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无线充电接收器的检测装置,特点是包括充电管理模块、充放电选择开关、测试电池、充放电保护模块、负载电阻、检测显示模块和计时模块,充电管理模块通过充电开关与无线充电接收器连接,充电管理模块分别与充放电选择开关的静触点端及负载电阻的一端连接,充放电选择开关的充电端、充放电保护模块、检测显示模块及计时模块分别与测试电池连接,充放电选择开关的放电端与负载电阻的接地端连接;优点是充电管理模块用于控制充电模式,充放电保护模块用于对测试电池进行保护;测试电池在充电或放电时的电压值和电流值通过检测显示模块检测并可显示,为使用人员提供参考数据,从而对不同型号的无线充电接收器的充电性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器的检测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无线充电接收器的检测 目.0
技术介绍
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充电技术,它包括无线充电发射器和无线充电接收器,如何对无线充电接收器的性能进行测试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大量的充电、放电测试,包括在充放电过程中对电压、电流的监控、过压和过流保护及充电效率统计等,但现有技术很少有直接对无线充电接收器在充电时本身的性能进行测试。如中国专利号为CN201320793004.0的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充电放电器,其介绍了一种电池充电放电器,但它用于对电池在充电时的性能进行操作和测试,无法对无线充电接收器本身在充电时的工作性能进行操作和测试;如中国专利号为CN201320793005.5的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定时的电池充电放电器,也只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操作和检测电池本身的充电性能,无法直接对不同型号的无线充电接收器的充电性能进行操作和测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无线充电接收器的检测装置,使用者能够根据检测出的数据对各个不同型号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在充电时的性能做出准确的评价。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无线充电接收器的检测装置,包括充电管理模块、充放电选择开关、测试电池、充放电保护模块、负载电阻、检测显示模块和计时模块,所述的充电管理模块通过充电开关与无线充电接收器连接,所述的充电管理模块分别与所述的充放电选择开关的静触点端及所述的负载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的充放电选择开关的充电端、所述的充放电保护模块、所述的检测显示模块及所述的计时模块分别与所述的测试电池连接,所述的充放电选择开关的放电端与所述的负载电阻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的充电管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的测试电池的种类控制充电模式,所述的充放电保护模块用于对所述的测试电池在发生过充或过放或过流或短路状态时进行保护,所述的检测显示模块用于检测并显示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所述的计时模块用于对所述的测试电池的不同充电状态进行计时并显示。所述的测试电池为锂电池,所述的充电管理模块包括升压模块、充电模块和充电管理外围电路模块,所述的检测显示模块包括第一电压监控器、第一电流监控器和电压电流监控模块,所述的电压电流监控模块用于监测并显示所述的测试电池在充电或放电时的电压值和电流值,所述的充电模块包括温度信号比较器、第三比较器、第四比较器、第五比较器、第六比较器、第七比较器、第八比较器、第九比较器、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五NMOS管、第六NMOS管、第一 PMOS管、第二 PMOS管、第三PMOS管、第二二输入与非门、第一恒流源、第二恒流源、二选一选通器、第五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和第i 电阻,所述的升压模块包括限压器、第一二输入与非门、第一二输入与门、用于产生方波信号和锯齿波信号的震荡电路、同步RS触发器、第一反相器、第七NMOS管、晶体振荡器、第一比较器、第二比较器、第一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的充电管理外围电路模块包括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一电感、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i^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和第三二输入与非门,所述的温度信号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用于接入对120°C的固定温度进行感应的第一温度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所述的温度信号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用于接入对无线接收器的温度进行感应的第二温度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所述的温度信号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的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的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的第五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的第六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的第七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的第二 PMOS管的栅极、所述的第三PMOS管的栅极及所述的第一恒流源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的第一恒流源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的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的第三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第三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的二选一选通器的静触点连接,所述的二选一选通器的选通控制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二二输入与非门的第一输入端及所述的第六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第三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一 P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五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所述的第二恒流源的输出端及所述的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的二选一选通器的第一动触点分别与所述的第十电阻的一端、所述的第十一电阻的一端及外部IV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的二选一选通器的第二动触点分别与所述的第五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所述的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的第五电阻的一端及外部0.1V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第二二输入与非门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的第五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第二二输入与非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五NMOS管的栅极、所述的第六NMOS管的栅极、所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的第十四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的计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第六N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的第六NMOS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的第十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的第三二输入与非门的第一输入端及所述的第三二输入与非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第三二输入与非门的输出端与所述的计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的第九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的第八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第三PMOS管的源极用于与无线充电接收器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的第三P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的第二 PMOS管的源极、所述的第八电容的一端、所述的第十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的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的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的第一电压监控器的正极端及所述的第二恒流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第八电容的另一端及所述的第一电压监控器的负极端均接地,所述的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及所述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的第三PMOS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的第七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及所述的第一 P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的第一 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的第七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第七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二 P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八电阻的一端、所述的第四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所述的第六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所述的第九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所述的充放电选择开关的充电端、所述的第十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的第十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的第十三电容的一端、所述的充放电保护模块、所述的限压器的一端及所述的测试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的第八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的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及所述的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的第八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分别与外部第一参考电压输入端及所述的第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第四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的第六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及外部2.9V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第九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接地,所述的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五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的第五N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的限压器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七NMOS管的漏极、所述的第一电感的一端及所述的第二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的第七N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的第七N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的第一二输入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无线充电接收器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管理模块、充放电选择开关、测试电池、充放电保护模块、负载电阻、检测显示模块和计时模块,所述的充电管理模块通过充电开关与无线充电接收器连接,所述的充电管理模块分别与所述的充放电选择开关的静触点端及所述的负载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的充放电选择开关的充电端、所述的充放电保护模块、所述的检测显示模块及所述的计时模块分别与所述的测试电池连接,所述的充放电选择开关的放电端与所述的负载电阻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的充电管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的测试电池的种类控制充电模式,所述的充放电保护模块用于对所述的测试电池在发生过充或过放或过流或短路状态时进行保护,所述的检测显示模块用于检测并显示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所述的计时模块用于对所述的测试电池的不同充电状态进行计时并显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谷,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力芯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