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18974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9 15:56
得到一种漏电断路器,在该漏电断路器中能够使用驱动电流少、发热量小的部件。该漏电断路器具有:开闭触点,其使交流电路通断;零相变流器,其检测交流电路的零相电流;漏电检测电路,其基于零相变流器的检测信号而检测漏电;跳闸装置,其由漏电检测电路驱动;电容降压电源电路,其与交流电路连接;第1整流电路,其连接在该电容降压电源电路的后段,向漏电检测电路供给电力;第2整流电路,其与交流电路连接;以及自消弧型开关元件,其被漏电检测电路驱动而使跳闸装置的跳闸线圈励磁,在该漏电断路器中,自消弧型开关元件的一端与第2整流电路连接,在该另一端和第2整流电路的负极侧之间连接有跳闸线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电路的漏电电流大于或等于规定值时,将该电路断开的漏电断路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漏电断路器的动作电源。
技术介绍
当前,正在流通使用的漏电断路器大多利用内置在该漏电断路器中的例如由集成电路构成的漏电检测电路,对通过零相变流器检测出的信号的等级进行判定,如果信号的等级超过规定值,则根据漏电检测电路的输出使晶闸管导通,驱动内置的电磁铁装置,使漏电断路器断路,将电路断开。然而,在这些漏电检测电路以及电磁铁装置的动作时,需要消耗电力,该电力从漏电断路器的内部、例如电路的线间电压的AC400V获得,并变换为规定的电压、例如DC12V,然后供给。此时,在3极的漏电断路器中,通常从3极(为了方便,称为R相、S相、T相。即,S相相当于中极。)中的外侧两极、即、R-T相间获得。但是,其原因在于,在将3极的漏电断路器用在单相电路中的情况下,存在将连接限定于R-T相间这一限制条件。另外,并不限于该漏电断路器,很久以前就提出了配电设备的国际化,所谓的全球标准化。具体来说,要求漏电断路器符合IEC (国际标准)60947-2AnnexB的标准,但与JIS(日本工业标准)C8201-2-2Annex2(S卩,日本独有的标准)的不同点之一在于,即使在三相电路的某一相发生了欠相时,漏电功能也必须正常动作。因此,如上述所示,在从R-T相间获取电压的情况下,S相的欠相不是问题,但在R相或者T相欠相时,会导致立即丧失漏电功能。为了防止该漏电功能的丧失,已知下述技术,即,在获取三相电源即从三相电路的各相获取动作电力时,利用整流电路进行整流,能够降低为规定的电压。根据该方式,即使在某一相欠相时,也能够利用剩余的两相生成动作电力,因此,漏电功能继续正常动作。另夕卜,还具有波及效应,即,在使用在单相电路中的情况下,无需一定空出S相,S卩,也能够连接在R-S相间或者S-T相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 - 59607号公报图1在现有的电路断路器中,根据来自前述的漏电检测电路的输出,使晶闸管导通,驱动电磁铁装置,从而使漏电断路器断路,这是公知的,但此时的漏电检测电路的输出需要对驱动电流较大的晶闸管进行驱动。因此,必要应对漏电检测电路的发热量增加、将在电源电路中使用的电容器的容量增大等情况。另外,在电磁铁装置中使用低价的电磁线圈的情况下,晶闸管不是面安装型而是引线型的部件,因此,由于使用引线型的晶闸管,还需要增大基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漏电断路器,通过在该漏电断路器中能够使用驱动电流少、发热量小的部件,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漏电断路器,其具有:开闭触点,其使交流电路通断;零相变流器,其检测交流电路的零相电流;漏电检测电路,其与该零相变流器连接,基于零相变流器的检测信号而检测漏电;跳闸装置,其由该漏电检测电路驱动;串联体,其分别与交流电路的各相连接,由电阻以及电容器串联连接而成;第I整流电路,其连接在该串联体的后段,向漏电检测电路供给电力;第2整流电路,其与交流电路连接;以及开关元件,其连接在该第2整流电路的后段,通过被漏电检测电路驱动而使跳闸装置的跳闸线圈励磁,在该漏电断路器中,开关元件是自消弧型开关元件,并且,开关元件的一端与第2整流电路连接,在开关元件的另一端和第2整流电路的负极侧之间连接有所述跳闸线圈。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得到一种获取三相电源电路断路器,其能够使用小型、发热量少的部件,可应对高次谐波电路以及逆连接电路。【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3极漏电断路器的电路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3极漏电断路器的电路图。标号的说明2开闭触点,3零相变流器,4漏电检测电路,5自消弧型开关元件,6跳闸装置,7电源电路,71电容降压电源电路,72第I整流电路,73齐纳二极管,75第2整流电路,101漏电断路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3极漏电断路器的电路图。在图1中,漏电断路器101具有:开闭触点2,其使交流电路I通断;零相变流器3,其插入至交流电路I中,检测交流电路I的零相电流;漏电检测电路4,其与该零相变流器3连接,基于零相变流器3的检测信号而检测漏电;跳闸装置6,其由该漏电检测电路4的输出信号驱动;自消弧型开关元件5,其通过被漏电检测电路4驱动而使跳闸装置6的跳闸线圈6a励磁;以及电源电路7,其向漏电检测电路4和跳闸装置6两者供给电力。另外,跳闸装置6具有:跳闸线圈6a,其根据自消弧型开关元件5的导通而被励磁;以及跳闸机构6b,其在该跳闸线圈6a励磁时将开闭触点2分离。电源电路7将从交流电路I输入的交流电压变换为规定的直流电压,例如变换为DC12V,向跳闸线圈6a供给励磁电流,并且,向漏电检测电路4供给电力。此外,在自消弧型开关元件5中,为了抑制来自漏电检测电路4的输出电流而使用具有电压控制栅极的MOSFET、IGBT等。以下,对电源电路7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电源电路7具有:电容降压电源电路71,其与交流电路I的各相分别进行连接,是由限制电流的电流限制电阻71a、以及与该电流限制电阻71a串联连接的电容器71b构成的串联体;第I整流电路72,其连接在该电容降压电源电路71的后段,由二极管全桥电路构成;齐纳二极管73,其阴极与该第I整流电路72的输出的正极侧连接,用于对第I整流电路72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以及平滑用电容器74,其与该齐纳二极管73的两端并联连接。另外,齐纳二极管73的阳极与跳闸线圈6a的一端连接,第I整流电路72的输出的负极侧与跳闸线圈6a的另一端连接。并且,电源电路7具有第2整流电路75,该第2整流电路75与交流电路I连接,生成用于驱动跳闸线圈6a的电源。该第2整流电路75对交流电路I的3相中的某2相进行全波整流。如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则第2整流电路75具有:二极管75a,其阳极与交流电路I的R相连接,阴极与自消弧型开关元件5的漏极连接;二极管75b,其阳极与交流电路I的S相连接,阴极与二极管75a的阴极连接;二极管75c,其阴极与交流电路I的T相连接,阳极与第I整流电路72的输出的负极侧连接;以及二极管75d,其阴极与交流电路I的S相连接,阳极与二极管75c的阳极连接。第I整流电路72的输出的正极侧与漏电检测电路4的电源端子4a连接,在跳闸线圈6a的一端以及齐纳二极管73的阳极的连接点处连接有漏电检测电路4的接地4b。漏电检测电路4的输出端口 4c经由电阻8而与自消弧型开关元件5的栅极连接。自消弧型开关元件5的源极与跳闸装置6的一端以及齐纳二极管73的阳极的连接点连接。另外,在自消弧型开关元件5的栅极与源极之间连接有电阻9,由电阻8和电阻9构成分压电阻,对施加至自消弧型开关元件5的栅极的电压进行调整。并且,在自消弧型开关元件5的栅极与源极之间还连接有用于防止因噪声引起的误动作的电容器10。此外,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开关元件的一端”是指上述自消弧型开关元件5的漏极,同样地,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开关元件的另一端”是指上述自消弧型开关元件5的源极。下面,对电源电路7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通常状态下,如果从交流电路I的R、S、T相(图1的纸面上方,从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漏电断路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漏电断路器,其具有:开闭触点,其使交流电路通断;零相变流器,其检测所述交流电路的零相电流;漏电检测电路,其与该零相变流器连接,基于所述零相变流器的检测信号而检测漏电;跳闸装置,其由该漏电检测电路驱动;串联体,其分别与所述交流电路的各相连接,由电阻以及电容器串联连接而成;第1整流电路,其连接在该串联体的后段,向所述漏电检测电路供给电力;第2整流电路,其与所述交流电路连接;以及开关元件,其连接在该第2整流电路的后段,通过被所述漏电检测电路驱动而使所述跳闸装置的跳闸线圈励磁,该漏电断路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是自消弧型开关元件,并且,所述开关元件的一端与所述第2整流电路连接,在所述开关元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整流电路的负极侧之间连接有所述跳闸线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好伸郎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