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背光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61849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6 10: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机背光源,包括导光板;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间隔式设置在所述灯条上,相邻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之间形成间隙;第二发光单元,设置在灯条上,且与所述间隙对应的位置处。该手机背光源提高了背光的亮度,降低了Hotspot现象,改善了屏幕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手持移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机背光源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手持移动设备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屏幕手机的使用日渐普及,由于其显示效果逼真、多媒体效果好,可以向用户呈现更好的体验效果,因此迅速受到手机用户的青睐。同时,随着手机屏幕的增大,其屏幕分辨率也持续提高,手机屏幕上的像素设计越发密集,从而导致其开口率越来越小,进一步地,背光的穿透率也越来越小,因此大屏幕、高分辨率手机对背光的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提高手机背光的亮度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背光源中发光单元的数目,但由于背光源结构的限制,背光源的头部结构上承载的发光单元越多,其结构稳定性以及散热性就越差,严重影响了手机的性能。综上,亟需一种结构稳定且散热性好的手机背光源以满足大屏手机对背光的亮度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需要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且散热性好的手机背光源。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机背光源,包括:导光板;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间隔式设置在所述灯条上,相邻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之间形成间隙;第二发光单元,设置在灯条上且与所述间隙对应的位置处。优选地,在与所述间隙对应的位置处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优选地,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构造为匹配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位置的矩形齿面。优选地,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沿纵向设置在第二直线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沿纵向设置在第一直线上,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平行,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为嵌入所述间隙处且延伸至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应位置处的规则矩形齿面。优选地,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沿纵向交替设置在相互平行的第二直线与第三直线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沿纵向设置在第一直线上,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及所述第三直线平行,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为嵌入所述间隙处且延伸至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应位置处的长短齿交替的矩形齿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角度小于等于120°。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或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发光二极管。优选地,所述导光板采用入射光从侧面进入的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将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与导光板相互匹配设置,提高了背光的亮度,降低了 Hotspot现象,改善了屏幕的显示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或现有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中,表达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图l(a)_(b)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手机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b)为图1(a)的俯视图;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光路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手机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Hotspot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解析图;图5(a)_(c)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手机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6(a)_(b)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入光侧不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专利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相应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在不相冲突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与通用大型液晶显示设备一样,手持移动设备(例如手机)的显示屏的背光源也主要由发光单元、光学膜片以及导光板等结构组成,其中,发光单元对背光源的功耗、亮度、颜色等光电参数起主要的影响作用,发光单元更决定了背光源的使用条件和使用寿命等特性,进而影响手机的整体性能。发光单元按照形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线发光单元、点发光单元和面发光单元,其中,由于点发光单元的体积通常比较小且出光具有方向性,可以大幅度减小背光源的导光板的厚度,这对手机这类对空间需求较苛刻的手持移动设备来说至关重要,因此点发光单元获得了普遍应用。目前点发光单元主要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1de,LED)。LED是一种半导体固体发光元件,主要由PN结芯片、电极以及光学系统封装在一起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把半导体材料放置在一个有引线的支架上,然后在四周用树脂材料进行密封,起保护的作用。为进一步减小背光源的整体体积,利用LED作为发光单元的背光源也采用入射光从侧面进入的形式。LED所需的驱动电压低且发光效率高、出光方向好,同时对环境的污染小。提高背光的亮度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背光源中发光单元的数目。但对于手机等手持移动设备来说,对空间尺寸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一方面,背光源中发光单元的数目越多,其结构的稳定性就越差。实际中的发光单元都是打件在柔性电路板FPC(即灯条)上,灯条再固定在胶框上进行定位的。一般的,胶框上会有突出的支撑柱,用胶带将支撑柱粘贴在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处。当排成一条直线的发光单元增多时,任意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会变小,相应地,胶框上的支撑柱就要变小。进而导致制程困难以及生产成本的上升。同时由于支撑柱的结构减小,致使其与灯条之间的粘贴的面积变小,使结构变得不稳定。另一方面,背光源中发光单元的数目越多,发热就越严重,因此是否能够有效散热也成为增加发光单元数目的同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将外形尺寸、功率、发光角度等参数均不相同的发光单元之间相互配合设置来提高背光的亮度,同时提供有效地散热。图l(a)_(b)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手机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b)为图1(a)的俯视图。在图1(a)中,11为灯条、12为导光板,具体的,对该导光板的型式不做限定,可以为楔形导光板也可以为平板形导光板,并不影响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图中121为导光板12的入光侧,其在图1(b)的俯视图中表现为一条直线1211,将该直线所指向的方向定义为纵向,如图1(b)中的双箭头虚线所示。为了使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能够更好地被导光板接收,一般将发光单元的发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侧正面相对且相互平行地设置,如图1 (a)所示。进一步在图1 (a)中,在灯条11上布置有两种类型的发光单元。其中,13为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13对屏幕的亮度起主要的作用,一般的,第一发光单元13的体积较大,功率也更高。为了产生均匀的背光,将第一发光单元13以等距离的间隙均匀排列在沿纵向的第一直线1212上。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沿与第一发光单元所在直线平行的直线的方向上的每个与第一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对应的位置处还设置了第二发光单元14,如图1(a)所示。具体的,第二发光单元14设置在与第一直线1212平行的第二直线1213上,如图1(b)所示。第二发光单元14的外形尺寸整体小于第一发光单元13,因此在同等封装时,第二发光单元14的功率一般小于第一发光单元的功率。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一方面,有利于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机背光源,包括:导光板;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间隔式设置在所述灯条上,相邻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之间形成间隙;第二发光单元,设置在灯条上且与所述间隙对应的位置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玲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