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输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211537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5 1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织机的配件领域。一种针织输纱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的传动带轮、离合器、主轴、输线轮、导线架、夹纱器、纱结过滤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传动带轮和离合器设置在壳体的上方,输线轮设置在壳体的下方,主轴上下穿过壳体,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离合器相连,主轴下部与输线轮相连;导线架、夹纱器、纱结过滤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输线轮、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沿纱线的进线至出线方向排列;在输线轮的一侧固定设有可调节转动角度的过纱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保证输送纱线张力稳定,能根据针织机供纱需求而能变量输送纱线,提高了针织机织物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针织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根据针织机供纱需求而能变量输送纱线的针织输纱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变量输送纱线的针织输纱装置具体如图1所示,一般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I上方的传动带轮2、离合器3和设置在壳体I下方的摩擦轮4和输线轮5,一主轴上下贯穿壳体1,其上部与传动带轮2、离合器3相连,下部与摩擦轮4、输线轮5相连。工作时,针织机上的传动条带带动输纱装置上部的传动带轮2作旋转运动,经离合器3、主轴传动到摩擦轮4和输线轮5,使摩擦轮4和输线轮5产生旋转,从而把纱筒6上的纱线拉出,通过一导线架7、一夹纱器8、一纱结过滤器9、前探测杆10的下方、进纱瓷圈11后,缠绕在摩擦轮4和输线轮5的圆周表面上,同时输线轮5上的纱线经过出纱瓷圈13、后探测杆14的下方供给针织机上的编织元件进行作业。在现有的针织输纱装置中,根据织物对纱线的张力要求,纱线一般先在摩擦轮4上缠绕O?2圈,再在输线轮5上缠绕0.5?3圈,工作时,针织机上的传动条带带动输纱装置上部的传动带轮2作旋转运动,经离合器3、主轴带动摩擦轮4和输线轮5作旋转运动,当编织元件(如织针)需要纱线时,纱线在编织元件的拉力作用下,使纱线表面紧贴摩擦轮4和输线轮5圆周表面,由于摩擦轮4和输线轮5作匀速转动,从而使编织元件能以较小的张力得到所需的纱线;当编织元件不需要纱线时,由于摩擦轮4和输线轮5上储存的纱线少,摩擦轮4和输线轮5与纱线之间会产生滑动摩擦,输纱装置不输送纱线。摩擦轮4表面设有摩擦系数大的耐磨橡胶,其作用是编织元件拉纱时,纱线表面紧贴摩擦轮4,摩擦轮4能以较大的摩擦力带动纱线,从而使编织元件能以较小的张力得到所需的纱线。但是,由于该输纱装置不输送纱线时摩擦轮4与纱线之间会产生滑动摩擦,使得摩擦轮4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设在摩擦轮4表面的耐磨橡胶表面变光滑,摩擦轮4与纱线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从而使纱线的张力增大,影响织物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针织输纱装置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新颖,保证输送纱线张力稳定,能根据针织机供纱需求而能变量输送纱线,提高针织机的织物质量的针织输纱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针织输纱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的传动带轮、离合器、主轴、输线轮、导线架、夹纱器、纱结过滤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传动带轮和离合器设置在壳体的上方,输线轮设置在壳体的下方,主轴上下穿过壳体,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离合器相连,主轴下部与输线轮相连;导线架、夹纱器、纱结过滤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输线轮、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沿纱线的进线至出线方向排列;在所述输线轮的一侧固定设有可调节转动角度的过纱装置。这种结构取消了以前使用的摩擦轮,增加可调节转动角度的过纱装置,可以有效避免摩擦轮表面磨损、张力波动大、使用寿命短的缺陷,保证了输纱装置的长期高效工作。在工作时,针织机上的传动条带带动输纱装置上部的传动带轮作旋转运动,经离合器、主轴转动到输线轮,使输线轮产生旋转,从而把纱筒上的纱线拉出,通过一导线架、一夹纱器、前探测杆的下方、进纱瓷圈后缠绕在输线轮和过纱装置的圆周表面上,当编织元件需要纱线时,输线轮和过纱装置的圆周表面上的纱线经过出纱瓷圈、后探测杆的下方供给针织机上的编织元件进行作业;在具体输纱时,纱线同时缠绕在输线轮和过纱装置的圆周表面上,使得输线轮与纱线之间的接触面减小,输线轮与纱线之间的摩擦力减小,这样一来,当针织机上的编织元件不需要纱线时,输线轮与纱线之间能产生打滑现象,使输纱装置能起到变量输送纱线的作用;且过纱装置自身具有调节转动角度的功能,从而能改变过纱装置与输线轮之间夹角的大小,进而改变输线轮的圆周表面上的纱线之间的间隔距离,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纱线要求。较佳地,可调节转动角度的过纱装置与输线轮之间的夹角β的变化范围为0°?2.5°。较佳地,所述的过纱装置包括固定板和调节棒,固定板固定在壳体上,调节棒通过固定板连接在壳体上;所述的调节棒包括调节杆和固定穿设在调节杆上的调节块,在调节块下方的调节杆部分上固定套设有过纱杆,在调节块上方的调节杆部分形成螺栓状,在调节块的上端面上开有一圆孔,圆孔内设有压簧,压簧上设有钢球;在固定板上开有多个排列成半圆状的定位孔,调节块上方的调节杆部分从下往上依次穿有固定板、弹性元件、垫圈以及螺母从而实现了将调节棒连接在固定板上,所述钢球可卡在固定板上的任意一个定位孔内;所述的固定板具体包括固定在壳体上的固定部分和设置在调节块上的定位部分,固定部分与定位部分在朝向调节块的方向上形成有角度为177°?179°的弯折,所述的调节块的上端面呈斜面状,且与调节块上方的调节杆部分形成最小的角度范围为87?89°。具体地说,固定部分与定位部分在朝向调节块的方向上形成有角度为177°?179°的弯折,调节块的上端面呈斜面状,与调节块上方的调节杆部分形成最小的角度范围为87°?89°,固定块上的角度177°?179°与呈斜面状的调节块之间配合使得调节棒具有可实现角度调节的可能。在转动调节棒时,安装在调节棒内的钢球在固定板定位孔的作用下往下压,使压簧压缩,待调节棒调整到所需的位置时,钢球在压簧的压力作用下,钢球的球面卡在固定板的定位孔内,调节棒与固定板之间准确定位,使得调节棒的角度调节得到固定;装在固定板上方的弹性元件使固定板和调节棒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且其弹力大小决定转动调节棒力的大小。在具体输纱时,纱线同时缠绕在输线轮和过纱装置的圆周表面上,使得输线轮与纱线之间的接触面减小,输线轮与纱线之间的摩擦力减小,这样一来,当针织机上的编织元件不需要纱线时,输线轮与纱线之间能产生打滑现象,使输纱装置能起到变量输送纱线的作用;且过纱装置自身具有调节转动角度的功能,从而能改变过纱装置与输线轮之间夹角的大小,进而改变输线轮的圆周表面上的纱线之间的间隔距离,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纱线要求。较佳地,所述的调节杆和调节块一体成型。较佳地,在螺母上方还设有保护帽。较佳地,所述的调节块呈圆柱状,在调节块的圆周表面上设有用以区别调节棒调节不同角度档位的记号。在调节块的圆周表面上设有记号,以便于用户观察调节棒所转动的位置,并可根据记号调节所需角度。较佳地,输线轮的导纱表面和过纱杆采用陶瓷材料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新颖,保证输送纱线张力稳定,从而提高织物质量的针织输送装置。这种结构取消了以前使用的摩擦轮,增加了过纱装置,可以有效避免摩擦轮表面磨损、张力波动大、使用寿命短的缺陷,保证了输纱装置的长期高效工作。在具体输纱时,纱线同时缠绕在输线轮和过纱装置的圆周表面上,使得输线轮与纱线之间的接触面减小,输线轮与纱线之间的摩擦力减小,这样一来,当针织机上的编织元件不需要纱线时,输线轮与纱线之间能产生打滑现象,使输纱装置能起到变量输送纱线的作用;且过纱装置自身具有调节转动角度的功能,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针织输纱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的传动带轮、离合器、主轴、输线轮、导线架、夹纱器、纱结过滤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传动带轮和离合器设置在壳体的上方,输线轮设置在壳体的下方,主轴上下穿过壳体,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离合器相连,主轴下部与输线轮相连;导线架、夹纱器、纱结过滤器、前探测杆、进纱瓷圈、输线轮、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沿纱线的进线至出线方向排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线轮的一侧固定设有可调节转动角度的过纱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山周定安
申请(专利权)人:慈溪太阳洲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