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太阳能电池供电能控制充气的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7049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由太阳能电池供电能控制充气的救生圈,其特征是气囊的前上部两侧各有一个光敏开关,气囊的上后部装有一太阳能电池,后者的正极与压力传感器的电流输入端连接,该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气囊右侧的激光管的电流输入端连接,此激光管的电流输出端与气囊左侧的激光管的电流输入端相连,该左侧的激光器的电流输出端与太阳能电池的负极相连,救生圈圈体的下部两侧分别连接万次粘的网部和钩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既安全又不污染环境,使用简单方便。圈体内充放气可用电路控制,同时也可以人工充气,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体积小,可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应用。(*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由太阳能电池供电能控制充气的救生圈
技术介绍
现有的救生圈有一盛装压缩气体的气囊,该气囊的控制装置装有阀门,通过与阀门连接的拉绳控制该阀门的开合,从而使气囊中气体的释放得以控制。当使用者在水下遇到危险时,通过拉绳就可以打开气囊,气囊释放出的气体能使救生圈充气,从而将使用者及时托起。这种拉绳式救生圈的缺点是使用时易受干扰,在游泳或划水的状态下,使用者手臂的滑动会不小心拉动控制开关的绳子,使气囊被打开放出气体,给使用者造成麻烦。还有一种用电池控制电路进行启动的救生圈,该电池的正极通过导线与控制气体释放的气囊开关相连接,负极通过导线与电路开关连接,该电路开关再和气囊开关相连接。使用者可以利用电路开关的开合来控制气囊内压缩气体的释放,从而达到使救生圈充气的目的。此救生圈的缺点是电池的存在增加了一个不安全因素。在水中使用该救生圈,电池的存在使其对密封性能要求很高,一旦救生圈内进入水,则电池将不能正常供电,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者就不能顺利打开气囊,也就难以达到迅速救生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由太阳能电池供电能控制充气的救生圈,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一种由太阳能电池供电能控制充气的救生圈,有救生圈圈体,该救生圈圈体上部下侧的中心处有一气孔,该救生圈圈体的上部装有一气囊,该气囊上有一气孔,与上述气孔靠近,其特征是气囊的前上部两侧各有一个光敏开关,气囊的上后部装有一太阳能电池,后者的正极与压力传感器的电流输入端连接,该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气囊右侧的激光管的电流输入端连接,此激光管的电流输出端与气囊左侧的激光管的电流输入端相连,该左侧的激光器的电流输出端与太阳能电池的负极相连,救生圈圈体的下部两侧分别连接万次粘的网部和钩部。本技术的优点是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既安全又不污染环境,使用前经太阳照射即有足够的电力,使用简单方便。圈体内充放气可用电路控制,只要设定好压力,一旦达到此压,气囊上的光敏开关就自动弹开。同时也可以人工充气,只须用手触压压力传感器就可启动电路,使气囊的光敏开关弹开,此过程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体积小,可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应用。附图说明附图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有一传统的气囊8,该气囊8的前面下部两侧各安装一普通的光敏开关4,气囊8的前面下部中心部位有一个气孔9,可由此气孔9进行反复充装压缩气体。气囊8的上后部装有太阳能电池7,太阳能电池7的正极通过导线与压力传感器6的电流输入端连接,该两个部件的表面均露出救生圈圈体2的上部表面,以便充电或感压。压力传感器6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气囊8右侧的一个激光管5的电流输入端相连接,比激光管5的电流输出端与气囊8左侧的激光管5的电流输入端用导线相连接,左侧的激光管5的电流输出端与太阳能电池7的负极相连接。太阳能电池7、压力传感器6和两个激光管5组成一个控制电路,作为救生圈的救生控制中心,接受外界压力信号,并转变成光信号发射出去。救生圈圈体2也通过太阳能电池7的电池板与气囊8连接在一起。救生圈圈体2上部下侧的中心位置有一个气孔1,由该气孔1可以将救生圈圈体2中的气体释放,为下一次使用作准备,同时,由于该气孔位置与气囊8的气孔9位置相对应,可通过这两个气孔,向气囊8中补充压缩气体。救生圈圈体2的下部外侧有便于佩戴的万次粘3,它的两侧分别为网部和钩部,在救生圈圈体2为压缩状态下,使用者可用它们来调整救生圈圈体2的大小,使救生圈圈体2能贴身佩戴。在救生圈圈体2充气过程中,它们将被撑开,从而使救生圈圈体2膨胀开来。如上所述,本技术的控制电路由太阳能电池7、压力传感器6和两个激光管5组成,这些部件都是已知的,因而它们的电路也是已知的,它们的连接关系已经作了说明,因此控制电路图就无需画出了。使用本技术前,先在阳光照射下给太阳能电池7充电。使用者下水前,在压力传感器6上设定压强值,此压强值与一定的水深相对应,例如当水深为4米时,压强值设定为(101+4)千帕。然后将处于压缩状态的救生圈圈体2套在使用者的胸前,用救生圈圈体2下部两侧的万次粘3调整救生圈圈体2的大小,使救生圈圈体2刚好卡在使用者的身上。当使用者潜到水下时,由于水对压力传感器6有一定的压力,当该压力作用于压力传感器6上产生的压强达到设定的压强值时,表明潜到了使用者所设定的水深,此时接入电路的压力传感器6中的导体的电阻值会由很大迅速变得很小,电路立刻变为通路,由太阳能电池7供电,电路中有电流通过,激光管5将发射激光,激光打在光敏开关4上,光敏开关4就会由于感光而打开,气囊8中的压缩气体释放出来并充满整个救生圈圈体2的内腔,使用者在水下所受的浮力变大,使用者浮出水面。使用完毕后,只需将普通气针插入救生圈圈体2上的气孔1,就可将救生圈圈体2中的气体放掉。再次使用前只需将气针通过救生圈圈体2上的气孔1插入到气囊8上的气孔9,充入压缩气体即可。权利要求1.一种由太阳能电池供电能控制充气的救生圈,有救生圈圈体(2),该救生圈圈体(2)上部下侧的中心处有一气孔(1),该救生圈圈体(2)的上部装有一气囊(8),该气囊(8)上有一气孔(9),与上述气孔(1)靠近,其特征是气囊(8)的前上部两侧各有一个光敏开关(4),气囊(8)的上后部装有一太阳能电池(7),后者的正极与压力传感器(6)的电流输入端连接,该压力传感器(6)的输出端与气囊(8)右侧的激光管(5)的电流输入端连接,此激光管(5)的电流输出端与气囊(8)左侧的激光管(5)的电流输入端相连,该左侧的激光器(5)的电流输出端与太阳能电池(7)的负极相连,救生圈圈体(2)的下部两侧分别连接万次粘(3)的网部和钩部。专利摘要一种由太阳能电池供电能控制充气的救生圈,其特征是气囊的前上部两侧各有一个光敏开关,气囊的上后部装有一太阳能电池,后者的正极与压力传感器的电流输入端连接,该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气囊右侧的激光管的电流输入端连接,此激光管的电流输出端与气囊左侧的激光管的电流输入端相连,该左侧的激光器的电流输出端与太阳能电池的负极相连,救生圈圈体的下部两侧分别连接万次粘的网部和钩部。本技术的优点是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既安全又不污染环境,使用简单方便。圈体内充放气可用电路控制,同时也可以人工充气,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体积小,可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应用。文档编号B63C9/18GK2844000SQ20052012558公开日2006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6日专利技术者张圣妲, 邓安平, 钱圆, 许媛, 孙琳, 李来芳, 任晓亮, 李克帅, 王 琦, 邓潇龙, 陈柏宇, 赵茜, 董金兰, 胡蕾, 代琳, 郑楠 申请人:中国海洋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太阳能电池供电能控制充气的救生圈,有救生圈圈体(2),该救生圈圈体(2)上部下侧的中心处有一气孔(1),该救生圈圈体(2)的上部装有一气囊(8),该气囊(8)上有一气孔(9),与上述气孔(1)靠近,其特征是气囊(8)的前上部两侧各有一个光敏开关(4),气囊(8)的上后部装有一太阳能电池(7),后者的正极与压力传感器(6)的电流输入端连接,该压力传感器(6)的输出端与气囊(8)右侧的激光管(5)的电流输入端连接,此激光管(5)的电流输出端与气囊(8)左侧的激光管(5)的电流输入端相连,该左侧的激光器(5)的电流输出端与太阳能电池(7)的负极相连,救生圈圈体(2)的下部两侧分别连接万次粘(3)的网部和钩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圣妲邓安平钱圆许媛孙琳李来芳任晓亮李克帅王琦邓潇龙陈柏宇赵茜董金兰胡蕾代琳郑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