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5844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托盘,包括:多个支撑件(10);多个上板件(20),其相互平行放置在上述支撑件上并与上述支撑件交叉;以及一对承压件(30),放置在每个支撑件(10)的底面的两端处,其中,上述各承压件(30)的外壁高度与容纳在支撑件(10)的槽里的两侧壁高度相同,其内壁具有允许上述支撑件的本体插入的槽,因此,通过避免各构件的危险的锐利切边暴露于外,防止了可能的伤害和损坏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为了提高坚固性与耐久性而使用塑料或铝之类的金属 材料制成的托盘,尤其是一种可以防止各构件的锐利切边暴露于外的托 盘。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托盘被广泛地用于堆积笨重的物品以便于提升或运输,特 别是通过叉车提升或运输时。在各式各样的托盘中,由各种形状的挤压成 型基本材料裁剪成所需长度切片后制成支撑件、上板件、下板件及承压件等构件后组成的坚固耐久性托盘为众所周知。由于上述切片或构件具有锐利切边,由上述构件制成的托盘由于各构 件的切边直接暴露于外,因此容易伤害相关的操作人员或割破操作人员的 衣服或损伤其所接触的其它物品。为了举起载有物品的托盘,需要把叉车的货叉插入托盘的承压件之间 的空间里。然而,即使是熟练的叉车操作工人也很难准确地插入货叉。因 此在承压件之间的空间里插入货叉的过程中常常会碰撞承压件,造成包括 承压件在内的各构件出现变形或破损,进而减少托盘本身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被构思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 的是提供一种托盘,其可以在上面承载物品或没有承载物品的情形下在使 用、操作或保管的过程中减少对操作人员的伤害或对相关的物品的破坏。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了坚固性或耐用性的托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具有双重增强结构的承压f^并使用盖套等物遮蔽或隐藏托盘的各构件的锐利切边来实现。 附图说明图1与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及其变形例的托盘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支撑件与承压件的分解立体图4是图1所示支撑件与承压件的结合状态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和 图5是图4所示A-A线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托盘做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托盘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支撑件与承压 件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1所示支撑件与承压件的结合状态的局部分解 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A-A线的剖面图。图l所示托盘包括3个支撑件10,以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平行 排列;5个上板件20,以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平行安放在上述支撑件 IO上并与上述支撑件IO交叉;成对承压件30以及副承压件30',分别固 定在各支撑件底面的两端与中间。支撑件10呈矩形管状并包括本体ll,具有相对壁lll及位于上述 相对壁之间的加固壁112;以及顶部15,具有相对翼部13,该翼部13具 有下向突起部,用于形成纵向槽14。上板件20可具有"ru"Ln "型或"i^Lru]"型截面。也可以使用本申请人的大韩民国技术注册第334246号、第338716号的上板件或现 有的其它上板件。另外,使用具有"c "型截面或"["型截面的端盖件40盖住上板件20 的两端,可阻止其锐利切边暴露于外。承压件30包括本体31;以及增强件32,其大小适合结合到上述本 体31的内部。与上述承压件30的情形一样,副承压件30'也包括本体 31';以及增强件32'。可通过将长条管状材料切割成所需长度来制造本体31,所述长条管状 材料被挤压成具有一体的内外壁311与侧壁312。两个本体31连接在支撑件10的两端的下面。在承压件的本体31中,内壁311具有矩形槽,该矩形槽通过按照与支撑件10的壁111的高成比例的方式切掉其上部而形成, 用于容纳支撑件本体11;在将被连接到支撑件10中间部位下面的副承压 件30'的本体31'中,按照上述承压件30的方式裁剪其内外壁311的上端 部以形成可以容纳支撑件本体11的矩形槽。通过上述方式制成的支撑件10的本体11可以容纳并接合在本体31, 31'的上侧空间中,本体11的底部安置在形成上述槽的底部的内外壁311 的上端上。上述支撑件10的前后端与承压件的本体31的外壁311的上端部邻接, 其侧壁312的上端则安放到支撑件10的纵向槽14内并接着被翼部13覆 盖。因此,可以防止支撑件10的两端与承压件30的本体31侧壁上端的 锐利切边暴露于外,进而防止了因锐利切边而造成的伤害或损坏事故。副 承压件30'也与上述情形相同。各增强件32包括相对侧壁322,横向隔板323位于其间;以及底部 321,其具有向外形成的延长部324。增强件32通过将被挤压成具有"y "型截面的长条管状体切割成所需长度而制成。上述增强件的长度与本体31或31'的内外壁311之间的距离 大略相同,两侧壁322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与本体31的两侧壁312的内 表面之间的距离几乎相同。因此,把增强件32结合到本体31中时,具有同一高度的侧壁312、 322的上端相互平齐。把支撑件10的本体11结合到承压件30中时,本体 11的壁111位于增强件的两侧壁之间的空间内。副承压件30'的本体31' 也与上述情形相同。此外,可以使增强件32的侧壁322的高度低于本体31或31'的侧壁 312的高度,此时优选使本体31或31'的两侧壁312的上端部厚于其它部 位,从而使其牢牢地固定在槽14里。在上述状态下,增强件32的侧壁322的上端和本体31或31'的侧壁 312的上端被一起容纳到支撑件10的槽14内而不暴露于外。与此同时, 本体31或31'的两侧壁312的下端被安置于增强件的延长部323的上表面 上而不暴露于外。因此,防止了增强件的两侧壁的上端与本体的两侧壁的下端的锐利切边暴露于外,从而防止了伤害或损害事故。由于承压件30具有双重结构,其中,增强件32被装配到本体31的内 部,支撑件10的本体11被安装在承压件的上部中,横向隔板323形成于 增强件的中间部分,承压件的强度被增加,因此即使承受了较大的冲击也 不会轻易变形或损坏。因此,延长了托盘的使用寿命。副承压件30'也是 如此。此外,根据托盘上的待载物品的尺寸或重量,可以仅由本体31构成承 压件,而不具有增强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本体下侧开口部连接盖套。 支撑件10、上板件20、承压件30及副承压件30'之间的间隙或间隔及个数在考虑托盘上的待载物品的尺寸或重量的基础上来决定,支撑件10 与上板件20的结合部位优选使用铆钉50之类的紧固件相互固定。上述副承压件30'可以由具有封闭的顶面的管状体构成,上述的顶面可 以通过点焊或铆钉结合等方式直接与上述支撑件的本体的底面连接。另外,上板件20的上表面与承压件30的本体31的外侧面优选具有多 个防滑突起部60,以防止托板滑动并阻止托板所载物品的滑动,以及加强 各构件本身的强度。图2是作为图l所示托盘的变形例的托盘立体图。上述托盘包括了按 照图1所示方式结合的3个支撑件10; 5个上板件20; —对承压件30与 副承压件30';以及3个增强件70,分别固定在承压件30与副承压件30' 的底面上,结构与图l所示上板件20相同。图2所示托盘除了增加增强件70而加强了承压件30与副承压件30' 的耐久性及坚固性以外,其它功能则与图l所示托盘相同,因此本说明书 省略了对图2的详细说明。当然,增强件70的结构不限于图2所示的结构。前文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了详细说明,但其仅是对本专利技术所 做说明而不是限定本专利技术。例如,支撑件10可以不具有顶部而是形成从 壁的上端朝外延伸的翼部。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而实 现各种变形及修改,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托盘,包括:多个支撑件,以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平行排列;多个上板件,以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平行布置并与上述支撑件的上表面交叉;以及至少一对承压件,其连接在上述各支撑件的底面的两端,其中,上述支撑件具有管状本体,所述承压件具有本体,该本体具有开口的顶部、内外壁和相对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具备由其各翼部尾端的下向突起部所形成的相对的下向槽,上述承压件具有形成在其本体的侧壁之间和其本体的内壁上方的槽,使得上述内壁的高度低于上述侧壁高度;其中,上述承压件 的侧壁的上端部被容纳和装配在上述支撑件的相应下向槽中,上述支撑件的本体被容纳和结合在上述承压件的本体的对应的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胜起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制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