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宋清强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07228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4 0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在内管外侧,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留有间隙并通过设置连接条相连,所述内管上设有引流孔,所述外管上设有至少一条引流缝与间隙相通,所述引流缝两侧的管壁的厚度分别从远离引流缝的位置逐渐收窄至引流缝处,使靠近引流缝的管体与引流缝形成瓣膜结构在进行手术引流时,管体内会产生负压,引流缝向内打开使积液通过并沿引流孔与内管流至体外,停止负压引流时瓣膜结构闭合,不但可以避免肌肉拉扯进内管的引流孔中,还可以使积液顺畅地通过引流缝,降低病人的痛苦,避免对病人造成二次创伤,结构实用可靠,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引流管,尤其是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
技术介绍
现有的医用引流管一般用于外科手术,通过引流管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和液体等引流至体外,从而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目前,医院中使用的引流管多为单层结构的管体,并在管体中设有多个通孔,在引流手术时,由于压力作用,人体的肌肉嵌入管体的通孔中,故当引流管从人体内拔出来时,需要提供较大的拔出力,同时通孔会对肌肉产生拉扯的作用,从而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造成二次创伤。而现有的一些引流管采用双层管体结构,外层设有开缝与内层管的通孔相通,但开缝过大同样会发生引流时拉扯肌肉的现象,造成二次创伤;开缝过小会容易阻塞,引流速度慢,影响引流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采用双层管体结构,结构设计合理、实用,带来更好的引流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在内管外侧,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留有间隙并通过设置连接条相连,所述内管上设有引流孔,所述外管上设有至少一条引流缝与间隙相通,所述引流缝两侧的管壁的厚度分别从远离引流缝的位置逐渐收窄至引流缝处,使靠近引流缝的管体与引流缝形成瓣膜结构。优选的,所述引流缝的数量为两至四条,所述引流缝对称设置在外管上。优选的,所述引流缝沿外管轴向呈直线延伸。优选的,所述引流缝环绕外管呈螺旋状延伸。优选的,所述引流缝的长度为10mm~30mm。优选的,所述内管上设有多个引流孔沿管体轴向均匀排布,所述引流孔的位置与引流缝的位置相对应。优选的,所述间隙的宽度为优选的,所述连接条的数量为两条以上且环绕内管均匀排布设置。该负压引流管的工作过程:将负压引流管插入人体,通过外置负压装置使管体内产生负压,在负压作用下使引流缝打开,将人体内的积液通过引流缝和引流孔引流至至人体外部,从而完成引流的过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该负压引流管采用外管与内管的双层管体结构,外管上设置具有瓣膜结构的引流缝,在进行手术引流时,管体内会产生负压,引流缝向内打开使积液通过并沿引流孔与内管流至体外,停止负压引流时瓣膜结构闭合,不但可以避免肌肉拉扯进内管的引流孔中,还可以使积液顺畅地通过引流缝,降低病人的痛苦,避免对病人造成二次创伤,结构实用可靠,使用方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的实施例一;图2是本技术中的实施例二;图3是本技术中的实施例三。【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包括内管I和外管2,所述外管2套在内管I外侧,所述内管I与外管2之间留有间隙并通过设置连接条3相连,所述内管I上设有引流孔11,所述外管2上设有至少一条引流缝21与间隙相通,所述引流缝21两侧的管壁的厚度分别从远离引流缝21的位置逐渐收窄至引流缝21处,使靠近引流缝21的管体与引流缝21形成瓣膜结构。根据手术引流的需要选择间隙的宽度,间隙可设置为的宽度,同时连接条3的数量为两条以上,且连接条3环绕内管I均匀排布设置,通过连接条3能够支撑稳定两管体的间隙,保持引流的畅顺,所述内管1、外管2与连接条3为一体注塑成型。上述的外管2与内管I优选为圆管或椭圆形,也可以是三角形或矩形,外管2上可以设置多条引流缝21,以提升引流的效果,优选设置两、三或四条引流缝21,所述引流缝21对称设置在外管2上。引流缝21沿外管2轴向呈直线延伸设置,或引流缝21环绕外管2呈螺旋状延伸,引流缝21的长度设置为10mm~30mm。优选的,所述内管I上设有多个引流孔11沿管体轴向均匀排布,所述引流孔11的位置与引流缝21的位置相对应。实施例一,外管2与内管I为圆管,两管体之间设置有两个连接条3,外管2上设置有两条引流缝21,两条引流缝21分别沿外管2轴向呈直线延伸,引流孔11设置在内管I的两侧分别与两引流缝21对应,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二,外管2与内管I为圆管,两管体之间设置有三条连接条3,连接条3呈三角形均匀排布在间隙中,外管2上设置有三条引流缝21,三条引流缝21沿圆周均匀排布在外管2上并沿管体呈直线延伸,引流孔11设置在内管I上分别与三条引流缝21对应的位置,参见图2所示。实施例三,外管2与内管I为圆管,两管体之间设置有四条连接条3,连接条3呈方形均匀排布在间隙中,外管2上设置有四条引流缝21,四条引流缝21沿圆周均匀排布在外管2上并沿管体呈直线延伸,引流孔11设置在内管I上分别与四条引流缝21对应的位置,参见图3所示。实施例四,将实施例一中的外管2换成椭圆形管,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附图未示出该实施例。该负压引流管的工作过程:将负压引流管插入人体,通过外置负压装置使管体内产生负压,在负压作用下使引流缝21打开,将人体内的积液通过引流缝21和引流孔11引流至至人体外部,从而完成引流的过程。该负压引流管采用外管2与内管I的双层管体结构,外管2上设置具有瓣膜结构的引流缝21,在进行手术引流时,管体内会产生负压,引流缝21向内打开使积液通过并沿引流孔11与内管I流至体外,停止负压引流时瓣膜结构闭合,不但可以避免肌肉拉扯进内管I的引流孔11中,还可以使积液顺畅地通过引流缝21,降低病人的痛苦,避免对病人造成二次创伤,结构实用可靠,使用方便。以上所述的结构,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其以相同的手段达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在内管外侧,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留有间隙并通过设置连接条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上设有引流孔,所述外管上设有至少一条引流缝与间隙相通,所述引流缝两侧的管壁的厚度分别从远离引流缝的位置逐渐收窄至引流缝处,使靠近引流缝的管体与引流缝形成瓣膜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缝的数量为二至四条,所述引流缝对称设置在外管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缝沿外管轴向呈直线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缝环绕外管呈螺旋状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缝的长度为 10mm~30mm。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上设有多个引流孔沿管体轴向均匀排布,所述引流孔的位置与引流缝的位置相对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的宽度为Imm?3mmο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条的数量为两条以上且环绕内管均匀排布设置。【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在内管外侧,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留有间隙并通过设置连接条相连,所述内管上设有引流孔,所述外管上设有至少一条引流缝与间隙相通,所述引流缝两侧的管壁的厚度分别从远离引流缝的位置逐渐收窄至引流缝处,使靠近引流缝的管体与引流缝形成瓣膜结构在进行手术引流时,管体内会产生负压,引流缝向内打开使积液通过并沿引流孔与内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负压引流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在内管外侧,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留有间隙并通过设置连接条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上设有引流孔,所述外管上设有至少一条引流缝与间隙相通,所述引流缝两侧的管壁的厚度分别从远离引流缝的位置逐渐收窄至引流缝处,使靠近引流缝的管体与引流缝形成瓣膜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清强
申请(专利权)人:宋清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