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干久洪专利>正文

打包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0806 阅读:3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打包钳。它包括钳体、内齿条和至少两对上齿片、下齿片,各上齿片、下齿片的前端具有相向形成虎口的咬合齿,内齿条设置在相邻上齿片、下齿片之间,其咬合齿位于虎口底部,各上齿片通过销轴可转动固定在钳体上,各下齿片通过另一销轴可转动固定在钳体上,内齿条的两端分别套装在该两个销轴上;钳体上设置有气缸,其活塞杆通过传动机构作用于上齿片、下齿片上,使上齿片、下齿片分别绕两个销轴转动,虎口产生相对于内齿条的张合动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气缸使虎口张合对铁皮扣进行挤压咬合,既大大降低工人了劳动强度,又能大幅度提高打包工效,其结构紧凑,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打包工具,尤其涉及以尼龙带或薄钢带捆扎打包的打包钳
技术介绍
目前,在对产品进行包装和发运时,一般采用尼龙带或薄钢带进行捆扎和加固。打包过程中,尼龙带两端头的连接需由粘接剂粘接或由咬合的铁皮扣固定,而薄钢带两端头的连接则只能用咬合的铁皮扣固定。尼龙带胶粘法打包由固定而较大型的打包机完成,此类设备主要用于机场、车站、邮局及一些大型厂家对大批量的轻货进行捆扎打包。这种设备的工作效率高,但设备体积大,不便移动,而且粘接强度有限,因此仅适用于轻货的打包,故目前使用手动打包钳咬合尼龙带或薄钢带上的铁皮扣更为普遍。在使用手动打包钳时,操作者将打包钳的虎口对准铁皮扣,然后用两手分别把握打包钳的两个力臂用力向内挤压,使打包钳虎口内的上、下齿对铁皮扣进行挤压咬合,变形后的铁皮扣将尼龙带或薄钢带的两端头固定连接。这类手动打包钳具有小巧、结构简单、便于移动的特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存在工效低和工人劳动强度很大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正是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工效和能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打包钳。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打包钳,包括钳体、内齿条和至少两对上齿片、下齿片,各上齿片、下齿片的前端具有相向形成虎口的咬合齿,内齿条设置在相邻上齿片、下齿片之间,其咬合齿位于虎口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上齿片通过销轴可转动固定在钳体上,各下齿片通过另一销轴可转动固定在钳体上,内齿条的两端分别套装在该两个销轴上;钳体上设置有气缸,该气缸的活塞杆通过传动机构作用于上齿片、下齿片上,使上齿片、下齿片分别绕两个销轴转动,虎口产生相对于内齿条的张合动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气缸使虎口张合对铁皮扣进行挤压咬合,既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能大幅度提高打包工效。其结构紧凑,使用方便,操作工只需要一手握持该打包钳并用手指轻压、轻放板机控制气缸的进气、排气,即可迅速地将尼龙带或薄钢带的两端头通过咬合的铁皮扣固定连接。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三幅附图图1是本技术打包钳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打包钳的俯视图(局部剖视);图3是本技术打包钳的仰视图(局部剖视)。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上齿片11、销轴12、铰链13、上连杆14、下齿片21、销轴22、铰链23、下连杆24、钳体30、左耳片31、右耳片32、内齿条33、导向槽34、螺栓35、凸肩36、螺钉37、气缸40、底座41、活塞杆42、复位弹簧43、气缸头44、气阀45、进气嘴46、扳机47、滑块48、销轴49。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打包钳,包括包括钳体30、内齿条33和至少两对上齿片11、下齿片21,各上齿片11、下齿片21的前端具有相向形成虎口的咬合齿,内齿条33设置在相邻上齿片11、下齿片21之间,其咬合齿位于虎口底部。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各上齿片11通过销轴12可转动固定在钳体30上,各下齿片21通过销轴22可转动固定在钳体30上,内齿条33的两端分别套装在销轴12、22上;钳体30上设置有气缸40,该气缸40的活塞杆42通过传动机构作用于上齿片11、下齿片21上,使上齿片11、下齿片21分别绕销轴12、22转动,虎口产生相对于内齿条33的张合动作。打包时将铁皮扣置于的内齿条33上,当虎口向内闭合时,铁皮扣被多道咬合齿咬合变形,并紧紧地固定在尼龙带或薄钢带的两端头上。上齿片11、下齿片21的数量取决铁皮扣的长短,对最为通用铁皮扣而言,上齿片11、下齿片21的数量以五对即可,内齿条33的数量由上齿片11、下齿片21的数量决定。所述传动机构可以采用如图1示出的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滑块48、上连杆14、下连杆24,其中滑块48固定连接在活塞杆42前端;上连杆14、下连杆24的后部通过销轴49与滑块48形成铰链连接;上连杆14的前部通过铰链13与上齿片11的后部相连接,而下连杆24的前部则通过铰链23与下齿片21的后部相连接。图2、图3则示出了钳体30可以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如图2、图3所示,钳体30由固定连接在气缸40底座41上的左耳片31、右耳片32构成,左耳片31、右耳片32上均开设有沿活塞杆42轴线延伸的导向槽34,销轴49的两端伸入导向槽34内。为便于装配和维护,左耳片31、右耳片32的后端向内相向弯折形成凸肩36,该凸肩36卡入在底座41上开设的凹槽内,并通过螺钉37与底座41可拆卸连接。左耳片31、右耳片32的前端通过螺栓35可拆卸连接。图1中还示出气缸40的一种配置形式。如图1所示,气缸40通过其底座41与钳体30连接,气缸40内具有一活塞,活塞上设置有与缸体内壁接触和配合的密封环。活塞杆42的前端伸出缸体与滑块48连接,缸体内在活塞杆42上套装有复位弹簧43。在缸体后端上设置有气缸头44,气缸头44具有气阀45和与压缩空气输送管连接的进气嘴46。在气缸头44上还设置有控制气阀45开启、关闭的扳机47。本技术打包钳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压缩空气接于进气嘴46后打开压缩空气开关。手持打包钳,将穿过钢带或尼龙带的铁皮扣放入虎口内,并让铁皮扣紧贴内齿条33,用手指按下扳机47,打开气阀45,压缩空气进入缸体推动活塞向前移动,活塞杆42推动滑块48沿导向槽34向前运动并作用于上连杆14、下连杆24,由上连杆14、下连杆24推动上齿片11、下齿片21分别绕销轴12、22转动使虎口闭合。虎口闭合过程中对铁皮扣进行剂压和咬合,当滑块48运动到导向槽34前端时即完成了对铁皮扣的咬合过程。此时松开扳机47切断压缩空气的进入,活塞杆42在复位弹簧43的作用下向后运动,并通过上连杆14、下连杆24带动上齿片11、下齿片21分别绕销轴12、22转动使虎口张开,完成一个工作循环。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技术的一些原理,由于对相同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很容易在此基础上进行若干修改和改动的,因此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技术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技术所申请的专利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打包钳,包括钳体(30)、内齿条(33)和至少两对上齿片(11)、下齿片(21),各上齿片(11)、下齿片(21)的前端具有相向形成虎口的咬合齿,内齿条(33)设置在相邻上齿片(11)、下齿片(21)之间,其咬合齿位于虎口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上齿片(11)通过销轴(12)可转动固定在钳体(30)上,各下齿片(21)通过销轴(22)可转动固定在钳体(30)上,内齿条(33)的两端分别套装在销轴(12)、(22)上;钳体(30)上设置有气缸(40),该气缸(40)的活塞杆(42)通过传动机构作用于上齿片(11)、下齿片(21)上,使上齿片(11)、下齿片(21)分别绕销轴(12)、(22)转动,虎口产生相对于内齿条(33)的张合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包钳,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滑块(48)、上连杆(14)、下连杆(24),其中滑块(48)固定连接在活塞杆(42)前端;上连杆(14)、下连杆(24)的后部通过销轴(49)与滑块(48)形成铰链连接;上连杆(14)的前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打包钳,包括钳体(30)、内齿条(33)和至少两对上齿片(11)、下齿片(21),各上齿片(11)、下齿片(21)的前端具有相向形成虎口的咬合齿,内齿条(33)设置在相邻上齿片(11)、下齿片(21)之间,其咬合齿位于虎口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上齿片(11)通过销轴(12)可转动固定在钳体(30)上,各下齿片(21)通过销轴(22)可转动固定在钳体(30)上,内齿条(33)的两端分别套装在销轴(12)、(22)上;钳体(30)上设置有气缸(40),该气缸(40)的活塞杆(42)通过传动机构作用于上齿片(11)、下齿片(21)上,使上齿片(11)、下齿片(21)分别绕销轴(12)、(22)转动,虎口产生相对于内齿条(33)的张合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干久洪赵友华罗辉
申请(专利权)人:干久洪赵友华罗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