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285163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6 0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源装置,包括光源、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及眩光控光膜。光源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具有出光面。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具有第一微结构层与第二微结构层,分别设置在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是面向发光元件的出光面。第一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棱镜类结构,且第二微结构层包括多个柱状透镜。眩光控光膜具有第三微结构层,设置在眩光控光膜的第三表面,其中第三表面是背对于发光元件的出光面,第三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二棱镜类结构,且蝙蝠翼光型光学膜设置在光源与眩光控光膜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源装置,特别是一种应用于照明的光源装置。
技术介绍
白光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1de, LED)具有高流明效率、低耗能、高可靠度及寿命长等优点,逐渐被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然而,LED通常以蓝氏(Lambertian)光型直接输出,因此具有中央视角的光强度较强而周围视角的光强度较弱的特性,当应用在照明上时,常会产生照度不均匀的光斑,且容易有偏离光源法线方向的大角度(如±45°以上)光线进入人眼产生眩光的问题,将使得LED难以符合照明规范的要求。因此,如何通过一次光学或二次光学元件来使光场形能量被重新分布,进而达到高均匀照度、低眩光的场形,是本
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光源装置适用于照明使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装置包括光源、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及眩光控光膜。光源包括至少发光元件,具有出光面。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具有第一微结构层与第二微结构层,分别设置在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是面向发光元件的出光面。第一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棱镜类结构,且第二微结构层包括多个柱状透镜。眩光控光膜具有第三微结构层,设置在眩光控光膜的第三表面,其中第三表面是背对于发光元件的出光面,第三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二棱镜类结构,且蝙蝠翼光型光学膜设置在光源与眩光控光膜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光源装置还包括反射片,设置于与发光元件的出光面相对的端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光源装置还包括扩散板,设置于蝙蝠翼光型光学膜与光源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层的每一第一棱镜类结构包括第一结构面与第二结构面,第一结构面与第二结构面相交而产生在第一棱镜结构内的第一夹角,且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70°至1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结构面与第二结构面可以为平面或是分别具有一曲率半径的表面所构成,曲率半径落在100 μ m至300 μ m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相邻的第一棱镜类结构的节距(pitch)落在5μπι至20mm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柱状透镜具有一曲率半径,曲率半径落在ΙΟμπι至100 μ m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相邻的柱状透镜的节距落在5μπι至10_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微结构层的每一第二棱镜类结构包括第三结构面与第四结构面,第三结构面与第四结构面相交而产生在第二棱镜类结构内的第二夹角,且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25°至16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光线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1。° /最大光强度1_的分布为0.15< 1。° /1_ < 0.25时,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30。至 150。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光线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1。° /最大光强度1_的分布为0.25<1。° /I_<0.4时,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35°至 15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光线由蝙幅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1。° /最大光强度1_的分布为0.4<1。° /1_ <0.5时,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35°至 160°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光线由蝙幅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1。° /最大光强度1_的分布为0.5<1。° /1_ <0.7时,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30°至 165°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光线由蝙幅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1。° /最大光强度1_的分布为0.7<1。° /1_ <0.8时,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50°至 165°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结构面与第四结构面可以为平面或是分别具有曲率半径的表面所构成,曲率半径落在200 μ m至600 μ m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棱镜类结构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轴向,这些柱状透镜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二轴向,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所形成的第三夹角的角度范围为O。至 7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棱镜类结构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轴向,这些第二棱镜类结构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三轴向,第一轴向与第三轴向所形成的第四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至60°。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经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将光源的光线通过第一微结构层与第二微结构层的折射与反射作用,先产生蝙蝠翼状的光场形,而后光线进入眩光控光膜经过第三微结构层的折射后,将蝙蝠翼状光场形的眩光区抑制,使光线导出光源装置时,大部分光线的出射角度较为收敛。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光源装置具备可产生均匀照度的光场形特性,能够降低眩光对用户造成的视觉影响,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光环境。【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装置在光线进入到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及眩光控光膜所产生的光场形图;图3A至图3C是各种不同入射角度的光线入射至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的光线路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蝙幅翼光型光学膜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眩光控光膜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光场形与二个轴向的照度分布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光场形与二个轴向的照度分布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 光源装置10 光源12 发光元件14 出光面16 端面20 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2 第一微结构层222 第一棱镜类结构222a 第一结构面222b 第二结构面24 第二微结构层242 柱状透镜26 第一表面28 第二表面30 眩光控光膜32 第三微结构层322 第二棱镜类结构322a 第三结构面322b 第四结构面34 第三表面40 反射片50 扩散板Θ I 第一夹角Θ2 第二夹角Θ 3 第三夹角Hl 节距H2 节距Xl 第一轴向X2 第二轴向【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照图1,其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光源装置I包括光源10、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及眩光控光膜30。光源10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2,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0由多个发光元件12阵列排列所组成,其中每一发光元件12具有出光面14。蝙幅翼光型光学膜20具有第一微结构层22与第二微结构层24,分别设置在蝙幅翼光型光学膜20相对的第一表面26与第二表面28,其中第一表面26是面向发光兀件12的出光面14,第二表面28是背向发光兀件12的出光面14。第一微结构层22包括多个第一棱镜类结构222,且第二微结构层24包括多个柱状透镜242。眩光控光膜30具有第三微结构层32,设置在眩光控光膜30的第三表面34,其中第三表面34是背对于发光兀件12的出光面14,第三微结构层32包括多个第二棱镜类结构322,且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设置在光源10与眩光控光膜30之间。请接着参考图2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具有出光面;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具有一第一微结构层与一第二微结构层,分别设置在该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一表面是面向该发光元件的该出光面,该第一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棱镜类结构,且该第二微结构层包括多个柱状透镜;以及眩光控光膜,具有第三微结构层,设置在该眩光控光膜的第三表面,其中该第三表面是背对于该发光元件的该出光面,该第三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二棱镜类结构,且该蝙蝠翼光型光学膜设置在该光源与该眩光控光膜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启宏郑陈嶔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