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搅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43296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3 0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外电机、电机轴、搅拌盖、联轴器、螺纹搅拌棒、内电机、连接索、第一重锤、第二重锤和震动腔;所述外电机穿过所述搅拌盖,并且与所述搅拌盖固定连接,所述外电机的电机轴通过所述联轴器与所述螺纹搅拌棒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搅拌棒内部为所述震动腔,所述震动腔的顶部固定设置所述内电机,所述内电机与所述连接索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索上,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设置所述第一重锤、所述第二重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搅拌过程中加入了震动装置可以使整个混凝土柱中的气泡更好的排出,较大的螺纹间距更适宜处理含沙量更大的混凝土浆料。搅拌加震动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少混凝土铸造成品中的气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混凝土搅拌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
技术介绍
混凝土作为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大量应用于工程当中。由于混凝土属于一种多相材料,由固相、液相、气相组成,所以混凝土气泡的存在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混凝土表面气泡的存在会影响工程的观感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该工程质量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有害气泡的数量,增加有益气泡的数量,对混凝土性能进行改善。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成因不同,一般认为在新拌混凝土中引入的空气在混凝土硬化后所占据的空间形态称为气泡,而未水化消耗的拌合用水在混凝土硬化体中所形成的结构称为孔隙。按照混凝土孔结构来划分,气泡属于孔隙的一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的混凝土搅拌装置,尤其适合排出混凝土中的气泡。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外电机、电机轴、搅拌盖、联轴器、螺纹搅拌棒、内电机、连接索、第一重锤、第二重锤和震动腔;所述外电机穿过所述搅拌盖,并且与所述搅拌盖固定连接,所述外电机的电机轴通过所述联轴器与所述螺纹搅拌棒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搅拌棒内部为所述震动腔,所述震动腔的顶部固定设置所述内电机,所述内电机的电机轴与所述连接索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索上,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设置所述第一重锤、所述第二重锤。进一步,所述震动腔内部涂有减震涂层。进一步,所述搅拌盖的四周设置有卡槽。进一步,所述螺纹搅拌棒的螺纹间距大5cm。进一步,所述连接索长度小于所述螺纹搅拌棒的长度。 进一步,所述减震涂层为橡胶材质。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此设备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使用更加方便;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加工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等优点。2、在搅拌过程中加入了震动装置可以使整个混凝土柱中的气泡更好的排出。3、减震涂层减少重锤与管壁的碰撞,延长了使用寿命。4、较大的螺纹间距更适宜处理含沙量更大的混凝土浆料。5、搅拌加震动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少混凝土铸造成品中的气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不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螺旋搅拌棒半剖示意图。图中:1、外电机 2、搅拌盖 3、电机轴4、联轴器 5、卡槽 6、螺纹搅拌棒7、内电机 8、连接索 9、第一重锤10、第二重锤 11、震动腔 12、减震涂层【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外电机1、电机轴3、搅拌盖2、联轴器4、螺纹搅拌棒6、内电机7、连接索8、第一重锤9、第二重锤10和震动腔11 ;所述外电机I穿过所述搅拌盖2,所述搅拌盖2的四周设置有卡槽5,并且与所述搅拌盖2固定连接,所述外电机I的电机轴3通过所述联轴器4与所述螺纹搅拌棒6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搅拌棒6内部为所述震动腔11,所述震动腔11内部涂有减震涂层12,所述减震涂层12为橡胶材质,所述螺纹搅拌棒6的螺纹间距大5cm,所述震动腔11的顶部固定设置所述内电机7,所述内电机7的电机轴3与所述连接索8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索8长度小于所述螺纹搅拌棒6的长度,在所述连接索8上,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设置所述第一重锤9、所述第二重锤10。本实例的工作过程:首先将混凝土浆料倒出柱形的模具中,然后将本装置插入其中,卡槽5正好卡入模具的边沿,此时开动内电机7与外电机I,在外电机I的带动下混凝土浆可以上下运动,排出内部的气泡,而内部的内电机7可以带动连接索8转动,依次继而第一重锤9,第二重锤10开始转动,给螺纹搅拌棒6带来震动,此震动可以进一步使内部的气泡排出,增加混凝土柱的紧实程度。以上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主权项】1.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电机、电机轴、搅拌盖、联轴器、螺纹搅拌棒、内电机、连接索、第一重锤、第二重锤和震动腔; 所述外电机穿过所述搅拌盖,并且与所述搅拌盖固定连接,所述外电机的电机轴通过所述联轴器与所述螺纹搅拌棒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搅拌棒内部为所述震动腔,所述震动腔的顶部固定设置所述内电机,所述内电机与所述连接索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索上,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设置所述第一重锤、所述第二重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动腔内部涂有减震涂层O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盖的四周设置有卡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搅拌棒的螺纹间距大 5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索长度小于所述螺纹搅拌棒的长度。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涂层为橡胶材质。【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外电机、电机轴、搅拌盖、联轴器、螺纹搅拌棒、内电机、连接索、第一重锤、第二重锤和震动腔;所述外电机穿过所述搅拌盖,并且与所述搅拌盖固定连接,所述外电机的电机轴通过所述联轴器与所述螺纹搅拌棒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搅拌棒内部为所述震动腔,所述震动腔的顶部固定设置所述内电机,所述内电机与所述连接索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索上,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设置所述第一重锤、所述第二重锤。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搅拌过程中加入了震动装置可以使整个混凝土柱中的气泡更好的排出,较大的螺纹间距更适宜处理含沙量更大的混凝土浆料。搅拌加震动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少混凝土铸造成品中的气泡。【IPC分类】B28C5/08【公开号】CN204622309【申请号】CN201520099881【专利技术人】刘玉玲 【申请人】天津炬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9月9日【申请日】2015年2月12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电机、电机轴、搅拌盖、联轴器、螺纹搅拌棒、内电机、连接索、第一重锤、第二重锤和震动腔;所述外电机穿过所述搅拌盖,并且与所述搅拌盖固定连接,所述外电机的电机轴通过所述联轴器与所述螺纹搅拌棒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搅拌棒内部为所述震动腔,所述震动腔的顶部固定设置所述内电机,所述内电机与所述连接索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索上,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设置所述第一重锤、所述第二重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玲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炬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