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以及电梯所使用的补偿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55362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6 1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电梯和电梯所使用的补偿轮。即使在高扬程的电梯中,也能够方便地施加主吊索的张力,并且能够避免补偿轮大型化。补偿轮向两个端部分别与电梯轿厢和对重连接的补偿绳索施加张力。设置有能够调整施加给补偿绳索的张力的张力调整机构(30),张力调整机构包括:一对补偿轮导轨(12),其固定在升降通道(28)内;轮主体(8),其具有侧板(10)和可转动地设置在侧板之间的转筒部(8a);覆盖轮主体的上表面的引导板(13);固定支架(17),其安装在补偿轮导轨上,位于比引导板更靠上方的位置,固定设置有螺杆(14);附带与螺杆螺合的螺母的可动板(20);和设置在引导板与可动板之间的弹簧(2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以及电梯所使用的补偿轮,尤其是涉及一种适合于高扬程电梯的电梯以及电梯所使用的补偿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吊索曳引式电梯采用所谓的吊桶方式,其将主吊索卷绕在曳引机和导向滑轮上,并且将电梯轿厢安装在主吊索的一端侧,将对重安装在主吊索的另一端侧。在该吊索曳引式电梯中,电梯轿厢的重量和对重的重量加上轿厢侧主吊索的自重和对重侧主吊索的自重,作为作用在各侧的主吊索上的张力起作用。因此,在电梯轿厢移动到最上层或者最下层时,因主吊索的长度而引起的张力差达到最大值。为了减少主吊索的张力差,在作为升降通道底部的底坑设置补偿张力用的滑轮(以下称为“补偿轮”),将卷绕在该补偿轮上的绳索(以下称为“补偿绳索”)的端部分别与电梯轿厢和对重连接,由此对主吊索的张力的不平衡进行补偿。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上述减轻主吊索的张力的不平衡的方法。在该公报所公开的电梯设备中,将补偿缆绳的上端部与对重连接,将补偿缆绳的下端部卷绕在设置于升降通道下部的底坑内的卷筒上。此外,在底坑内设置有对卷筒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机,通过对该电动机进行旋转驱动来调节作用在补偿缆绳上的张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国专利特开2005-32010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现有的具有补偿轮的吊索曳引式的电梯中,将补偿绳索的一端侧安装在电梯轿厢上,将补偿绳索的另一端侧安装在对重上,并且将补偿绳索的中间部卷绕在补偿轮上,由此来减轻主吊索的张力差。可是,在现有的吊索曳引式电梯中,必须针对每台电梯设计补偿轮,导致制作费用以及工时增加。也就是说,由于电梯的额定乘客人数(电梯轿厢的重量)和扬程等规格因建筑物而异,所以最佳的补偿轮也因建筑物而异,而这妨碍了补偿轮的标准化。此外,在为了高扬程而以高速使用的电梯中,因主吊索的自重而产生的张力差变大,导致补偿轮必须大型化,可能会使得补偿轮无法收纳在底坑内。另外,由于补偿绳索的张力取决于补偿绳索的自重和补偿轮的重量,所以在因电梯轿厢的重量发生变更或者建筑物的尺寸发生变更等而使得牵引出现了问题时,会导致无法对张力进行调整。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点而作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即使是高扬程的电梯,也能够方便地施加主吊索的张力,并且能够避免补偿轮大型化。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在于通过相同的补偿轮来扩大主吊索的张力范围。解决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电梯,其包括:在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的电梯轿厢和对重;由曳引机驱动的主吊索,其一个端部与所述电梯轿厢连接,另一个端部与所述对重连接;连接所述电梯轿厢的底部和所述对重的底部之间的补偿绳索;和设置在所述补偿绳索的中间部分的补偿轮,在所述电梯中,所述补偿轮具有:转筒部,其能够自由旋转,卷绕有所述补偿绳索;和一对补偿轮导轨,其固定在所述升降通道内,以允许所述转筒部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所述转筒部,向卷绕在所述转筒部的补偿绳索施加张力的张力调整机构附设在所述补偿轮上,所述张力调整机构通过设置在所述补偿轮导轨与所述转筒部之间的弹簧产生作用力,来向所述补偿绳索施加张力。此外,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补偿轮,其用于向两个端部分别与电梯轿厢和对重连接的补偿绳索施加张力,在所述补偿轮中设置有能够调整施加给所述补偿绳索的张力的张力调整机构,所述张力调整机构包括:一对补偿轮导轨,其固定设置在供所述电梯轿厢进行升降的升降通道内;轮主体,其具有侧板和可转动地设置在侧板之间的转筒部;覆盖所述轮主体的上表面的引导板;固定支架,其安装在所述补偿轮导轨上,位于比所述引导板更靠上方的位置,固定设置有螺杆;附带与所述螺杆螺合的螺母的可动板;和设置在所述引导板与所述可动板之间的用于产生作用力的弹簧,在所述张力调整机构中,通过旋转所述螺母而使可动板上下移动,将所述弹簧所产生的作用力作为张力施加在所述补偿绳索上。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电梯具有补偿轮,并且在该补偿轮上设置有张力调整机构,所以即使在高扬程的电梯中,也能够方便地施加主吊索的张力,并且能够避免补偿轮大型化。此外,能够通过相同的补偿轮来扩大主吊索的负载补偿范围。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目的、作用以及效果在以下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详细的说明中加以阐述。【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梯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梯所具有的补偿轮的主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补偿轮的侧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补偿轮的俯视图。图5是图2所示的补偿轮的张力调整机构的放大图。图6是图2所示的补偿轮的引导板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梯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梯50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电梯50中,在升降通道28内设置有在该升降通道28内升降的电梯轿厢I。在升降通道内还设置有用于与电梯轿厢I的负载保持平衡的对重2。一端与电梯轿厢I的上部连接且另一端与对重2的上部连接的主吊索5将电梯轿厢I和对重2连接在一起。主吊索5卷绕在导向滑轮4和具有电动机的曳引机3上,驱动电动机而曳引机卷起或者送出主吊索5,由此使电梯轿厢I进行升降。此外,电梯轿厢I上还连接有未图示的限速器绳索等,将限速器绳索卷绕在限速器上,控制电梯轿厢I的升降速度。其中,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梯50中,根据从曳引机3到电梯轿厢I的主吊索5a的长度Lca,在主吊索5a上,除了作用有电梯轿厢的重量Wca的负载以外,还作用有主吊索5a的自重WRca的负载,该等负载作为张力作用在主吊索5a上。同样,根据从曳引机3到对重2的主吊索5b的长度Lbw,在主吊索5b上,作为张力作用有对重2的负载Wbw与主吊索5b的自重WRbw的负载的和。对重2的重量设定为电梯轿厢I空载时的负载与电梯轿厢I的乘客达到允许装载负载时的负载的和的1/2左右。因此,在电梯轿厢I侧的主吊索5a和对重2侧的主吊索5b中,在电梯轿厢I空载时或者电梯轿厢I达到最大装载负载时,因乘客变动而引起的张力差最大。不过,假设该张力差来设定曳引机3的电动机容量,而能够吸收张力变动,所以电梯轿厢I内的乘客变动几乎不会对主吊索5的牵引带来影响。可是,因电梯轿厢I的位置而产生的电梯轿厢I侧的主吊索5a的长度Lca以及在与电梯轿厢I相反的方向上移动的对重2侧的主吊索5b的长度Lbw的变动会导致主吊索5产生大的张力差。尤其是在为了高扬程而高速升降的电梯50中,由于不能无视主吊索5的自重,所以该情况变得尤为显著。当主吊索5上产生有大的张力差时,在驱动主吊索5的曳引机3中,在主吊索5与安装在曳引机3的输出轴上的绳轮之间会产生打滑,导致牵引出现不良。为了消除该缺陷,在电梯轿厢I与对重2之间连接有补偿绳索6。也就是说,将补偿绳索6的一端连接在电梯轿厢I的下部,并且将补偿绳索6的另一端连接在对重2的下部。此外,将补偿绳索6的中间部卷绕在固定设置在作为升降通道28底部的底坑25内的补偿轮7上。作用在补偿绳索6上的张力缓和主吊索5a和主吊索5b之间的张力的不平衡。图2是图1所示的补偿轮7的主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补偿轮7的侧视图,图4是补偿轮7的俯视图。补偿轮7具有呈圆筒形状的转筒部8a、覆盖转筒部8a的两个侧面的正方形状的侧板10和经由轴承9a安装在两个侧板10、10的内侧面中心的轴9。轴承9a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梯以及电梯所使用的补偿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其包括:在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的电梯轿厢和对重;由曳引机驱动的主吊索,其一个端部与所述电梯轿厢连接,另一个端部与所述对重连接;连接所述电梯轿厢的底部和所述对重的底部之间的补偿绳索;和设置在所述补偿绳索的中间部的补偿轮,所述电梯的特征在于:所述补偿轮包括:转筒部,其能够自由旋转,其上卷绕有所述补偿绳索;和一对补偿轮导轨,其固定在所述升降通道内,以允许所述转筒部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所述转筒部,在所述补偿轮上附设有向卷绕在所述转筒部的补偿绳索施加张力的张力调整机构,所述张力调整机构通过设置在所述补偿轮导轨与所述转筒部之间的弹簧产生作用力,由此向所述补偿绳索施加张力。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野智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