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37110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1 0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泵,包括:泵体,泵体包括上盖、阀座和阀膜片,阀座上设有第一下行通孔、第一上行通孔和第一出气通孔,阀膜片上设有第二下行通孔、第二上行通孔和第二出气通孔;活塞膜片,活塞膜片设在阀座下方且位于底座组件内部,活塞膜片上第三上行通孔;其中,第三上行通孔、第一上行通孔和第二上行通孔构成第一气流通孔,第二下行通孔和第一下行通孔构成第二气流通孔,第一出气通孔和第二出气通孔构成第三气流通孔,第一至第三气流通孔中的至少一个气流通孔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收缩型结构,收缩型结构的横截面积在该收缩型结构内的气流方向上逐渐变小。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气泵,输出气体流动平稳且噪音值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泵
技术介绍
专利技术人所了解的相关气泵技术中,气泵在向设备供气时,气体在气泵内流动容易产生较大的脉动现象,而且噪音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气泵,该气泵的输出气体流动平稳且噪音值稳定。为此,本技术还提出了另一种气泵,该气泵的输出气体流动平稳且噪音值稳定。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气泵,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包括上盖、阀座和阀膜片,所述阀座设在所述上盖下方,所述阀膜片设在所述上盖与所述阀座之间,所述上盖的底部具有向上凹入的出气腔和进气腔,所述上盖上还设有与所述出气腔连通的排气管,所述阀座上设有第一下行通孔、第一上行通孔和第一出气通孔,所述阀膜片上设有第二下行通孔、第二上行通孔和第二出气通孔,所述第二下行通孔、第二上行通孔和第二出气通孔分别与第一下行通孔、第一上行通孔和第一出气通孔对应;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设在所述阀座下方,所述底座组件内形成有储气室;活塞膜片,所述活塞膜片设在所述阀座下方且位于所述底座组件内部,所述活塞膜片上形成多个向下凹入的加深部,所述加深部内限定出活塞腔,所述活塞膜片上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上行通孔和所述第二上行通孔的第三上行通孔,所述第三上行通孔连通所述储气腔,并且每个所述活塞腔均对应一对第一下行通孔和所述第二下行通孔、以及一对所述第一出气通孔和所述第二出气通孔;以及进气结构,所述进气结构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上且与所述储气腔连通;其中,所述第三上行通孔、所述第一上行通孔和所述第二上行通孔构成第一气流通孔,所述第二下行通孔和所述第一下行通孔构成第二气流通孔,所述第一出气通孔和所述第二出气通孔构成所述第三气流通孔,其中,所述第一气流通孔、所述第二气流通孔和所述第三气流通孔中的至少一个气流通孔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收缩型结构,所述收缩型结构的横截面积在该收缩型结构内的气流方向上逐渐变小。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气泵,输出气流平稳,而且声波在横截面积变化的截面发生反射、干涉等现象,这样声波可以互相抵消以达到消声的目的,进一步地使得气泵的噪音值接近稳定。另外,根据本技术的气泵还可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出气通孔在所述第一出气通孔内的出气通孔气流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出气通孔收缩型结构,所述出气通孔收缩型结构的横截面积在所述出气通孔气流方向上逐渐变小。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出气通孔整体上构造为所述出气通孔收缩型结构。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出气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气泵的中心轴线平行或重合。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出气通孔为回转体。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出气通孔一体地形成在所述阀座上。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出气通孔收缩型结构为光滑渐变的渐缩型结构。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出气通孔收缩型结构分为依次相连的多段,每段的进口端小于前一段的出口端,且每段的出口端大于后一段的进口端。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进气结构在所述进气结构内的进气结构气流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进气收缩型结构,所述进气收缩型结构的横截面积在所述进气结构气流方向上逐渐减小。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排气管在所述排气管内的排气管气流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排气管收缩型结构,所述排气管收缩型结构的横截面积在所述排气管气流方向上逐渐减小。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排气管整体上构造为所述排气管收缩型结构。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阀膜片上设有进气阀片和出气阀片,所述进气阀片弹性地设在所述第二下行通孔处以使气体从上向下单向流动,所述出气阀片弹性地设在所述第二出气通孔上以使气体从下向上单向流动。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底座和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在所述阀座下方,所述底座设在所述支撑座下方,其中所述活塞膜片穿设所述支撑座。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下行通孔在所述第一下行通孔内的第一下行通孔气流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第一下行通孔收缩型结构,所述第一下行通孔收缩型结构的横截面积在所述第一下行通孔气流方向上逐渐变小。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上行通孔在所述第一上行通孔内的第一上行通孔气流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第一上行通孔收缩型结构,所述第一上行通孔收缩型结构的横截面积在所述第一上行通孔气流方向上逐渐变小。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下行通孔在所述第二下行通孔内的第二下行通孔气流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第二下行通孔收缩型结构,所述第二下行通孔收缩型结构的横截面积在所述第二下行通孔气流方向上逐渐变小。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上行通孔在所述第二上行通孔内的第二上行通孔气流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第二上行通孔收缩型结构,所述第二上行通孔收缩型结构的横截面积在所述第二上行通孔气流方向上逐渐变小。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出气通孔在所述第二出气通孔内的第二出气通孔气流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第二出气通孔收缩型结构,所述第二出气通孔收缩型结构的横截面积在所述第二出气通孔气流方向上逐渐变小。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上行通孔在所述第三上行通孔内的第三上行通孔气流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第三上行通孔收缩型结构,所述第三上行通孔收缩型结构的横截面积在所述第三上行通孔气流方向上逐渐变小。根据本技术另一方面的气泵,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包括上盖、阀座和阀膜片,所述阀座设在所述上盖下方,所述阀膜片设在所述上盖与所述阀座之间,其中所述上盖的底部具有向上凹入的出气腔和进气腔,所述上盖上设有与所述出气腔连通的排气管,所述阀座上设有第一下行通孔、第一上行通孔和第一出气通孔,所述阀膜片上设有第二下行通孔、第二上行通孔和第二出气通孔,所述第二下行通孔、第二上行通孔和第二出气通孔分别与第一下行通孔、第一上行通孔和第一出气通孔对应,所述阀膜片上设有进气阀片和出气阀片,所述进气阀片弹性地设在所述第二下行通孔处以使气体从上向下单向流动,所述出气阀片弹性地设在所述第二出气通孔上以使气体从下向上单向流动,其中所述第一出气通孔的横截面积按照所述第一出气通孔内的气流方向逐渐变小;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设在所述阀座下方,所述底座组件内形成有储气室;活塞膜片,所述活塞膜片设在所述阀座下方且位于所述阀座组件内部,所述活塞膜片上形成多个向下凹入的加深部,所述加深部内限定出活塞腔,所述活塞膜片上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上行通孔和所述第二上行通孔的第三上行通孔,所述第三上行通孔连通所述储气腔,并且每个所述活塞腔均对应一对第一下行通孔和所述第二下行通孔、以及一对所述第一出气通孔和所述第二出气通孔;以及进气柱,所述进气柱形成在所述底座组件上且与所述储气腔连通。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气泵,输出气流平稳,而且声波在横截面积变化的截面发生反射、干涉等现象,这样声波可以互相抵消以达到消声的目的,进一步地使得气泵的噪音值接近稳定。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包括上盖、阀座和阀膜片,所述阀座设在所述上盖下方,所述阀膜片设在所述上盖与所述阀座之间,所述上盖的底部具有向上凹入的出气腔和进气腔,所述上盖上还设有与所述出气腔连通的排气管,所述阀座上设有第一下行通孔、第一上行通孔和第一出气通孔,所述阀膜片上设有第二下行通孔、第二上行通孔和第二出气通孔,所述第二下行通孔、第二上行通孔和第二出气通孔分别与第一下行通孔、第一上行通孔和第一出气通孔对应;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设在所述阀座下方,所述底座组件内形成有储气腔;活塞膜片,所述活塞膜片设在所述阀座下方且位于所述底座组件内部,所述活塞膜片上形成多个向下凹入的加深部,所述加深部内限定出活塞腔,所述活塞膜片上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上行通孔和所述第二上行通孔的第三上行通孔,所述第三上行通孔连通所述储气腔,并且每个所述活塞腔均对应一对第一下行通孔和所述第二下行通孔、以及一对所述第一出气通孔和所述第二出气通孔;以及进气结构,所述进气结构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上且与所述储气腔连通;其中,所述第三上行通孔、所述第一上行通孔和所述第二上行通孔构成第一气流通孔,所述第二下行通孔和所述第一下行通孔构成第二气流通孔,所述第一出气通孔和所述第二出气通孔构成第三气流通孔,其中,所述第一气流通孔、所述第二气流通孔和所述第三气流通孔中的至少一个气流通孔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收缩型结构,所述收缩型结构的横截面积在该收缩型结构内的气流方向上逐渐变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坤林董振凯许清香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科际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