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卡丹专利>正文

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60020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7 1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它包括第一进气腔、第二进气腔、除尘箱、第一除尘气囊、第二除尘气囊;两个进气腔的前端通过气流转向阀连接有进气管路;所述气流转向阀为一进口两出口的三通阀;所述进除尘箱中装有第一除尘气囊、第二除尘气囊,第一除尘气囊、第二除尘气囊均可以充满所述除尘箱;所述第一进气腔、第二进气腔上连接有出气阀。该装置通过两个气囊的交替充气过程,将空气中的灰尘在气囊中沉淀,然后通过所述聚尘斗、收尘箱除去,该装置可以源源不断的清除灰尘;同时气囊在缩小的时候可以将聚集在气囊底部的灰尘聚集落到所述收尘箱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除尘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生产和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如何有效的去除灰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十分重要。传统的除尘设备,多使用气流将灰尘带走然后通过过滤网结构将灰尘过滤到滤网上。这种除尘设备,虽然除尘效果较好,但是灰尘容易在滤网上堆积,需要对滤网及时清洗,过程比较繁琐。在一些灰尘十分多情况下,使用传统的除尘设备,较短时间内就需要对滤网进行清扫,否则滤网上灰尘的堆积会影响气流的通过,降低除尘的效率。这样使得除尘设备需要经常的处于停机状态,影响除尘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使得灰尘在腔体中飘落沉淀,然后将腔体中的气体在排出的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包括第一进气腔、第二进气腔、除尘箱、第一除尘气囊、第二除尘气囊;所述除尘箱的前端装有两个对称的所述第一进气腔、第二进气腔,两个进气腔的前端通过气流转向阀连接有进气管路;所述气流转向阀为一进口两出口的三通阀,所述气流转向阀进口与进气管路相连,所述气流转向阀的两出口分别与第一进气腔、第二进气腔连通;所述进除尘箱中装有第一除尘气囊、第二除尘气囊,所述第一除尘气囊、第二除尘气囊内部分别与第一进气腔、第二进气腔相连通,所述第一除尘气囊、第二除尘气囊的下部分别与装配在除尘箱下部的聚尘斗相连通,每个所述聚尘斗的下部均连接有收尘箱;第一除尘气囊、第二除尘气囊均可以充满所述除尘箱;所述第一进气腔、第二进气腔上连接有出气阀。该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在使用时,通过气泵将需要除尘的气体吹入所述气流转向阀,所述气流转向阀先向经由一个进气腔向其对应的一个气囊内通入气体,以先从第一进气腔充气为例,在充气的过程中,对应的所述气流转向阀中的气流急剧减缓,气流中的灰尘在向下飘落,飘落的灰尘通过对应的聚尘斗落入收尘箱;随着充气的进行,当对应第一除尘气囊逐渐充气,使得第一除尘气囊逐渐充满所述除尘腔。这时第一进气腔上的出气阀打开;同时所述气流转向阀与第二进气腔、第二除尘气囊连通,此时第二进气腔上的出气阀关闭,通过气泵或者气压向第二除尘气囊内充气,所述第二除尘气囊在所述除尘箱内体积逐渐变大,挤压所述第一除尘气囊,将第一除尘气囊中气体从所述第二进气腔上的出气阀中挤出,同时第二除尘气囊中通过的带有灰尘的气流速度变缓,气流中的灰尘飘落到所述第二除尘气囊下方,飘落的灰尘通过对应的聚尘斗落入收尘箱。当所述第二除尘气囊充满除尘箱后,第一除尘气囊同时完成放气过程,气流转向阀转向与第一进气腔相连通,进气管路向放空后的所述第一除尘气囊充气,第二进气腔上出气阀打开,重复上述过程,从而实现整个的除尘过程。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进气腔、第二进气腔分别为进气口小出气口大的漏斗形状。作为优选,所述聚尘斗为漏斗形状。作为优选,所述聚尘斗上部装有网状的静电网,所述静电网轮流接通有静电发生器、静电清除器。作为优选,所述收尘箱上设计有竖直状透明材料制作的观察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装置通过两个气囊的交替充气过程,将空气中的灰尘在气囊中沉淀,然后通过所述聚尘斗、收尘箱除去,由于两个气囊交替充气,使得对带有灰尘的空气可以源源不断的被抽取清除灰尘;该装置在除尘的过程中通过一个气囊的膨胀将另一个气囊中的空气排出,这样只通过单向的吹气就实现了气囊的收缩,气囊在收缩的过程中可以使得灰尘充分沉淀,同时气囊在缩小的时候可以将聚集在气囊底部的灰尘聚集到所述聚尘斗位置方便灰尘掉落到所述收尘箱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侧面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中实施例所示,本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它包括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除尘箱3、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所述除尘箱3的前端装有两个对称的所述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两个进气腔的前端通过气流转向阀6连接有进气管路;所述气流转向阀6为一进口两出口的三通阀,所述气流转向阀6进口与进气管路相连,所述气流转向阀6的两出口分别与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连通;所述气流转向阀6为电磁阀,由电路控制开关方向。所述进除尘箱3中装有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所述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内部分别与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相连通,所述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的下部分别与装配在除尘箱3下部独立的聚尘斗7相连通,所述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之间相互不连通,各自与其它部件形成的气路封闭。在该实施例中,每个气囊下部独立连接有聚尘斗7,每个所述聚尘斗7的下部均连接有收尘箱8;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均可以充满所述除尘箱3;所述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上连接有出气阀9。该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在使用时,通过气泵或者进气管路中本身的高气压将需要除尘的气体吹入所述气流转向阀6,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气流转向阀6为三通阀,该阀将进气管路与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中的一个连通,即所述气流转向阀6先向经由一个进气腔向其对应的一个气囊内通入气体,以先从第一进气腔1充气为例,在充气的过程中,第一进气腔1中的气流进入所述第一除尘气囊4,在所述第一除尘气囊4中,对应的所述气流转向阀6中的气流急剧减缓,气流中的灰尘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飘落,飘落的灰尘通过对应的聚尘斗7落入收尘箱8中,所述收尘箱8设计专门的打开除尘结构;随着充气的进行,当对应第一除尘气囊4逐渐充气,使得第一除尘气囊4逐渐充满所述除尘腔3。这时第一进气腔1上的出气阀9打开;同时所述气流转向阀6与第二进气腔2、第二除尘气囊5连通,第二进气腔2上的出气阀9关闭,此时第二进气腔2上的出气阀9关闭,通过气泵或者气压向第二除尘气囊5内充气,所述第二除尘气囊5在所述除尘箱3内体积逐渐变大,挤压所述第一除尘气囊4,将第一除尘气囊4中气体从所述第二进气腔2上的出气阀9中挤出,同时第二除尘气囊5中通过的带有灰尘的气流速度变缓,气流中的灰尘飘落到所述第二除尘气囊5下方,飘落的灰尘通过对应的聚尘斗7落入收尘箱8。当所述第二除尘气囊5充满除尘箱3后,第一除尘气囊4同时完成放气过程,气流转向阀6转向与第一进气腔1相连通,进气管路向放空后的所述第一除尘气囊4充气,第二进气腔2上出气阀打开,重复上述过程,从而实现整个的除尘过程。该装置通过两个气囊的交替充气过程,将空气中的灰尘在气囊中沉淀,然后通过所述聚尘斗7、收尘箱8除去,由于两个气囊交替充气,使得对带有灰尘的空气可以源源不断的被抽取清除灰尘;该装置在除尘的过程中通过一个气囊的膨胀将另一个气囊中的空气排出,这样只通过单向的吹气就实现了气囊的收缩,气囊在收缩的过程中可以使得灰尘充分沉淀,同时气囊在缩小的时候可以将聚集在气囊底部的灰尘聚集到所述聚尘斗7位置,方便灰尘掉落到所述收尘箱8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分别为漏斗形状。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对称排布。如图2所示,所述聚尘斗7为漏斗形状。这样更加便于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中的灰尘落到所述收尘箱8内。如图1和图2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它包括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除尘箱(3)、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箱(3)的前端装有两个对称的所述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两个进气腔的前端通过气流转向阀(6)连接有进气管路;所述气流转向阀(6)为一进口两出口的三通阀,所述气流转向阀(6)进口与进气管路相连,所述气流转向阀(6)的两出口分别与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连通;所述进除尘箱(3)中装有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所述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内部分别与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相连通,所述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的下部分别与装配在除尘箱(3)下部的聚尘斗(7)相连通,每个所述聚尘斗(7)的下部均连接有收尘箱(8);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均可以充满所述除尘箱(3);所述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上连接有出气阀(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气囊静电周期吸附除尘装置,它包括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除尘箱(3)、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箱(3)的前端装有两个对称的所述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两个进气腔的前端通过气流转向阀(6)连接有进气管路;所述气流转向阀(6)为一进口两出口的三通阀,所述气流转向阀(6)进口与进气管路相连,所述气流转向阀(6)的两出口分别与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连通;所述除尘箱(3)中装有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所述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内部分别与第一进气腔(1)、第二进气腔(2)相连通,所述第一除尘气囊(4)、第二除尘气囊(5)的下部分别与装配在除尘箱(3)下部的聚尘斗(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卡丹
申请(专利权)人:陈卡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