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热水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83723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8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直热换热部、循环换热部、直热进水管、直热出水管、直热冷媒进管、直热冷媒出管、循环进水管、循环出水管、循环冷媒进管及循环冷媒出管,直热进水管、直热出水管、直热冷媒进管和直热冷媒出管均与直热换热部连接,循环进水管、循环出水管、循环冷媒进管和循环冷媒出管均与循环换热部连接,直热换热部的换热效率大于循环换热部的换热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热水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热水机同时兼有直热模式和循环模式两种运行模式,且在直热模式下运行时其冷凝器的直热换热部中的冷凝压力能有效的降低,避免系统由于共用冷凝器引起的冷凝压力在直热模式下一直处于较高状态,能减少高压保护现象的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水机领域,尤其涉及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热水机。
技术介绍
目前,空气能热水机的制热方式主要有两种:直热模式和循环模式。空气能热水机在直热模式下运行时具有加热迅速、随开随用的特点,有大温差、小流量的要求;而在循环模式下运行时具有加热水量大,能同时满足多人热水需要的特点,有小温差、大流量的要求。市面上常见的空气能热水机的冷凝器通常只使用一个换热器,然而,目前常见的换热器难以同时满足直热模式大温差、小流量和循环模式小温差、大流量的要求,导致常见的空气能热水机难以同时兼有直热模式和循环模式;另外,由于空气能热水机在直热模式下运行时系统由于共用冷凝器会有较高的冷凝压力,当系统的冷凝压力一直处于较高状态时,容易出现高压保护现象,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以及一种具有该换热器的热水机,旨在提供能兼有直热模式和循环模式的热水机,同时减少热水机在直热模式下运行时出现的高压保护现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直热换热部、循环换热部、直热进水管、直热出水管、直热冷媒进管、直热冷媒出管、循环进水管、循环出水管、循环冷媒进管及循环冷媒出管,所述直热进水管、直热出水管、直热冷媒进管和直热冷媒出管均与所述直热换热部连接,所述循环进水管、循环出水管、循环冷媒进管和循环冷媒出管均与所述循环换热部连接,所述直热换热部的换热效率大于所述循环换热部的换热效率。优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具有内部空腔的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隔离成互不连通的直热换热室和循环换热室,所述直热换热室内设有直热换热盘管,所述循环换热室内设有循环换热盘管,所述直热冷媒进管和所述直热冷媒出管均与所述直热换热室连通,所述直热进水管和所述直热出水管均与所述直热换热盘管连通,所述循环冷媒进管和所述循环冷媒出管均与所述循环换热室连通,所述循环进水管和所述循环出水管均与所述循环换热盘管连通;所述直热换热部包括所述直热换热室和所述直热换热盘管,所述循环换热部包括所述循环换热室和所述循环换热盘管。优选地,所述直热换热盘管的长度大于所述循环换热盘管的长度。优选地,所述直热换热盘管的换热面积大于所述循环换热盘管的换热面积。优选地,所述直热换热盘管的管径小于所述循环换热盘管的管径。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热水机,包括压缩机、四通阀、蒸发器、气液分离器、节流装置、冷凝器、直热冷媒控制阀及循环冷媒控制阀,所述冷凝器为所述的换热器,所述四通阀的D 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连接,所述四通阀的S 口经所述气液分离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连接,所述直热冷媒出管依次经所述节流装置、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四通阀的E 口连接,所述循环冷媒出管依次经所述节流装置、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四通阀的E 口连接,所述四通阀的C 口经所述直热冷媒控制阀与所述直热冷媒进管连接,所述四通阀的C 口还经所述循环冷媒控制阀与所述循环冷媒进管连接。优选地,所述热水机还包括总进水管、直热进水控制阀和循环进水控制阀,所述总进水管经所述直热进水控制阀与所述直热进水管连接,所述总进水管经所述循环进水控制阀与所述循环进水管连接。优选地,所述热水机还包括总出水管,所述总出水管与所述直热出水管和所述循环出水管均连接。优选地,所述热水机还包括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设于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冷凝器之间。优选地,所述热水机还包括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设于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蒸发器之间。本技术所提供的热水机同时兼有直热模式和循环模式两种运行模式,在直热模式下运行时使用的是冷凝器的直热换热部对来自水源的冷水或水箱热水进行制热,而在循环模式下运行时则使用冷凝器的循环换热部对来自保温水箱的温水进行制热,直热换热部与循环换热部是相互独立的,循环换热部的持续冷凝压力不会影响到直热换热部,且直热换热部的换热效率大于循环换热部的换热效率,直热换热部较高的换热效率能有效的降低该热水机在直热模式下运行时直热换热部中的冷凝压力,从而能避免系统的冷凝压力在直热模式下一直处于较高状态,减少高压保护现象的出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热水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热水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以及一种具有该换热器的热水机。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该热水机包括压缩机10、四通阀30、蒸发器40、气液分离器50、节流装置60、冷凝器20、直热冷媒控制阀71及循环冷媒控制阀72,其中,冷凝器20为一换热器,并包括直热换热部23、循环换热部24、直热进水管271、直热出水管281、直热冷媒进管251、直热冷媒出管261、循环进水管272、循环出水管282、循环冷媒进管252及循环冷媒出管262。直热进水管271、直热出水管281、直热冷媒进管251和直热冷媒出管261均与直热换热部23连接。循环进水管272、循环出水管282、循环冷媒进管252和循环冷媒出管262均与循环换热部24连接。直热换热部23的换热效率大于循环换热部24的换热效率;四通阀30的D 口与压缩机10的排气管连接,四通阀30的S 口经气液分离器50与压缩机10的回气管连接。冷凝器20的直热冷媒出管261依次经节流装置60、蒸发器40与四通阀30的E 口连接。冷凝器20的循环冷媒出管262依次经节流装置60、蒸发器40与四通阀30的E 口连接。四通阀30的C 口经直热冷媒控制阀71与冷凝器20的直热冷媒进管251连接,四通阀30的C 口还经循环冷媒控制阀72与冷凝器20的循环冷媒进管252连接。本实施例中,该热水机还具有用于储存冷水的水源(图未示)、以及用于储存温水的保温水箱(图未示),直热进水管271用于与该热水机的水源连接,循环进水管272用于与该热水机的保温水箱连接;该热水机的节流装置60可以为但不限于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在本实施例中,该热水机的冷媒系统工作原理如下:直热模式运行时,直热冷媒控制阀71打开,循环冷媒控制阀72关闭,压缩机10工作,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自压缩机10的排气管排出,并依次经四通阀30、直热冷媒控制阀71、直热冷媒进管251进入直热换热部23,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在直热换热部23中与待加热的水进行换热,换热后冷媒气体液化成液体冷媒,液体冷媒依次经直热冷媒出管261、节流装置60、蒸发器40、四通阀30以及气液分离器50而从压缩机10的回气管回到压缩机10中;循环模式运行时,直热冷媒控制阀71关闭,循环冷媒控制阀72打开,压缩机10工作,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自压缩机10的排气管排出,并依次经四通阀30、循环冷媒控制阀72、循环冷媒进管252进入循环换热部24,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在循环换热部24中与待加热的水进行换热,换热后冷媒气体液化成液体冷媒,液体冷媒依次经循环冷媒出管262、节流装置60、蒸发器40、四通阀30以及气液分离器50而从压缩机10的回气管回到压缩机10中。该热水机的水系统工作原理如下:直热模式运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直热换热部、循环换热部、直热进水管、直热出水管、直热冷媒进管、直热冷媒出管、循环进水管、循环出水管、循环冷媒进管及循环冷媒出管;所述直热进水管、直热出水管、直热冷媒进管和直热冷媒出管均与所述直热换热部连接;所述循环进水管、循环出水管、循环冷媒进管和循环冷媒出管均与所述循环换热部连接,所述直热换热部的换热效率大于所述循环换热部的换热效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平吴静龙王洪黄志方
申请(专利权)人: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