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安专利>正文

膏摩治疗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78064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8 1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传动齿状摩擦头的膏摩治疗器,它是由机壳、调速开关、齿状摩擦头、药布、固定套组成。因为传统医学中的膏摩疗法,就是现代所称的药物按摩,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是患者们喜爱的一种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但是因为对医者消耗体力大和对手部造成药物按摩损伤,在临床上近年来已经很少应用了。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电动机械摩擦和药布保护皮肤,使医者可以轻松、无损伤的进行膏摩治疗,并且适合患者在家中自我操作进行治疗,有望使膏摩疗法这一传统医学得到推广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更详细的讲是属于膏摩、就是药物按摩进行治疗的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药物按摩,古称膏摩,将药液药膏涂在人体上作为介质进行按摩治疗的一种方法,在清代以前是中医药物外治的主要方法,我国唐代以前在医疗上外治与内治并重,宋以后医家受理学思想影响偏重内治,外治一道乃渐黜。清代杰出的外治专家吴师机在《理論骈文》中说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外治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逮”。膏摩首先是根据病情制定膏摩处方,常用的膏摩古成方如摩风膏、摩腰丹、陈元膏等,多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健筋壮骨等药物组成,目前临床上常以冬青油、按摩乳、活络油、红花油等作为按摩介质。此外,也有选用姜汁、葱白汁、薄荷水、滑石粉、麻油、药油等作为按摩介质的,均为古代膏摩疗法的发展。同时,在汉代的《养生方》中提到的按摩工具“药巾”,是将药物浸渍或涂到布上,阴干后,再浸涂药物,反复多次后制成药巾,用以按摩身体进行治疗。民间疗法中的药布摩是在浸湿的药布上施以一定手法按摩,若用药得当、手法适宜,效果更加明显。现代医学界提出:将古代行之有效的膏摩方(上千种以上),应用现代的制药方法,将其制备成药膏,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药膏涂在皮肤上进行按摩治疗,从而通过膏摩-药物按摩达到提高疗效的目标。参见《中外独特按摩技法大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张雪军,1993年9月第I版第172页。膏摩疗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由于膏摩具有按摩与药物的双重作用,比单用按摩或药物外敷疗效为优,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深受广大患者们喜爱。但是由于膏摩时容易对操作者手部皮肤产生一定的损伤,并且需付出较大强度体力,在现代临床按摩治疗中,已经很少有人应用了。在现有技术《便携式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器》ZL201220539703.8,2013年2月6日获技术专利中,采用挤压式摩擦头,类似钻头切削和挤压作用,头部呈半圆型状。挤压式摩擦头产生向下作用力,为2公斤/平方厘米,主要作用于肌肉组织进行治疗,治疗中局部发生变形。而膏摩中的作用力,是在体表做环行摩擦,属平动摩擦力,0.5公斤/平方厘米压力,主要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皮肤或皮下组织部位,治疗中局部不发生变形,不对肌肉产生向下挤压作用,是通过摩擦生热和药物摩擦介质进行治疗。现有技术中的挤压式摩擦头,由于平动摩擦力不足,不能像人工膏摩治疗中迅速往返进行大面积治疗,主要进行局部和小面积治疗,并不适合进行全身性药物按摩。在治疗中虽然通过增加挤压摩擦头数量,但由于作用力向下,导致往返移动缓慢,治疗面积提高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采用平动摩擦力作用力的齿状摩擦头,并复盖药布,具有移动速度快适合大面积全身药物按摩的特点,以克服目前采用挤压式摩擦头存在的往返移动速度慢,生热程度低、给药数量少,治疗面积小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推广发扬膏摩疗法的目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膏摩治疗器,是由装有电机的机壳、调速开关、齿状摩擦头、药布、固定套组成,其特征在于:齿状摩擦头顶端部凸起呈锯齿状,排“一”、“人”和“十”字型状,与机壳内电机轴固定联接,机壳前端外部呈带椎度多棱角状,固定套内带椎度多棱角状。药布盖在齿状摩擦头上,固定套将药布固定在机壳前端上,机壳上固定有调速开关,通过调整速度控制温度变化。治疗器低档时600转/分钟,压力0.5公斤/平方厘米,往返移动速度0.05米/秒,转动6秒钟后温度达到60°C皮肤感受温度45°C,高档时1200转/分钟,压力0.2公斤/平方厘米,往返移动速度0.1米/秒,转动6秒钟后温度80°C,皮肤感受温度60°C。因为皮肤组织接受温度是60°C /8秒,在高档转速治疗中60°C在皮肤停留仅一秒钟,同时又有药布保护皮肤,所以治疗是安全的,如果需要提高工作温度,调高转速就可以作到。治疗中摩擦面积与药物透皮吸收剂量增加比例为1: 0.9,药物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越长,吸收量就越大,时间与吸收量的增加比例为1: 1.0,经汗腺、毛孔、皮脂腺透皮入药治疗在6分钟内效果最明显,而进入皮肤角质层药物可以进行缓慢药物释放,维持药效时间达10-15个小时。膏摩治疗器电机为交流电机和交直流两用电机,也可以采用电池充电式电机,在机壳内安装充电式电池,便于携带应用,齿状摩擦头的锯齿数量在1-50个内。本技术采用顶端部平齐呈锯齿状摩擦头,在于膏摩是一种平动摩擦力作用,主要作用于皮肤和皮下组织。齿状摩擦头通过减少对皮肤压力面积,显著加大平动摩擦的压力和强度,作用深度透过皮肤达到肌肉组织,在摩擦生热的同时产生机械能,从而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而单纯加热对改善血液循环作用有限。在进行全身膏摩时,由于皮肤的血液灌流量很小,其药物作用是很有限的,但是通过齿状摩擦头可以作用于肌肉改善了血液循环,其治疗作用是显著的,因为与皮肤相关的血液流量占全身血流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可以对全身治疗产生重要作用。采用齿状摩擦头的膏摩治疗器,进行一次全身性膏摩治疗时间为8分钟,对操作者的手部没有损害,操作付出体力强度显著降低,有利于使膏摩这一传统疗法得到推广。现有技术药物按摩中挤压式摩擦头呈半圆型,产生的挤压力是向下作用力,单位面积压力为3公斤/平方厘米,比平动摩擦力高6-10倍,主要是进行局部的较深层次肌肉药物按摩,不能在大面积体表进行快速移动,并不适合进行膏摩治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膏摩治疗器主视图。图2是图1所示膏摩治疗器中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技术的图1所示膏摩治疗器中:1是机壳,2是调速开关,3是齿状摩擦头,4是药布,5是固定套。图2是膏摩治疗器仰视图。本技术的治疗器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一种膏摩治疗器,是由装有电机的机壳(I)、调速开关(2)、齿状摩擦头(3)、药布(4)、固定套(5)组成;其特征在于:齿状摩擦头⑶顶端部凸起呈锯齿状,排“一”、“人”和“十”字型,与机壳⑴内电机轴固定连接;机壳(I)上按装有调速开关(2),机壳(I)前端外部呈带椎度多棱角状,药布(4)盖在齿状摩擦头(3)上,固定套(5)内带椎度多棱角状与机壳(I)前端相配合,将药布(4)固定在机壳(I)上。本技术中齿状摩擦头采用金属材料或硬度塑料中耐摩擦耐腐蚀材料制成,调速开关有高速和低速两种开关,高速时摩擦生热温度高,透皮给药数量大,治疗往返移动速度快,低速相应的产热温度低,给药数量小,移动速度慢,作用力度深,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治疗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药膏和药液配制:将透皮吸收的药物按其特性分别加入相应的接触剂,助渗剂中,搅拌均匀即可应用,中药一般制成浸液或煎剂即可,中成药红花油等和透皮吸收化学药物均可应用。对皮肤强刺激药禁用,皮肤感染创面禁用。2、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采用外治药膏和药液,涂抹或浸泡药布,也可将药物直接涂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上。3、患者采用仰卧或俯卧时,医者手持膏摩治疗器对准四肢、胸腹部、腰背部,按照经络方向、血液循环方向和淋巴流动方向进行全身膏摩治疗,治疗时间为每次8分钟,每2天一次,半月一疗程。经医生同意,患者也可在家中自我进行治疗。本技术实施例:一名心血管病患者70余岁,病情发作时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膏摩治疗器,是由装有电机的机壳、调速开关、齿状摩擦头、药布、固定套组成;其特征在于:齿状摩擦头(3)顶端部凸起呈锯齿状,排“一”字型、“人”字型和“十”字型,与机壳(1)内电机轴固定连接,机壳(1)上按装有调速开关(2),机壳(1)前端外部呈带椎度多棱角状,药布(4)盖在齿状摩擦头(3)上,固定套(5)内带椎度多棱角状与机壳(1)前端相配合,将药布(4)固定在机壳(1)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安刘辉王嘉祺冯建国黄祖明杜静李炳亮于青云杨晓梅李复生
申请(专利权)人:李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