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吸式气液固搅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18444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2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液固搅拌反应器,特别是一种自吸式气液固搅拌装置。包含电机、空心搅拌轴、分气盘和搅拌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盘由若干个喇叭形气液流腔组成,在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上、下背部与所述空心搅拌轴之间设有上、下进料口,在所述空心搅拌轴上设有径向孔,所述径向孔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空心搅拌轴中的中心轴向孔和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其目的是为了设计一种气物液混合效果较好的自吸式气液固搅拌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物液置换效率高,气、液分散度高,混合效果好;搅拌阻力小,减少电机使用功率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气液固搅拌反应器,特别是一种自吸式气液固搅拌装置
技术介绍
气液固搅拌反应器的工作原理是:气体、液体和固体在反应器内发生反应,使气体、液体和固体在反应罐内充分混合,电机带动联轴器运动,联轴器上连接有分气盘和搅拌桨,这样来搅拌反应器内的液体、气体和固体。分气盘在高速转动的时候,因为推排了物料使分气盘周围产生了空腔,而液面上的气体压力高于分气盘周围的压力,所以液面上的气体会先通过联轴器的通孔,再经过空心的搅拌轴,到达下面的搅拌轴和分气盘出气口,再通过分气盘把气体分散到因分散盘转动而产生的空腔中,同时物料也会通过分气盘上开有的物料进口,流入分气盘内,再经过分气盘转动推排到因分气盘转动而产生的空腔中,物料和气体同时进入因分气盘转动而产生的空腔,同时固体在三叶推进式的桨叶高转速的推动下向上翻起,从而使气体更多的与液体和固体物料表面接触。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8年8月20日公开了一种气液固搅拌反应器(专利号:200720184674.7)专利技术,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在分气盘上开有4个物料流道和4个气流腔,气流腔和物料流道相互间隔设置,气体与液体在排出分气盘后再进行表面接触,其不足之处:气体与液体接触时间短,且吹出的气体气泡半径较大,与物液不能够充分接触,同时,气体与物液之间混合依靠自身动力进行混合,气物液混合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气物液混合效果较好的自吸式气液固搅拌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解决方案:一种自吸式气液固搅拌装置,包含电机、空心搅拌轴、分气盘和搅拌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盘由若干个喇叭形气液流腔组成,在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上、下背部与所述空心搅拌轴之间设有上、下进料口,在所述空心搅拌轴上设有径向孔,所述径向孔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空心搅拌轴中的中心轴向孔和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本技术为了使气、液排出时更分散,气泡更细小,气、液接触面积更大,气物液混合效果更好,对所述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设置:在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的各出料口端设有齿型叶片。本技术为了使气、液流动顺畅,对所述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设置:在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中设有流腔分隔板,所述流腔分隔板将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的前段分隔成上液流腔和下进气腔,所述流腔分隔板通过连接套固定在所述空心搅拌轴上。本技术为了减少分气盘阻力,减少电机使用功率,对所述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设置: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包含上、下盖板、若干弧形叶片,所述弧形叶片均布固定叉接在所述流腔分隔板上,所述上、下盖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弧形叶片的上部和下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由于气、液流腔集于一体,在同样的分气盘中,可大大增加了喇叭形气液流腔设置数量,提高了物液置换效率;气、液排出时气、液分散度高、细小、接触面积大,混合效果更好;降低了分气盘转动阻力,减少电机使用功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分气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沿A-A剖视图。图4为图2中沿B-B剖视图。图5为图2中沿C-C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包含电机1、空心搅拌轴2、分气盘3和搅拌桨4,所述分气盘3由若干个喇叭形气液流腔13组成,在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13上、下背部与所述空心搅拌轴2之间设有上、下进料口 6、14,在所述空心搅拌轴2上设有径向孔8,所述径向孔8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空心搅拌轴2中的中心轴向孔15和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13 (图2、图5所示)。再如图2、图3所示,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13包含上、下盖板9、10、若干弧形叶片17、流腔分隔板11,所述弧形叶片17均布固定叉接在所述流腔分隔板11上,所述上、下盖板9、10分别设置在所述弧形叶片17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上、下进料口 6、14分别设在所述上、下盖板9、10与所述空心搅拌轴2之间。所述流腔分隔板11设在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13中,所述流腔分隔板11将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13的前段分隔成上液流腔7和下进气腔12,所述流腔分隔板11通过连接套5固定在所述空心搅拌轴2上。再如图2、图3所示,为了使气、液排出时分散度更高,气泡更细小,气、液接触面积更大,气物液混合效果更好,在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13的各出料口端设有齿型叶片16。搅拌转动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物液从喇叭形气液流腔13的腔体内排出,物液排出后,喇叭形气液流腔13的腔体内产生了相对负压,液面上方的气体通过空心搅拌轴2的中心轴向孔15、径向孔8进入到下进气腔12内,分气盘3外的物料也从上、下进料口 6、14填充到喇叭形气液流腔13内,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物液和气体都要往喇叭形气液流腔13出料口排出,在排出前,物液和气体先在喇叭形气液流腔13内进行初步混合,到达出料口末端时,由齿型叶片16对物液和气体进行进一步打散,使气、液排出时分散度更高,气泡更细小,气、液接触面积更大,气物液混合效果更好,完成一个循环过程。【主权项】1.一种自吸式气液固搅拌装置,包含电机(1)、空心搅拌轴(2)、分气盘(3)和搅拌桨(4),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盘(3)由若干个喇叭形气液流腔(13)组成,在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13)上、下背部与所述空心搅拌轴(2)之间设有上、下进料口(6)、(14),在所述空心搅拌轴(2)上设有径向孔(8),所述径向孔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空心搅拌轴(2)中的中心轴向孔(15)和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吸式气液固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13)的各出料口端设有齿型叶片(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吸式气液固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13)中设有流腔分隔板(11),所述流腔分隔板(11)将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13)的前段分隔成上液流腔(7)和下进气腔(12),所述流腔分隔板(11)通过连接套(5)固定在所述空心搅拌轴(2)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吸式气液固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包含上、下盖板(9、10)、若干弧形叶片(17),所述弧形叶片(17)均布固定叉接在所述流腔分隔板(11)上,所述上、下盖板(9、10)分别设置在所述弧形叶片(17)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上、下进料口(6、14)分别设在所述上、下盖板(9、10)与所述空心搅拌轴(2)之间。【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气液固搅拌反应器,特别是一种自吸式气液固搅拌装置。包含电机、空心搅拌轴、分气盘和搅拌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盘由若干个喇叭形气液流腔组成,在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上、下背部与所述空心搅拌轴之间设有上、下进料口,在所述空心搅拌轴上设有径向孔,所述径向孔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空心搅拌轴中的中心轴向孔和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其目的是为了设计一种气物液混合效果较好的自吸式气液固搅拌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物液置换效率高,气、液分散度高,混合效果好;搅拌阻力小,减少电机使用功率等优点。【IPC分类】B01J8/10, B01F7/18, B01J19/18【公开号】CN204656506【申请号】CN201520393141【专利技术人】张良光, 陈庆孟 【申请人】温州市中伟磁传密封设备厂【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申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吸式气液固搅拌装置,包含电机(1)、空心搅拌轴(2)、分气盘(3)和搅拌桨(4),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盘(3)由若干个喇叭形气液流腔(13)组成,在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13)上、下背部与所述空心搅拌轴(2)之间设有上、下进料口(6)、(14),在所述空心搅拌轴(2)上设有径向孔(8),所述径向孔(8)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空心搅拌轴(2)中的中心轴向孔(15)和所述喇叭形气液流腔(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良光陈庆孟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市中伟磁传密封设备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