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药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36607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1 0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药瓶,所述药瓶包括下瓶体、上瓶体和位于上瓶体上的瓶盖;所述下瓶体包括外瓶体和内瓶体,所述外瓶体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一竖直的空心杆;所述内瓶体的瓶底设有一供所述空心杆穿射的第一空心管,所述第一空心管设于内瓶体与外瓶体之间;所述内瓶体的顶部有外螺纹;所述上瓶体底部设有与所述内瓶体的外螺纹对应的内螺纹,所述内螺纹的上方设有一漏空的固定隔层,所述固定隔层上方设置有一可在瓶内转动的漏空的旋转隔层;所述两隔层中心设有一第二空心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方便实用,既能快速取药,又避免药物因长时间接触空气而变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药瓶,特别涉及一种双层药瓶。
技术介绍
目前,医院很多拆零药都是放入普通的药瓶中,而这种药瓶都是一体式,取药时需旋转打开瓶盖,将药物倒出或者用剥药勺、镊子等伸入瓶中取药,多次重复取药后,瓶中的药就因过多接触空气而受影响,既不方便又影响取药速度,且瓶中药物易受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药瓶,结构简单,方便实用,能快速取药,双层瓶体结构装药量大,可以先使用完下层的药后,把上层药放入下层中,可避免药物因反复取药时接触空气而变质。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药瓶,所述药瓶包括下瓶体、上瓶体和位于上瓶体上的瓶盖;所述下瓶体包括外瓶体和内瓶体,所述外瓶体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一竖直的空心杆,所述空心杆底部设有一第一翻盖,且顶部还设有一可拆卸的堵头;所述内瓶体对应套设于外瓶体内;所述内瓶体的瓶底最低处还设有一供所述空心杆穿射的第一空心管,所述第一空心管设于内瓶体与外瓶体之间;所述第一空心管的直径小于堵头的直径;所述内瓶体的顶部有外螺纹;所述上瓶体底部设有与所述内瓶体的外螺纹对应的内螺纹,所述内螺纹的上方设有一漏空的固定隔层,所述固定隔层上方设置有一可在瓶内转动的漏空的旋转隔层;所述两隔层紧密贴合;所述两隔层重叠状态时,所述上瓶体与所述内瓶体连通,所述两隔层错开状态时,所述上瓶体与所述内瓶体阻断;所述两隔层中心设有一供所述空心杆穿射的第二空心管;所述第二空心管设于固定隔层与所述瓶盖之间,所述第二空心管的直径大于堵头的直径。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隔层和所述旋转隔层分别都由两扇形片以第二空心管为圆心对称构成。进一步的,所述旋转隔层的两扇形片上分别设有一第一连接件,且所述两第一连接件分别穿过所述上瓶体的两弧形通孔连接于所述上瓶体外的一旋转密封圈,所述旋转密封圈设于弧形通孔外侧紧贴上瓶体外壁。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空心杆内放置有药勺或镊子,用于卫生取药。进一步的,所述内瓶体的瓶底向下凹陷呈锥形且设有复数个通气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翻盖通过一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外瓶体底部。进一步的,所述瓶盖中心位置设有一第二翻盖所述第二翻盖通过一第三连接件连接于瓶盖。进一步的,所述堵头顶部向内凹陷,让药不易滚落。进一步的,所述外瓶体的外侧设置有一标贴部。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方便实用。双层瓶体使得装药量大,可以先使用完下层的药后,把上层药放入下层中,可避免因反复取药时接触空气而变质。药瓶中间设置有取药的空心杆使得取药方便,最下层放置干燥剂,可避免干燥剂直接接触药物,又可干燥瓶中的空气。【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2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是一种新型药瓶,所述药瓶包括下瓶体1、上瓶体2和位于上瓶体上的瓶盖3 ;所述下瓶体I包括外瓶体11和内瓶体12,所述外瓶体11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一竖直的空心杆111,所述空心杆111内放置有药勺4或镊子,用于卫生取药;对应所述空心杆111底部设有一第一翻盖112,所述第一翻盖112通过一第二连接件1121连接于所述外瓶体11底部,所述空心杆111顶部还设有一可拆卸的堵头113,所述堵头113顶部向内凹陷1131,让药不易滚落;所述外瓶体11上设置有一标贴部114,用于辨别药物。所述内瓶体12对应套设于外瓶体11内;所述内瓶体12的瓶底121向下凹陷呈锥形且设有复数个通气孔122,呈锥形的瓶底121可让药集中落入瓶底的最低处123,让空心杆111可快速取到药并顶出;所述内瓶体12的瓶底121还设有一供所述空心杆111穿射的第一空心管124,所述第一空心管124设于内瓶体12与外瓶体11之间,所述外瓶体11与所述内瓶体12间形成一可放置干燥剂的空间5,干燥剂通过通气孔122干燥瓶中的空气;所述第一空心管124的直径D2小于堵头的直径Dl ;所述内瓶体12的顶部有外螺纹125 ;所述上瓶体2底部设有与所述内瓶体12的外螺纹125对应的内螺纹21,让上瓶体2与内瓶体12螺旋对接;所述内螺纹21的上方设有一漏空的固定隔层22,所述固定隔层22上方设置有一可在瓶内转动的漏空的旋转隔层23 ;所述两隔层紧密贴合;所述两隔层重叠状态时,所述上瓶体2与所述内瓶体12连通,所述两隔层错开状态时,所述上瓶体2与所述内瓶体12阻断;所述两隔层中心设有一供所述空心杆穿射111的第二空心管24 ;所述第二空心管24设于固定隔层22与所述瓶盖3之间,所述第二空心管24的直径D3大于堵头的直径Dl ;且所述固定隔层22和所述旋转隔层23分别都由两扇形片以第二空心管24为圆心对称构成;所述旋转隔层23的两扇形片231上分别设有一第一连接件232,且所述两第一连接件232分别穿过所述上瓶体2的两弧形通孔25连接于所述上瓶体2外的一旋转密封圈26,所述旋转密封圈26设于弧形通孔25外侧紧贴上瓶体2外壁;所述旋转密封圈26既用于转动旋转隔层23,又用于密封转动通孔25,让上瓶体2保持密封状态;当所述旋转隔层23的两扇形片231位置旋转到与固定隔层22的两扇形片221位置错开状态时,让两隔层形成一个封闭的隔层,可放置药物,当所述旋转隔层23的两扇形片231位置旋转到与固定隔层22的两扇形片221位置重叠时,使药从固定隔层22的两扇形通孔222落入内瓶体12。所述瓶盖3中心位置设有第二翻盖31,所述第二翻盖31通过一第三连接件32连接于瓶盖3。操作方法:打开瓶盖3,把堵头113从空心杆111顶部取下来,内瓶体12就可以从外瓶体11中竖直取出,取出内瓶体12后,往外瓶体11内的空间5放入干燥剂再套入内瓶体12,再把上瓶体2从内瓶体12上旋转取下,往内瓶体12内放入一部分拆零药,再旋紧上瓶体2,把旋转隔层23的两扇形片231位置旋转到与固定隔层22的两扇形片221位置错开状态,放入与内瓶体12相同的拆零药,然后把堵头113装回空心杆111顶部,最后盖上瓶盖3。当需要取药时,打开第一翻盖112,取出药勺4或夹子,然后打开第二翻盖31,用手向上提起上瓶体2,直至堵头113到达内瓶体12底部121的最低处123,内瓶体12中的药就会落入堵头113上,再把上瓶体2放下,空心杆111就会穿射过第二空心管24,将药送到瓶口,用夹子或药勺4取下,当内瓶体12的药用完,可直接通过转动旋转密封圈26,使旋转隔层23的两扇形片231位置旋转到与固定隔层22的两扇形片221位置重叠状态,药从上瓶体2的固定隔层22的两扇形通孔222落入内瓶体12。虽然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技术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技术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主权项】1.一种新型药瓶,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瓶包括下瓶体、上瓶体和位于上瓶体上的瓶盖;所述下瓶体包括外瓶体和内瓶体,所述外瓶体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一竖直的空心杆,所述空心杆底部设有一第一翻盖,且顶部还设有一可拆卸的堵头;所述内瓶体对应套设于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药瓶,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瓶包括下瓶体、上瓶体和位于上瓶体上的瓶盖;所述下瓶体包括外瓶体和内瓶体,所述外瓶体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一竖直的空心杆,所述空心杆底部设有一第一翻盖,且顶部还设有一可拆卸的堵头;所述内瓶体对应套设于外瓶体内;所述内瓶体的瓶底最低处还设有一供所述空心杆穿射的第一空心管,所述第一空心管设于内瓶体与外瓶体之间;所述第一空心管的直径小于堵头的直径;所述内瓶体的顶部有外螺纹;所述上瓶体底部设有与所述内瓶体的外螺纹对应的内螺纹,所述内螺纹的上方设有一漏空的固定隔层,所述固定隔层上方设置有一可在瓶内转动的漏空的旋转隔层;所述两隔层紧密贴合;所述两隔层重叠状态时,所述上瓶体与所述内瓶体连通,所述两隔层错开状态时,所述上瓶体与所述内瓶体阻断;所述两隔层中心设有一供所述空心杆穿射的第二空心管;所述第二空心管设于固定隔层与所述瓶盖之间,所述第二空心管的直径大于堵头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何芳刘莹刘月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