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塔内取热设备,属于化工行业板式塔取热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是:塔板(4)水平布置在板式塔外壳(1)内,塔板上设置立体传质塔的气液接触装置(2),气液接触装置环形布置在塔板上,在气液接触装置(2)的两侧形成两条液体流动通道(5);在每条液体流动通道上均设置塔内取热装置(3),塔内取热装置布置在塔板上的液面以下;所述的塔内取热装置,由多根取热管构成,多根取热管沿液体流动通道环形布置,塔内取热装置取走液体中的热量,使之达到分离吸收操作的温度条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需要单独设计一层低板效的筛板层,塔内取热装置设置在液体流动通道上,没有气泡扰动,不产生诱发的振动,延长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塔内取热设备,属于化工行业板式塔取热
技术介绍
随着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出现了化工单元操作,其中以质量传递为代表的分离工程发展尤为突出。分离工程中时常出现以液体吸收气体中的某些组分,吸收过程就伴随着放热。例如一些物理性的溶解热和一些化学性的反应热等,这些热量的产生使得吸收过程气、液两项的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偏离吸收操作最佳的温度条件,这样就自然提出了如何取走这些热的工程技术问题。在板式塔的设计中,如化肥行业中碳化后综合塔、等压氨回收塔等,最常见的取热方法是单设计一层筛板,将取热装置浸没在液相中,气体从筛孔穿过,以鼓泡的形式进入液相中;
技术介绍
存在以下缺点:一是为取热专门设计一层筛板,降低板效;二是气液鼓泡流动,对取热装置形成不平衡扰动,诱发取热管振动,导致损坏;还有为了使取热管完全浸没于液相中,需要有较厚的液层,使得气体穿过该层塔板时阻力增大,从而增大操作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塔内取热设备,不需要单独设计一层低板效的筛板层,塔内取热装置在液体流动通道上,没有气泡扰动,不产生诱发的振动,减少液体液封阻力,延长了使用寿命,解决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塔内取热设备,包含板式塔外壳、气液接触装置、塔内取热装置和塔板,塔板水平布置在板式塔外壳内,塔板上设置立体传质塔的气液接触装置,气液接触装置环形布置在塔板上,在气液接触装置的两侧形成两条液体流动通道;在每条液体流动通道上均设置塔内取热装置,塔内取热装置布置在塔板上的液面以下;所述的塔内取热装置,由多根取热管构成,多根取热管沿液体流动通道环形布置,塔内取热装置取走液体中的热量,使之达到分离吸收操作的温度条件。所述塔内取热装置为环形布置的三根取热管,两条塔内取热装置共设置六根取热管;所述液体流动通道为环形,塔内取热装置沿液体流动通道环形布置,其中两根取热管并排布置在底层,另一根取热管设置在前述两根取热管之间的上方,三根取热管的截面呈品字形布置。所述的板式塔外壳、气液接触装置、塔板都是公知公用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不需要单独设计一层低板效的筛板层,塔内取热装置设置在液体流动通道上,没有气泡扰动,不产生诱发的振动,延长了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布置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一布置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塔内取热装置布置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二布置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塔内取热装置布置示意图;图中:板式塔外壳1、气液接触装置2、塔内取热装置3、塔板4、液体流动通道5、冷却水进口 6、冷却水出口 7、塔盘8、水槽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一种塔内取热设备,包含板式塔外壳1、气液接触装置2、塔内取热装置3和塔板4,塔板4水平布置在板式塔外壳I内,塔板上设置立体传质塔的气液接触装置2,气液接触装置环形布置在塔板上,在气液接触装置2的两侧形成两条液体流动通道5 ;在每条液体流动通道上均设置塔内取热装置3,塔内取热装置布置在塔板上的液面以下;所述的塔内取热装置,由多根取热管构成,多根取热管沿液体流动通道环形布置,塔内取热装置取走液体中的热量,使之达到分离吸收操作的温度条件。实施例一,参照附图1、2 ;所述塔内取热装置3为环形布置的三根取热管,两条塔内取热装置共设置六根取热管;塔内取热装置布置在塔板4上的液面以下,所述液体流动通道5为环形,塔内取热装置沿液体流动通道环形布置,其中两根取热管并排布置在底层,另一根取热管设置在前述两根取热管之间的上方,三根取热管的截面呈品字形布置。塔内取热装置冷却介质为冷却水,冷却水进口 6和冷却水出口 7分别与取热管两端连通。本技术的反应原理简述:由下层塔板上升的气体经升气孔后气流收缩静压降低,板上的液体靠本身的液柱静压及气流的吸力进入帽罩内与上升气流形成气液混合物便进行传质传热边上升,完成第一阶段传质过程;气液混合物打到罩顶后进行液体的表面更新,并在罩内空间完成第二阶段传质;然后,气液混合物经帽罩上部内件喷出,液体被分散成大量直径不等的液滴,形成很大的传质表面,在液层上部空间完成第三次传质、传热过程后,液滴返回板上液层内,气体继续上升至上层塔板。在气液传质过程中,由于吸收放热,热量需及时移走,以加强气液传质推动力,因此,传质内件必须设置取热装置(常用低温水作为冷却介质)。实施例二,参照附图3、4 ;附图3为
技术介绍
一布置示意图,为了取走吸收反应热专门设计了四层筛板塔盘,即图中的塔盘8,每层有三组换热水箱浸没在170_堰高的筛板塔盘内,其余全是垂直筛板,堰高均为45mm。该结构筛板塔不仅吸收效率低,而且塔板阻力降也较大。应用本技术对
技术介绍
一进行改造,去掉所有的塔盘8,在原有的十二层塔盘中,将二、四、六、八、十、十二层堰高增高到70mm,十二层共计增加了 25X6=150mm。比
技术介绍
一的一层筛板塔盘高度还降低20mm,全塔阻力明显下降。将塔内取热装置的取热管放置于增加堰高的六层中,传热面积前后相近,这样既取走了热又不需要为取热专门设计塔层。本实施例的塔内取热装置布置方式参照附图4。实施例三,参照附图5、6 ;附图5为
技术介绍
二布置示意图,为了取走吸收反应热,专门设计了三层水槽9,该水槽没有吸收作用,能盛放标准碳化水箱,白白占用了塔内有效空间。应用本技术对
技术介绍
二进行改造,去掉所有的水槽,增加在二、四、六、八、十层塔板的堰高到70_,塔内取热装置的取热管参照附图6进行布置,可达到较好的取热效果。
技术介绍
一和
技术介绍
二为了取走吸收反应热,都专门设计了取热空间,
技术介绍
一在筛板塔盘内,
技术介绍
二在水槽内;筛板塔盘的优点是有吸收作用,缺点是气液两相流扰动换热管产生振动,并且提高了全塔阻力;水槽的优点是克服了
技术介绍
一的不足,但没有吸收效果。本技术不需要单独设计一层低板效的筛板层,塔内取热装置设置在液体流动通道上,没有气泡扰动,不产生诱发的振动,延长了使用寿命。【主权项】1.一种塔内取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板式塔外壳(1)、气液接触装置(2)、塔内取热装置(3)和塔板(4),塔板(4)水平布置在板式塔外壳(I)内,塔板上设置立体传质塔的气液接触装置(2),气液接触装置环形布置在塔板上,在气液接触装置(2)的两侧形成两条液体流动通道(5 );在每条液体流动通道上均设置塔内取热装置(3 ),塔内取热装置布置在塔板上的液面以下;所述的塔内取热装置,由多根取热管构成,多根取热管沿液体流动通道环形布置,塔内取热装置取走液体中的热量,使之达到分离吸收操作的温度条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塔内取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内取热装置为环形布置的三根取热管,两条塔内取热装置共设置六根取热管;所述液体流动通道为环形,塔内取热装置沿液体流动通道环形布置,其中两根取热管并排布置在底层,另一根取热管设置在前述两根取热管之间的上方,三根取热管的截面呈品字形布置。【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塔内取热设备,属于化工行业板式塔取热
技术方案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塔内取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板式塔外壳(1)、气液接触装置(2)、塔内取热装置(3)和塔板(4),塔板(4)水平布置在板式塔外壳(1)内,塔板上设置立体传质塔的气液接触装置(2),气液接触装置环形布置在塔板上,在气液接触装置(2)的两侧形成两条液体流动通道(5);在每条液体流动通道上均设置塔内取热装置(3),塔内取热装置布置在塔板上的液面以下;所述的塔内取热装置,由多根取热管构成,多根取热管沿液体流动通道环形布置,塔内取热装置取走液体中的热量,使之达到分离吸收操作的温度条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根,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凯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