部分之上的柱部分,在所述负极合剂层的基座部分形成有裂纹,所述粘结剂含有聚酰亚胺树脂,所述聚酰亚胺树脂的平均分子量为60000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其中,所述负极合剂层中的粘结剂含量为5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3.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泽胜一郞丰田彩乃砂野泰三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