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13862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5 1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顶部、底部、连接顶部与底部的两侧部及形成于顶部、底部与两侧部之间的一对接孔,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块及固定于绝缘块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延伸入对接孔内的接触部,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分开设置后再焊接在一起的前壳体、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为拉伸成型,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及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金属外壳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大量数据的快速传输的需求日益高涨,相应电子设备的信号传输规格也必须随之提升,电子设备上的电连接器必须提高传输信号的频率以应对。由于高频信号极易受到周遭环境变数所干扰而导致信号不良,因此传输高频信号的电连接器的设计与制造标准也随之提高。 与本案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以参考中国台湾专利第M484822号揭露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两组导电端子,位于该两组导电端子间的一金属片及包裹绝缘本体的一金属壳体,金属外壳具有电磁屏蔽作用,使得电连接器所传输信号的电磁波不与外部的电磁波相互干扰,然而,该金属壳体对于外部电磁波的遮蔽效果并不完善,且金属壳体的结构强度略低,降低了电连接器的高频信号传输性能及缩短了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改善电磁屏蔽效果及结构强度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顶部、底部、连接顶部与底部的两侧部及形成于顶部、底部与两侧部之间的一对接孔,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块及固定于绝缘块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延伸入对接孔内的接触部,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分开设置后再焊接在一起的前壳体、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为拉伸成型,所述前壳体围设在在对接孔外侧,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分别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在垂直于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上,所述前壳体顶壁、底壁、侧壁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后壳体顶壁、底壁、侧壁的前端靠贴在一起。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壳体的宽度与厚度均大于前壳体的宽度与厚度,所述后壳体为冲压成型,所述后壳体的前端套设设于前壳体上并通过激光焊接在一起。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金属内壳,所述金属内壳包括呈筒状的主体框及自主体框左右两端向前延伸的一对抵压弹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凸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孔设于对接部上,所述两侧部设有贯穿的限位孔,所述抵压弹片设有自限位孔凸伸入对接孔内的弧形抵压片,所述主体框套设于基部上,所述前壳体套设于金属内壳外部,所述后壳体的前端还围设于金属壳体的外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固定在一起的上、下端子模组,每一端子模组包含一绝缘块及固定于绝缘块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设有向前凸伸出绝缘块的所述接触部及向后凸伸出绝缘块的焊接脚,所述基部后端凹设有一固定孔,所述上、下端子模向前插接于该固定孔内,所述绝缘块包括呈台阶构造的前段、中间段及后段,所述前段插接于上、下固定孔内,所述中间段向后凸伸出绝缘本体,所述后段向后凸伸出前壳体,所述主体框还包裹中间段,所述后段向后凸出主体框并向前抵压在主体框上,所述后壳体套设于后段上。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前端设有一环形凸缘,凸缘位于开孔前方,所述凸缘阻挡于前壳体前方以限制前壳体向前移动。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对金属内屏蔽片,所述内遮蔽片包括一主体片及自主体片向前延伸的若干弹性臂,所述弹性臂设有一抵接片及位于抵接片后方的接触片,所述弹性臂具有因形成接触片留下的冲压孔,所述接触片侧向观察为“ > ”形,所述接触片的一端与冲压孔的前边缘相连,另一端向上或向下凸出于弹性臂而与前壳体接触,所述顶部与底部的外表面分别设有凹部及位于凹部前方的若干开孔,所述主体片固定于凹部内,所述抵接片自开孔凸伸入对接孔内。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屏蔽片与金属内壳前后间隔开。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凹部并位于主体片内侧的绝缘片,所述顶部与底部设有与凹部贯通的若干端子槽,所述接触部部分收容于端子槽内。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位于上、下端子模组之间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包括前片体及自前片体向后凸出于绝缘本体的后片体,所述后片体的左右两侧设有向外侧凸出的弹性片,弹性片与金属内壳抵接。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为USB Type-C插头连接器,所述前壳体由型材切割、金属压铸、粉末冶金或液态金属成型替换拉伸成型。 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包括分开设置后再焊接在一起的前壳体、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为拉伸成型,所述前壳体围设在在对接孔外侧,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分别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在垂直于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上,所述前壳体顶壁、底壁、侧壁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后壳体顶壁、底壁、侧壁的前端靠贴在一起,前壳体无结合缝,结构强度高,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提升电连接器的高频信号传输性能,改善电连接器的整体结构强度,延长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显示前、后金属分离开。 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是一个支持高频信号传输的USBType-C插头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0、一金属片20、端子模组30、两绝缘片40、一对金属内屏蔽片50、一金属内壳60及一金属外壳70。端子模组20向前组装于绝缘本体10上,内屏蔽片50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上,金属内壳60套设于绝缘本体10与端子模组30上,金属外壳70套设于金属内壳60与端子模组30上。 绝缘本体10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11向前凸伸的对接部12,绝缘本体10同时还包括顶部13、底部14及连接顶部13与底部14的相对两侧部15。对接部12设有位于顶部13、底部14与两侧部15之间的一对接孔120,用以收容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孔120上下对称。顶部13与底部14的外表面分别设有一凹部132及位于该凹部132后方的若干卡扣槽133,凹部132与卡扣槽133前后间隔开。 顶部13与底部14还分别设有贯穿的若干开孔134、端子槽135,开孔134位于凹部132前方且前后间隔开,端子槽135与凹部132贯通,顶部13与底部14上的开孔134各自沿左右方向排列为一行,顶部13与底部14上的端子槽135也各自沿左右方向排列为一行,开孔134位于端子槽135的前方并前后间隔开,对接部12前端设有一环形凸缘121,凸缘121位于开孔134前方。两侧部15分别设有贯穿的限位孔151,开孔134、端子槽135及限位孔151均与对接孔120贯通。 基部11后端设有一固定孔110,固定孔110同时形成在顶部13、底部14与两侧部15之间。顶部13与底部14分别设有与固定孔110相贯通的若干扣持孔138。 金属片20为水平板状结构,其包括位于固定孔110内的前片体21及向后凸出于绝缘本体10的后片体22,后片体22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顶部、底部、连接顶部与底部的两侧部及形成于顶部、底部与两侧部之间的一对接孔,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块及固定于绝缘块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延伸入对接孔内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分开设置后再焊接在一起的前壳体、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为拉伸成型,所述前壳体围设在在对接孔外侧,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分别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在垂直于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上,所述前壳体顶壁、底壁、侧壁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后壳体顶壁、底壁、侧壁的前端靠贴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顶部、底部、连接顶部与底部的两侧部及形成于顶部、底部与两侧部之间的一对接孔,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块及固定于绝缘块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延伸入对接孔内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分开设置后再焊接在一起的前壳体、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为拉伸成型,所述前壳体围设在在对接孔外侧,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分别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在垂直于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上,所述前壳体顶壁、底壁、侧壁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后壳体顶壁、底壁、侧壁的前端靠贴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的宽度与厚度均大于前壳体的宽度与厚度,所述后壳体为冲压成型,所述后壳体的前端套设设于前壳体上并通过激光焊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金属内壳,所述金属内壳包括呈筒状的主体框及自主体框左右两端向前延伸的一对抵压弹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凸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孔设于对接部上,所述两侧部设有贯穿的限位孔,所述抵压弹片设有自限位孔凸伸入对接孔内的弧形抵压片,所述主体框套设于基部上,所述前壳体套设于金属内壳外部,所述后壳体的前端还围设于金属壳体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固定在一起的上、下端子模组,每一端子模组包含一绝缘块及固定于绝缘块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设有向前凸伸出绝缘块的所述接触部及向后凸伸出绝缘块的焊接脚,所述基部后端凹设有一固定孔,所述上、下端子模向前插接于该固定孔内,所述绝缘块包括呈台阶构造的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讯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