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出臂型缝纫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42545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0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维持缝纫机的操作性的同时,操作者身体不接近缝纫机主体即能够容易地观察落针位置附近的送出臂型缝纫机。连接机筒(3)和臂(4)的机座由第一机座(2)、第一连结部(6)、第二机座(7)以及第二连结部(8)构成,在连接有机筒(3)的第一机座(2)的上部右侧面上连接有第一连结部(6)的基部,在从该基部向上方延伸的第一连结部(6)的上部前端连接有第二机座(7)的基部,从该第二机座(7)的基部向右方延伸的第二机座(7)的后表面与水平延伸的臂(4)的基部通过第二连结部(8)连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送出臂型缝纫机,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从机座向进给布料的方向延伸且具备针板的机筒(cylinder)的送出臂型缝纫机。在本专利技术中,前后指布料进给方向上的前后方向,左右指从正面观察缝纫机时的左右方向。另外,上下指缝纫机的上下方向。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送出臂型缝纫机,以往公知具备针板的机筒和具备主轴(上轴)的臂从机座向相互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图4至图6示出如专利文献I公开的现有的送出臂型缝纫机中的缝纫机主体11的外观,图4是该缝纫机的左侧视图,图5是该缝纫机的俯视图,图6是该缝纫机的主视图。如图4所示,机筒13从机座12向布料进给方向F延伸。臂14的基部立足于机座12,且臂14沿与机筒13交叉的方向水平延伸。如图5所示,臂14的前端部朝向机筒13的前端侧弯曲,在该臂14的前端连接设置有头部15。头部15配置于在机筒13前端上表面设置的针板16上方。未图示的针杆、压杆从头部15的下表面突出,且针杆中固定有多根针,压杆中固定有压脚17。在压脚17中具备未图示的上下调整部(measuring)、上装饰撑板等。另外,在机筒13内具有未图示的进给齿、弯针。如图5所示,在臂14内沿着臂14的延伸方向配置有主轴10。主轴10的靠近头部15的一端向臂14外突出,在该主轴10的一端安装有手轮29 (hand wheel)。手轮29上架持有未图示的马达传送带而将未图示的缝纫机的驱动源的动力向主轴10传递,并且在缝纫机停止时能够通过操作者的手来操作而使主轴10转动。在主轴10的头部15侧连结有未图示的针杆驱动机构、调整部驱动机构、上装饰驱动机构等,从而通过主轴10的转动来驱动所述针、调整部、上装饰撑板等。另外,在主轴10的臂14基部侧连结有未图示的多个偏心杆,该偏心杆与配置于机座12的未图示的进给齿驱动机构、弯针驱动机构连接。而且,通过主轴10的转动来驱动进给齿、弯针。在如上构成的现有的送出臂型缝纫机中,将装载于机筒13上表面的布料向该机筒13的前端侧即布料进给方向F进给,并且上述针、弯针等各构件协作而进行缝制。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送出臂型缝纫机主要用于使两片布料或呈筒状的布料的左右一对的布料端对接并使其部分重合,从而在其重合部分形成双线锁缝线迹或平式连锁缝线迹。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30-5835号公报(图1?图2)在使用上述现有的送出臂型缝纫机进行缝制时,进行缝制的操作者朝向布料进给方向F而位于缝纫机的正面、即机座12的布料进给方向F的近前侧(图4所示的机座的右侧),用左右手分别拿起上述左右一对的布料端,将该布料端分别从机座12的左右侧方向机筒13上表面伸入,朝向针板16的未图示的落针位置送入布料。在缝制中,操作者为了进行正常的缝制而需要始终注视落针位置附近,在这种现有缝纫机的情况下,从立足于机座12的臂14的基部上方对落针位置附近进行观察。然而,在现有的送出臂型缝纫机中,落针位置位于机筒13前端的针板16上这一远离操作者的位置,从而操作者不得不越过臂14的基部上表面而对落针位置进行观察。进而,操作者为了注视落针位置,往往越过臂14的基部上表面而使面部朝向落针位置接近,这样一来,操作者的身体,尤其是胸部会触碰臂14的基部的前表面。而且,伴随着缝纫机驱动而产生的热量、振动有可能向操作者的身体传递,从而对操作者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另外,上述多个偏心杆从臂14的基部跨机座12而配置,非常长且重量大。因此,缝纫机驱动时,大的载荷作用于所述多个偏心杆,这成为阻碍缝纫机驱动的高速化的原因之一O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维持操作者操作布料的操作性的同时,提高落针位置的观察性且缝纫机主体不容易触碰操作者的身体的送出臂型缝纫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送出臂型缝纫机具备:机筒,其基端连接在机座上,且向布料进给方向延伸;臂,其基部连接在机座上,且在与机筒交叉的方向上水平延伸;以及头部,其连接设置在臂前端,且配置于机筒前端的上方,该送出臂型缝纫机的特征在于,所述机座由第一机座、第一连结部、第二机座以及第二连结部构成,在所述第一机座上连接所述机筒,所述第一连结部的基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机座的上部右侧面上且向上方延伸,所述第二机座的基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结部的上部前端且向右方延伸,所述第二连结部连接在所述第二机座的后表面上,且与所述臂的基部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以第一方式的送出臂型缝纫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座上表面向后下方倾斜。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以第一方式的送出臂型缝纫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结部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后方倾斜。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以第一方式的送出臂型缝纫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座前表面的上侧的一部分向后方倾斜。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以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的送出臂型缝纫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具备:主轴,其在所述臂内沿着该臂的延伸方向配置,且被支承为能够绕轴转动;中间轴,其在所述第二机座内沿着该第二机座的延伸方向配置,且被支承为能够绕轴转动;下轴,其从所述第一机座上部到所述第一连结部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地配置,且被支承为能够绕轴转动;第一传送带,其由所述下轴的右侧和所述中间轴的左侧架持;以及第二传送带,其由所述主轴的右侧和所述中间轴的右侧架持。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式以第五方式的送出臂型缝纫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轴的右端连接有缝纫机的驱动源,在所述中间轴的右端安装有手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臂没有立足于机座上,因而操作者对落针位置的观察性提高,从而操作者的身体不易触碰臂或机座。另外,第一机座右方的区域得到充分确保,因而操作者能无障碍地将右手伸入机筒上表面,从而不会损害操作者操作布料的操作性。进而,能够在第二机座或臂的内部、表面确保宽阔的空间,从而能够配置缝制所需的各机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操作者对落针位置的观察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第一连结部对操作者的压迫感减小,另外操作者容易使面部朝向落针位置接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即使操作者为了注视落针位置而使面部接近落针位置,操作者的身体也不易触碰机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配置于第一机座的进给齿、弯针等各驱动机构同样与配置于第一机座的下轴连结并被驱动,但将所述各驱动机构与下轴进行连结的偏心杆等连结构件与现有例相比尺寸更短、重量更轻,从而能够减轻该连结构件的载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式,手轮在对操作者来说更安全且易于操作的位置处配置。【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送出臂型缝纫机的缝纫机主体的概要立体图。图2是示出上述缝纫机的缝纫机主体的概要左侧视图。图3是从正面略靠上方观察到的上述缝纫机的缝纫机主体的概要图。图4是示出现有的送出臂型缝纫机的缝纫机主体的左侧视图。图5是示出上述缝细机的缝细机主体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上述缝纫机的缝纫机主体的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缝纫机主体2第一机座2a上表面2b前表面3 机筒4 臂5 头部6第一连结部7第二机座8第二连结部9 针板9a落针位置18 主轴19 中间轴20 下轴21第一传送带22第二传送带23 马达24 手轮F布料进给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送出臂型缝纫机,其具备:机筒,其基端连接在机座上,且向布料进给方向延伸;臂,其基部连接在机座上,且在与机筒交叉的方向上水平延伸;以及头部,其连接设置在臂前端,且配置于机筒前端的上方,该送出臂型缝纫机的特征在于,所述机座由第一机座、第一连结部、第二机座以及第二连结部构成,在所述第一机座上连接所述机筒,所述第一连结部的基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机座的上部右侧面上且向上方延伸,所述第二机座的基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结部的上部前端且向右方延伸,所述第二连结部连接在所述第二机座的后表面上,且与所述臂的基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井裕亲板东进
申请(专利权)人: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