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乳腺手术吸附式牵拉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64036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9 1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乳腺手术吸附式牵拉器,包括多个吸盘,吸盘分布于一个接触面上,吸盘底部边缘穿过接触面;接触面通过提帘固定在一个提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多点接触的方式,使牵拉过程中牵拉力度分散均匀,有利于皮瓣呈面状整体向上抬高;设置了吸盘结构,能贴附于皮肤表面,是一种无损的接触方式,在牵拉过程中接触面大,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采用充放气的过程完成吸盘的贴附和去除,操作简单,相比于组织钳或拉钩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手术效率;牵拉过程只需要单手向上提起即可,方便助手使力,以利于手术操作,并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损的牵拉方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术辅助用具,具体涉及一种在乳腺手术中对皮肤进行牵拉的器械。
技术介绍
乳房肿块是一种常见的乳房疾病,众多的良性疾病也通过乳房肿块的形式表现,其特征各不相同,主要分为乳腺纤维瘤、乳腺癌、乳腺增生等。在临床上,一般采用影像学设备配合取样活检的方式来区分肿瘤为恶性或良性,再视具体情况确定治疗方案。乳腺肿瘤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的组织或腺体。例如在乳房腺体切除术中,在乳房中部建立切口,然后利用手术器械游离腺体与皮肤,之后再进行剥离和切除操作。但目前在皮肤的游离过程中,使用的手术器械存在一些问题:对于皮肤的游离,目前采用组织钳夹住皮缘,然后反方向牵拉以配合游离过程,也有采用组织拉钩多点勾住皮缘进行牵拉。无论哪一种牵拉方式,其共同存在的缺陷有:1.牵拉过程中容易对皮缘造成损伤;2.皮肤受到拉力不均匀,易出现局部过分牵引的情况;3.皮瓣容易产生褶皱,不利于后期的缝合与恢复;4.助手的牵拉角度不能很好地与主刀医生配合。然而,术中理想的牵拉过程需要皮瓣整体张力一致均匀向上抬起,抬起后应该是无损的面状结构,以利于手术操作,同时有助于后期恢复过程,但目前的手术器械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乳腺手术吸附式牵拉器,采用无损的方式完成牵拉过程,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乳腺手术吸附式牵拉器,包括多个吸盘,吸盘分布于一个接触面上,吸盘底部边缘穿过接触面;接触面通过提帘固定在一个提杆上。进一步地,所述的接触面为软质面,接触面为半圆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的吸盘均通过抽气管汇聚至一根总管上,总管的端部穿出提帘。进一步地,所述的提帘为软质透明结构,提帘的下端与接触面的边缘固结,提帘将吸盘、抽气管和部分总管罩在其中,提帘的上部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带固定在提杆上。进一步地,所述的提帘的中部与提杆之间留有供手指通过的空间。进一步地,所述的接触面的下边缘设置有一圈胶圈。进一步地,所述的提杆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总管位置的弹性卡。进一步地,所述的总管的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密封塞。进一步地,所述的提杆中部下方设置有便于握持的手柄。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采用多点接触的方式,使牵拉过程中牵拉力度分散均匀,有利于皮瓣呈面状整体向上抬尚;2.设置了吸盘结构,能贴附于皮肤表面,是一种无损的接触方式,在牵拉过程中接触面大,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3.采用充放气的过程完成吸盘的贴附和去除,操作简单,相比于组织钳或拉钩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手术效率;4.牵拉过程只需要单手向上提起即可,方便助手使力,以利于手术操作,并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损的牵拉方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应用示意图;图中标号代表:1 一J3父圈,2—吸盘,3—接触面,4一抽气管,5—提帘,6 —固定带,7 一手柄,8—提杆,9 一弹性卡,10 一总管,11 一密封塞。【具体实施方式】传统的手术牵拉器械,一般为拉钩或组织钳。这些器械使用过程中最大的缺陷就是由于和皮肤连接处的接触点有限,造成这些接触点处受力过大,易造成损伤或过度拉伸。但牵拉过程又必须要求皮瓣被牵引起一定的高度,因此专利技术人提出了一种增大接触面积来进行牵拉的器械。一种乳腺手术吸附式牵拉器,包括多个吸盘2,吸盘2分布于一个接触面3上,吸盘2底部边缘穿过接触面3 ;接触面3通过提帘5固定在一个提杆8上。如图1所示,构成本技术的主要结构包括吸盘2、接触面3和提杆8。为了增大接触面3,本方案中提出了采用吸盘2结构,采用多点吸附固定的方式。这种方式使乳房皮瓣整体基本都成为牵拉过程中的受力面,使受力非常均匀,同时吸附牵引是一种无损牵引方式,更加符合手术预期。本方案使用时,首先将接触面3贴附在乳房皮瓣上,使接触面3的一个边缘与切口边缘齐平,然后将吸盘2贴附于皮肤表面。吸盘2设置在接触面3上,为一体式结构,那么向上提拉提杆8时,提杆8就会通过提帘5将接触面3整体向上牵拉,起到牵引作用。接触面3为软质结构,可以变形,以方便贴附在乳房皮肤表面。例如本方案给出的这种示例中,接触面3为半圆形结构,如图2所示,能更好的吻合贴附。接触面3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其规格大小可调节,以适应不同的手术需求。为更加方便地完成吸盘2与皮肤之间的吸附过程,本方案中的吸盘2均通过抽气管4汇聚至一根总管10上,总管10的端部穿出提帘。总管10端部在使用前先与负压抽气装置连接,通过负压抽气装置,使吸盘2内部产生负压,紧密贴附在皮肤上,这样不但容易调整吸附的紧密程度,而且操作过程非常简便。见图1,提帘为软质透明结构,提帘的下端与接触面3的边缘固结,提帘将吸盘2、抽气管4和部分总管10罩在其中,提帘的上部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带6固定在提杆8上。提帘的中部与提杆8之间留有供手指通过的空间。提帘为软质透明结构,方便观察其内部的吸盘2工作情况。使用前将接触面3贴附在皮肤表面,然后可透过提帘观察吸盘2位置是否摆正,以及接触面3是否有褶皱等,务必要保证接触面3完全展开。提帘软质,但非弹性结构,可以承受一定的拉力。提帘对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在牵引过程中起到传导拉力的作用。提帘最好通过两端来固定,而在提帘的中部留出一定空间,这样手在握住提杆8向上提起时,操作更加方便。如图2所示,为了保证接触面3在贴附过程更加紧密,在接触面3的下边缘设置有胶圈I。胶圈I具有一定粘性,可使接触面3更好地展开。总管10的端部伸出提帘一部分,为了使总管10的位置更好地固定,提杆8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总管10位置的弹性卡9,可方便地调节、固定总管10端部,方便抽气过程。而总管10的端部装配有密封塞11,抽气过后用密封塞11封住端部,保持管内负压状态。如图1、图3所示,提杆8中部下方设置有便于握持的手柄7,利于手术过程中长时间的握持,防止打滑,以更好地与医生配合操作。本技术也可以用于其他位置的皮肤牵引,如颈部手术、面部手术等,仅需要改变接触面3的形状和吸盘2的个数即可。利用本技术进行乳腺皮瓣牵引的过程可参考如下:1.对接触面3的底部以及吸盘2底部、边缘等位置进行彻底消毒;2.在吸盘2底部涂膜粘接剂,粘接剂可以采用水,以使吸盘2贴附性更好;3.将接触面3贴附于需要牵引的皮瓣上,使接触面3的一个边缘与切口齐平,同时仔细展开接触面3,不能使接触面3有褶皱;4.接触面3位置调整好之后,先透过提帘5整体向下按压吸盘2,使吸盘2与皮肤表面有初步接触,同时利于展开接触面3,然后将整个接触面3边缘的胶圈I向下按压,使胶圈I与皮肤紧密接触;5.拔开密封塞11,连接负压抽气装置,慢速抽气,抽气的过程中仔细透过提帘观察吸盘2变形情况,当吸盘2基本展平时,停止抽气,先试探性地提起提杆8,如感觉吸盘2有脱落感,则继续抽气,直至所有吸盘2都能贴附牢固,但又不过于紧密;6.移去负压抽气装置,将密封塞11塞住总管10端部,可先斜向上提起提杆8,使牵拉力度主要集中在靠近切口的一侧,并不断调整提拉朝向,当底部游离完全后,再竖直向上提起,以完成其他手术操作。【主权项】1.一种乳腺手术吸附式牵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乳腺手术吸附式牵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吸盘(2),吸盘(2)分布于一个接触面(3)上,吸盘(2)底部边缘穿过接触面(3);接触面(3)通过提帘(5)固定在一个提杆(8)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洪亮李南林李永平郝军生李信杨玉庆杨继鑫王洋杨任爱雄肖晶晶陈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