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管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45023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3 0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斜管沉淀池。所述斜管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进水系统、斜管、集水槽、及排泥系统,所述进水系统包括进水管、加药泵及加药管道,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加药管道连接,所述加药泵与所述加药管道一端连接,所述加药管道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沉淀池本体与所述斜管处之间位置,所述斜管收容于所述沉淀池本体,所述集水槽设于所述沉淀池本体一端,所述排泥系统连通所述沉淀池本体另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斜管沉淀池提供一种能够将水中的悬浮物与投加药剂充分反应相结合的高效斜管沉淀池,沉淀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无易损件、经久耐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环境保护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斜管沉淀池
技术介绍
传统斜管沉淀池斜管沉淀时,水流布管混乱,投加药剂不能与污水充分反应,所以水中悬浮物沉淀不彻底,沉淀效果差,泥水分离不全,排泥效果差、易发生斜管损害,导致后续处理设备无法正常运行,且占地面积大,给生产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斜管沉淀池水流布管混乱、反应不充分、沉淀效果差、泥水分离不全、排泥效果差、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易损害斜管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水流布管简单、反应充分、沉淀效果好、泥水分离率高、排泥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无易损件、经久耐用的斜管沉淀池。本技术提供的斜管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进水系统、斜管、集水槽、及排泥系统,所述进水系统包括进水管、加药泵及加药管道,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加药管道连接,所述加药泵与所述加药管道一端连接,所述加药管道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沉淀池本体与所述斜管处之间位置,所述斜管收容于所述沉淀池本体,所述集水槽设于所述沉淀池本体一端,所述排泥系统连通所述沉淀池本体另一端。在本技术提供的斜管沉淀池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本体包括排水端盖,所述排水端盖设于所述沉淀池本体与所述集水槽连接处。在本技术提供的斜管沉淀池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集水槽包括三角溢流堰,所述三角溢流堰连通所述沉淀池本体及所述集水槽。在本技术提供的斜管沉淀池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斜管包括斜管架,所述斜管架与所述沉淀池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斜管为蜂窝型结构,所述斜管固定于所述斜管架。在本技术提供的斜管沉淀池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排泥系统包括排泥板、排泥槽、排泥阀及污泥池,所述排泥板设于所述斜管与所述沉淀池本体之间,所述排泥板一端与所述沉淀池本体内侧壁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排泥槽抵接,所述排泥阀设于所述排泥槽,所述污泥池通过所述排泥阀与所述排泥槽连接。在本技术提供的斜管沉淀池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本体采用为碳钢材质制成。在本技术提供的斜管沉淀池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本体内壁涂覆有环阳沥青或内衬玻璃钢。在本技术提供的斜管沉淀池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系统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在本技术提供的斜管沉淀池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斜管为共聚乙丙烯材质斜管。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斜管沉淀池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采用进水管与加药管相连通的设计,可使水与絮凝剂在加药管道里发生混凝反应,有效缩短水与絮凝剂混凝反应时间,反应充分,且水流布管简单,安装灵活方便;采用蜂窝型结构斜管设计,加大沉淀面积,增加沉淀效率,沉淀效果好;采用排泥板的设计,能使斜管上沉淀的污泥滑落至污泥槽中,泥水分离率高;采用排泥阀及污泥槽的配合设计,当污泥蓄积到一定量时,排泥阀自动打开,污泥流入污泥池,排泥效果好;同时,斜管不易损坏,其他部件也不易损坏,经久耐用,减少维修,设备运行稳定,容易操作,无动力运行,节约能源,上马快,效率高,结构设计紧凑合理,占地面积小,安装移动灵活方便,是一种节能环保、操作简单且维修成本低的高效斜管沉淀池。【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斜管沉淀池一较佳实施例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斜管沉淀池一较佳实施例的透视图。所述斜管沉淀池I包括沉淀池本体U、进水系统12、斜管13、集水槽14及排泥系统15。所述进水系统11连通所述沉淀池本体11,所述斜管13收容于所述沉淀池本体11,所述集水槽14设于所述沉淀池本体11 一端,所述排泥系统15连通所述沉淀池本体11另一端。所述沉淀池本体11包括排水端盖111,所述排水端盖111设于所述沉淀池本体11与所述集水槽14连接处。所述沉淀池本体11为碳钢材质制成,所述沉淀池本体11内壁涂覆有环阳沥青,或内衬玻璃钢。所述进水系统12包括进水管121、加药泵122及加药管道123。所述进水管121与所述加药管道123连接,所述加药泵122与所述加药管道123连接,所述加药泵122与所述加药管道123 —端连接,所述加药管道123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沉淀池本体11与所述斜管13处之间位置。所述进水系统12为不锈钢材质制成。所述斜管13包括斜管架131。所述斜管架131与所述沉淀池本体11固定连接,所述斜管131为蜂窝型结构,所述斜管13固定于所述斜管架131。所述斜管13为共聚乙丙烯材质制成。所述集水槽14包括三角溢流堰141。所述三角溢流堰141连通所述沉淀池本体11及所述集水槽14。所述排泥系统15包括排泥板151、排泥槽152、排泥阀153及污泥池154。所述排泥板151设于所述斜管13与所述沉淀池本体11之间,所述排泥板151 —端与所述沉淀池本体11内侧壁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排泥槽152抵接,所述排泥阀153设于所述排泥槽152,所述污泥池154通过所述排泥阀153与所述排泥槽152连接。所述斜管沉淀池I的工作原理为:当生活供水、生产工艺给水、中水回用、废水处理水到水位控制线后,水通过进水系统12流入进水管121,进水系统12中的加药泵122开始工作,进水与投加的絮凝剂在加药管道123中充分反应后,水流入进水布水区域,水流向水平方向均匀分散后向上流动,由斜管13的底部流入斜管13沉降区,澄清水流入清水区,通过设置的三角溢流堰141流入集水槽14。后续深度处理环节中,水流中夹杂泥渣及沉淀物,由于重力作用,停留在斜管13上,堆集到一定量时,由于重力作用,由斜管13的底部脱落,脱落的泥渣覆盖在池壁四周安置的排泥板151上,由排泥板151滑落至污泥槽152中,当污泥蓄积到一定量时,排泥阀153自动打开,污泥流入污泥池154进行后续处理。本技术的斜管沉淀池I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采用进水管121与加药管道123相连通的设计,可使水与絮凝剂在加药管道123里发生混凝反应,有效缩短水与絮凝剂混凝反应时间,反应充分,且水流布管简单,安装灵活方便;采用蜂窝型结构斜管13设计,加大沉淀面积,增加沉淀效率,沉淀效果好;采用排泥板151的设计,能使斜管13上沉淀的污泥滑落至污泥槽152中,泥水分离率高;采用排泥阀153及污泥槽152的配合设计,当污泥蓄积到一定量时,排泥阀153自动打开,污泥流入污泥池154,排泥效果好;同时,斜管13不易损坏,其他部件也不易损坏,经久耐用,减少维修,设备运行稳定,容易操作,无动力运行,节约能源,上马快,效率高,结构设计紧凑合理,占地面积小,安装移动灵活方便,是一种节能环保、操作简单且维修成本低的高效斜管沉淀池。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本体、进水系统、斜管、集水槽、及排泥系统,所述进水系统包括进水管、加药泵及加药管道,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加药管道连接,所述加药泵与所述加药管道一端连接,所述加药管道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沉淀池本体与所述斜管处之间位置,所述斜管收容于所述沉淀池本体,所述集水槽设于所述沉淀池本体一端,所述排泥系统连通所述沉淀池本体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宾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文德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