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复位可充气的救生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5863 阅读:3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动复位可充气救生筏(10),包括,具有可充气侧壁(21、22)和位于侧壁之间的底部(15)的筏体(11)。至少两个可充气管体件形成从筏体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的弓状物(51、52),各弓状物与筏体垂线成一角度地从筏体(11)周边向上和向外延伸。救生筏具有对称中心轴(61)和重心,救生筏的重量通过该重心起作用以在水面上转动筏体,使之从不稳定的翻转位置到稳定的直立位置。管体件在充气时,具有的浮力足以在救生筏(10)上施加一扭转力矩,使得救生筏由于重力倾覆到直立位置。至少一个可充气互连管体(70、71、72、76、77)位于弓状物(51、52)之间并且偏离中心轴(61),以增加扭转力矩。(*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可充气管体的可充气救生筏,该可充气管体的尺寸和位置设定成,如果救生筏处于翻转位置充气时使救生筏在水中不需辅助地直立翻转,或者如果救生筏随后翻转时将充气的救生筏返回到直立位置。
技术介绍
在美国专利第4998900号中,描述并示出了具有向上和向外延伸的可充气管体的自动复位的可充气救生筏。这些管体的布置使得如果救生筏翻转时将不稳定。特别是,翻转的救生筏的重心将落入支承区域外部,就是可充气管体的顶部,因此救生筏在重力下将倾覆返回到直立位置。如果这些现有构造的可充气管体没有充气,或充气之后随后塌陷或扭曲,则这些管体不可能采取足以使救生筏倾覆至直立位置的从主体壁侧向上和向外延伸的所需位置。在专利申请PCT/AU96/00409中公开了类似的自动复位可充气救生筏,其结合了固定在救生筏上两个间隔点之间的柔性绳、线或者可充气管体形式的系带,以在管体元件充气期间及其后限制两个点分隔至系带的长度。这两个点选定成阻碍管体元件在充气时从其所需位置扭曲或塌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翻转时可以可靠地返回至直立位置的救生筏。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复位的可充气的救生筏,包括筏体,具有可充气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底部;以及至少两个可充气的管体件,它们形成从筏体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弓状物,各弓状物从所述筏体周边与所述筏体垂线成一角度地向上和向外延伸;所述筏体具有中心轴和重心,救生筏的重量通过该重心作用为在水面上转动救生筏,使救生筏从不稳定的翻转位置至稳定的直立位置,其中管体件具有的浮力足以在所述救生筏上施加翻转力矩,使得所述救生筏因重力而倾覆至直立位置,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可充气互连管体位于各弓状物之间并且偏离中心轴,以增加翻转力矩。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将针对附图进行描述,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自动复位救生筏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是图1中救生筏的视图,但是去掉了拱顶盖;图3是图2中救生筏的平面图;图4是图2中救生筏的侧视图;图5是图2中救生筏的端视图;图6是图2中救生筏的底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自动复位救生筏的第二实施例的平面图;图8是图7中救生筏的侧视图;图9是图7中救生筏的端部视图;图10是救生筏第二实施例的基座结构的下板的平面图;图11是救生筏第二实施例的基座结构的上板的平面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形救生筏的平面图;图1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六角形救生筏的平面图;图1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圆形救生筏的平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至6是设计用来容纳6人的自动复位救生筏的第一实施例的视图。图7至10说明了设计用来容纳25人的救生筏的第二实施例。图11至13说明了具有不同形状基座的救生筏。可以理解,救生筏的尺寸可以放大或缩小以适应人数变化。例如,第一实施例的尺寸可以改变而适应6人、15人或25人。救生筏由可充气的管体段构成,而且所有附图示出了处于完全充气的可工作构型下的救生筏的各种实施例。然而,可以理解,救生筏被设计成在塌陷的构型下保存,该构型下,管体被排气而且整个救生筏可折叠进合适的容器中。使用救生筏时,救生筏投入水中,接着在恰当的信号下,安放在救生筏结构之内的一个或多个气泵开启,将各管体段充气,使得救生筏逐渐呈现充气的构型。附图中示出的自动复位救生筏10由可充气的管体段构成,它们连接到一起而确定包括基座结构11以及由一组弓形体形成的上层结构12的救生筏。可充气管体的几何形状和配置使得救生筏总是呈现直立的构型,上层结构12位于水平面上。上层结构12支承在具有底部15的基座结构11上延伸的拱顶盖13(示于图1中)。底部具有两个中心排放口17,用于在基座结构充水时排水。可以理解,自动复位救生筏的本实施例含有标准特征,所述标准特征对于多数救生筏来说是共有的,包括充满水充当镇重物的稳定带囊、浮标、灯光、排气螺钉等。清晰起见,这些标准部件在附图中省略。如图1至6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基座机构11和上层结构12由线性圆柱形的管体段构成,管体段以角形阵列结合在一起以确定附图所示的结构。基座结构11包括管体段的两个叠加的阵列,其确定下基座板21和上基座板22(见图10和11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上及下基座板);以及另一个管体段阵列,其确定位于下板21下方的从属板25。基座板21或22各自均包括十二个区段,包括两个侧板23、两个端板40以及侧板和段板之间的互连板41,使得基座近似为带有长边和短边的长方形。一个较短的端部支承着进入平台30,该进入平台包括平行连接到较短侧板40的管状交叉件33。另一端支承悬挂在基座结构11外部上的绳梯26。上基座板22基本上和下基座板21相同并且直立地与连接到下板基座上的底部15叠加。辅助板25详细示于图6中。从属板25构成了形成六角形的六个可充气管体的圆形阵列,且一对相对管体与基座板21的侧板23平行对齐。从属板25稍微从基座板21的周边内陷,并在基座结构的宽度和长度上延伸,而在底部15和救生筏之下的冷水之间形成空间,以便将底部与冷水隔离。上层结构12示于图2至5中,包括两个横向跨越救生筏10延伸的横向弓状物51、52。横向弓状物51、52包括结合到一对进一步向内倾斜的中间支柱62上的向外倾斜的外部支柱60,而中间支柱62转而叉结合到另一对向内倾斜的顶部支柱63上。顶部支柱63在救生筏10的中心纵轴61的顶点64汇聚。横向弓状物51、52以跨越基座结构11的侧板23延伸且平行间隔开的方式定位。横向弓状物51、52由上互连管体76和下互连管体77互连。两个互连管体76、77均为不对称布置的弓状物,以改进救生筏的自动复位特性。而且,两个互连管体均偏离中心轴61。上互连管体76在相应的顶部支柱63之间在中心轴的一侧上互连弓状物51、52。上管体76定位在比顶部支柱63和中间支柱62之间的接合处65更接近弓状物的顶点64的顶部支柱63上。下互连管体77相对位于上互连管体76的中心轴另一侧上的各弓状物之间。特别是,下互连管体77位于外部支柱60和中间支柱62的接合处74。下互连管体77还具有倒圆的端部73,该端部从接合处74的另一侧向下管体77的主要部分突出。下互连管体71的直径大于上互连管体76的。可充气互连管体76、77以及向外倾斜弓状物的组合使救生筏具有复位能力,其中复位力矩的稳定能力和浮力使得救生筏在翻转充气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复位。基座结构11还设置了横梁(thwarts)75,就是说,横向设置在底部15上方的线性可充气管体。特别是,两个横梁设置在侧板23之间的底部15上方,并且大致直立地与横向弓状物51、52对齐。横梁为救生筏10提供了结构刚性并确保了基座结构11在充气时是扁平地,使得在翻转时,救生筏的重量尤其是基础结构的重量通过救生筏重心起作用,使得救生筏旋转到直立位置。另外,横梁确保基座结构在救生筏充气时在乘客的重量下不会折叠。横梁75可以为双重的,以用作乘客的座椅。当翻转时,飘浮的上层结构使得重心的力作用线落于支承救生筏的区域外侧,因此使得救生筏变得不稳定并且旋转到直立位置,在该位置,救生筏达到了平衡状态。如图1所示,拱顶盖型的盖子13悬于基座结构11之上并且在上层结构上方,以使乘客免受风雨和阳光暴晒。另外,拱顶盖具有限制弓状物和基础结构之间以及弓状物自身之间的运动的作用,这会促使上层结构在充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复位可充气救生筏,包括,具有可充气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底部的筏体;以及至少两个可充气管体件,它们形成从筏体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的弓状物,各弓状物与筏体垂线成一角度地从筏体周边向上和向外延伸;救生筏具有对称中心轴和重心,救生筏的重量通过该重心起作用以在水面上转动筏体,使之从不稳定的翻转位置到稳定的直立位置,其中管体件在充气时,具有的浮力足以在救生筏上施加一扭转力矩,使得救生筏由于重力倾覆到直立位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可充气互连管体位于弓状物之间并且偏离中心轴,以增加扭转力矩。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纳德J威金斯
申请(专利权)人:特里泰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U[澳大利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