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15417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7 1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体外循环管路,包括动力管,动力管连接至第一泵管的第一端,第一泵管的第二端连接至预冲管,预冲管上设有第一管夹,且泵管的第二端还连接至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体外循环管路还设有灌流器静脉管,灌流器静脉管连接至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灌流器静脉管上设有第二管夹,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还连接至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连接至静脉壶的第一端,静脉壶的第一端还连接有浓缩血液输出管,静脉壶的第二端连接至静脉管;管路还设有连接灌流器的血浆分离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体外循环管路可以避免同时拆装导致气泡进入灌流器的问题,降低治疗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血液灌流器在预冲和使用时使用的一次性体外循环管路
技术介绍
血液灌流是一种新的血液净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肾病、肝病、急性中毒等疾病的治疗中。血液灌流是将患者的血液从体内引导至外部,通过灌流器对血液中的毒素、病毒等进行吸附,达到对血液净化的目的,因此,灌流器是血液净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见图1,现有的灌流器包括一个吸附柱10以及位于吸附柱两端的端盖11、12,在吸附柱10的内管中可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容装各种类型的吸附剂,例如活性炭吸附剂、树脂吸附剂等。现有的灌流器的吸附柱10两端通常设置有滤网,用于阻隔吸附柱10内的树月旨,避免树脂从灌流器流出。使用灌流器进行血液灌流前,需要向灌流器预冲预冲液,从而把灌流器中的杂质和气泡冲出灌流器,保证治疗的安全。由于部分血液净化设备上仅有反向预冲的模式,采用仅有反向预冲模式血液净化设备的体外循环管路连接灌流器,在预冲和治疗转换时需同时拆卸和重装灌流器与管路,从而保证灌流器在预冲时和治疗时的液体流动方向一致。但体外循环管路与灌流器拆卸和重装同时进行,可能使灌流器内形成气泡,当气泡进入人体时可能导致比较大的安全隐患,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避免在灌流器内存留气泡的体外循环管路。为了实现上述的主要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体外循环管路包括动力管,动力管连接至第一泵管的第一端,第一泵管的第二端连接至预冲管,预冲管上设有第一管夹,且第一泵管的第二端还连接至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该管路还包括灌流器静脉管,灌流器静脉管连接至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灌流器静脉管上设有第二管夹,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还连接至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连接至静脉壶的第一端,静脉壶的第一端还连接有浓缩血液输出管,静脉壶的第二端连接至静脉管;预冲管或者灌流器静脉管连接至灌流器的一端,灌流器的另一端通过灌流器动脉管连接至血浆分离器的血浆出口,血浆分离器的浓缩血液出口与浓缩血液输出管连接,血浆分离器的血液入口与动脉管连接。进一步的,灌流器包括静脉端和动脉端,预冲时,动脉端与预冲管连接,静脉端与灌流器动脉管连接;治疗时,动脉端与灌流器动脉管连接,静脉端与灌流器静脉管连接。由上述方案可见,体外循环管路设置有动力管、静脉管、浓缩血液输出管、灌流器静脉管以及预冲管,对灌流器进行预冲时,将预冲管与灌流器的动脉端连接,将浓缩血液输出管与灌流器的静脉端连接。预冲后,需要先断开浓缩血液输出管与灌流器的静脉端之间的连接,并将灌流器的静脉端连接至灌流器静脉管上,然后断开灌流器的动脉端与预冲管的连接,并将浓缩血液输出管连接至灌流器的动脉端上。由于拆装体外循环管路时拆卸与重装是先后进行,这样可以避免气泡进入灌流器内,减小治疗的风险。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二连接管上设有加温袋。这样,通过加温袋对流经第二连接管路的预冲液进行加热,可以确保预冲液的温度为设定的温度,有利于对病人的治疗。进一步的方案是,动力管与第一泵管之间设有第一动脉壶,第一动脉壶可以避免动力管中的气泡进入人体。进一步的方案是,静脉管上设有第四管夹,第一连接管上设有第五管夹。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体外循环管路还设有第一三通连接管,第一三通连接管的三个端口分别连接至第一泵管的第二端、预冲管以及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由此可见,通过三通连接管来连接第一泵管的第二端、预冲管以及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可以方便地实现管路的连接,也有利于管路的安装与拆卸。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体外循环管路还设有第二三通连接管,第二三通连接管的三个端口分别连接至灌流器静脉管、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以及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可见,使用三通连接管来连接灌流器静脉管、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以及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可以方便地实现体外循环管路的连接,降低管路连接的复杂性。【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一种灌流器的结构图。图2是现有一种灌流器预冲机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预冲时与灌流器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治疗时与灌流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体外循环管路为一次性使用的管路,用于连接灌流器以及血液净化设备的端口,预冲液通过体外循环管路流入灌流器内实现对灌流器的预冲,从而将灌流器形成或存留的气泡排出,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导致安全隐患。参见图3,体外循环管路设有动力管31、预冲管34、灌流器静脉管42、注射液管60、静脉管64、浓缩血液输出管65、灌流器动脉管75、动脉管85以及血浆分离器80,在管路上还设有第一泵管33、第二泵管86、加温袋51、静脉壶55以及多个管夹。动力管31与第一泵管33的第一端连接,在动力管31上设置有第三管夹32,通过第三管夹32来夹持软管,从而实现动力管31及其后续管路的连通或关闭。第一泵管33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三通连接管36,第一三通连接管36具有三个端口,其中端口 37与第一泵管33的第二端连接。并且,动力管31与第一泵管33之间连接有第一动脉壶88。预冲管34连接至第一三通连接管36的端口 38,因此预冲管34连接至第一泵管33的第二端。第一三通连接管36的端口 39与第一连接管40的第一端连通,第一连接管40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二三通连接管45的端口 48,且第一连接管40上设有第五管夹41。从图3可见,第五管夹41设置在第一三通连接管36的端口 39与第二三通连接管45的端口48之间。第二三通连接管45的端口 47与灌流器静脉管42连接,灌流器静脉管42上设有第二管夹43。第二三通连接管45的端口 46连接至第二连接管50的第一端,第二连接管50的第二端连接至静脉壶55,并且第二连接管50上设有加温袋51,通过加温袋51发出的热量可以对流经第二连接管50上的液体进行加热。静脉壶55的第一端设有两个端口,分别是端口 56、57,第二连接管50的第二端连接至端口 56,且第一端口 56还连接注射液管60,注射液管60与静脉壶55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六管夹61。端口 57连接浓缩血液输出管65,即浓缩血液输出管65与静脉壶55的第一端连接。静脉壶55的第二端设有端口 58,并连接静脉管64,静脉管64上设有第四管夹66。血浆分离器80包括血液入口 81、浓缩血液出口 84和血浆出口 83。对灌流器70进行预冲时,血液入口 81与动脉管85连接,浓缩血液出口 84与浓缩血液输出管65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体外循环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管,所述动力管连接至第一泵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泵管的第二端连接至预冲管,所述预冲管上设有第一管夹,且所述第一泵管的第二端还连接至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灌流器静脉管,所述灌流器静脉管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所述灌流器静脉管上设有第二管夹;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还连接至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连接至静脉壶的第一端,所述静脉壶的第一端还连接有浓缩血液输出管,所述静脉壶的第二端连接至静脉管;所述预冲管或者所述灌流器静脉管连接至灌流器的一端,所述灌流器的另一端通过灌流器动脉管连接至血浆分离器的血浆出口,所述血浆分离器的浓缩血液出口与所述浓缩血液输出管连接,所述血浆分离器的血液入口与动脉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凡张慧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