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伟群专利>正文

一种净化富营养化水源用的立体浮床的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974612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30 2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净化富营养化水源用的立体浮床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立体浮床框架的制备;(2)竹填料的固定;(3)植物栽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净化富营养化水源用的立体浮床的制作方法步骤简单、材料易得,制得的生态浮床牢实耐用,使用寿命长达5~10年,同时制得的生态浮床的水质化效果得以提高而且便于后期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包括以下步骤:(1)立体浮床框架的制备;(2)竹填料的固定;(3)植物栽培。本专利技术的净化富营养化水源用的立体浮床的制作方法步骤简单、材料易得,制得的生态浮床牢实耐用,使用寿命长达5~10年,同时制得的生态浮床的水质化效果得以提高而且便于后期维护。【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领域,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是当前国内外研宄的热点。我国地表水环境正日益遭受严重污染,给水环境质量、水生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等都带来了诸多危害。目前,利用传统的物理、化学、生化方法修复受污染水体虽然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投资大、难操作、会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当前国内外研宄的目标是寻找成本低、效果好的水污染治理方法。 生态浮床,又称人工浮床。通常用于生态修复城市农村水体污染或建设城市湿地景区等等。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让水生植物得到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由此水生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富营养物质,降低COD ;同时人工营造一个动物、微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修复水生态系统,达到自然生态的平衡。可以说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新利器。生态浮床技术是利用水生植物的修复作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水体原位修复技术,其特点是无需占地、成本低廉及修复效果好,且具有很好的区域环境景观效益。但目前多数生态浮床净化效果不理想,多数生态浮床的浮体采用的是泡沫,泡沫长时间浸泡,加之强度低、易破碎,使用期限短且易造成二次污染;传统生态浮床通过植物根穿过泡沫接触水面达到净化水质,但植物与水体接触面较小,植物净化水质效果有限,而且生态浮床的制作方法步骤繁琐,不利于后期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以净水植物和填料为主体的净化富营养化水源用的生态浮床的制作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制作方法步骤简单、材料易得,制得的生态浮床的水质净化效果得以提高而且便于后期维护。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以下步骤: (I)立体浮床框架的制备 立体浮床框架由尼龙绳固定毛竹而成,在长度方向用两个直径为6?8cm的毛竹作为浮床长度方向的边框,两根毛竹的间隔为1.5?2.5m,在宽度方向用两个直径为6?8cm的毛竹作为浮床宽度方向的边框,两根毛竹的间隔为3.5?5m,各个毛竹的接头处用尼龙绳捆紧;分别沿长度、宽度方向每隔0.3?0.6m布置钢丝,钢丝的两端分别缠绕在相应的毛竹上,这样形成网格结构,交错设置的钢丝的相交处用尼龙绳捆紧; (2)竹填料的固定 将中心绳串好的竹填料底部固定承重物,按浮床框架上部网格结构悬挂竹填料,形成高效生物膜净化区;所述竹填料是以粗竹纤维为基材均匀穿插固定于中心绳制得的填料,所述粗竹纤维呈立体均匀排列的辐射状结构; ⑶植物栽培 将尼龙网铺设在浮床上部网格结构上,然后在上面种植净水植物。 本专利技术的制作方法制得的生态浮床包括净水植物和填料两部分,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单一使用净水植物的生态浮床,填料和净水植物的组合使用提高了生态浮床的水质净化能力。同时,本专利技术的生态浮床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而且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浮力大,重量轻,有利于推广应用。 本专利技术使用的竹填料以天然廉价、可再生的成年竹材为原料,制备出生物亲和性好、抗腐蚀性强、刚柔适中、易于加工处理的粗竹纤维生物填料基材。由粗竹纤维制得的竹填料生物亲和性好,有利于生物膜的附着,提高了水处理效果。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净水植物为美人蕉、空心菜或菖蒲。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竹填料的中心绳的每个固定点上穿插固定多根粗竹纤维,所述多根粗竹纤维的柔韧性不同,包括低柔韧性的粗竹纤维和中柔韧性的粗竹纤维;所述低柔韧性的粗竹纤维和中柔韧性的粗竹纤维的用量比为1:2?6。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低柔韧性的粗竹纤维为直径0.6?1.5mm的竹纤维,所述中柔韧性的粗竹纤维为直径小于0.9mm大于等于0.5mm的竹纤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本专利技术的净化富营养化水源用的立体浮床的制作方法步骤简单、材料易得,制得的生态浮床牢实耐用,使用寿命长达5?10年,同时制得的生态浮床的水质化效果得以提高而且便于后期维护。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净化富营养化水源用的立体浮床的制作方法制得的立体浮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净化富营养化水源用的立体浮床的制作方法中使用的竹填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净化富营养化水源用的立体浮床,包括由毛竹组成的立体浮床框架1,立体浮床框架的宽度为2m,长度为4.5m,高度为lm。立体浮床的上端通过钢丝缠绕形成网格状的填料悬挂部,填料悬挂部上面铺设有渔网2,渔网2上面种植有美人蕉3 ;用中心绳42串好的竹填料4 (图2所示)的顶部固定在填料悬挂部上,其底部连接有承重物5,竹填料4是以粗竹纤维41为基材均匀穿插固定于中心绳42制得的填料,粗竹纤维41呈立体均匀排列的辐射状结构。竹填料4的中心绳42的每个固定点上穿插固定多根粗竹纤维41,多根粗竹纤维41的柔韧性不同,包括低柔韧性的粗竹纤维和中柔韧性的粗竹纤维;低柔韧性的粗竹纤维和中柔韧性的粗竹纤维的用量比为1:2?6。低柔韧性的粗竹纤维为直径0.6?1.5mm的竹纤维,中柔韧性的粗竹纤维为直径小于0.9mm大于等于0.5mm的竹纤维。 所述立体浮床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立体浮床框架的制备 浮床整体框架由尼龙绳固定毛竹而成。浮床宽度为2m,长度为4.5m,高度为lm。在长度方向用两个直径为6?8cm的毛竹作为浮床长度方向的边框,两根毛竹的间隔为2m,在宽度方向用两个直径为6?8cm的毛竹作为浮床宽度方向的边框,两根毛竹的间隔为4.5m,各个毛竹的接头处用尼龙绳困紧。沿长度方向每隔0.5m布置长为1.9m的钢丝,钢丝的两端分别缠绕在相应的毛竹上。沿长度方向每隔0.5m布置长为4.9m的钢丝,钢丝的两端分别缠绕在相应的毛竹上,这样形成0.5X0.5m的网格,钢丝的相交处用尼龙绳捆紧。 (2)竹填料的固定 将中心绳串好的竹填料底部固定承重物,按浮床框架上部网格0.5X0.5m悬挂竹填料,形成高效生物膜净化区。 (3)植物栽培 将网格为2cmX2cm的尼龙网铺设在浮床上部网格上,然后在上面种植美人蕉。 所述竹填料的制备方法为:选取4?6年竹龄的毛竹进行切割分段处理,对分段后的竹材进行机械碾压处理,并输送到分离机进行松解处理;在强碱条件进行水热-化学软化处理:在常压、85?90°C的条件下,将进行松解处理后的竹材浸泡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0%?30%的石灰水溶液中,常压、85?95°C条件下浸泡8?1h ;将软化后竹材输送至梳纤机进行梳纤处理,根据需要获得粗竹纤维;以制备的粗竹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净化富营养化水源用的立体浮床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立体浮床框架的制备立体浮床框架由尼龙绳固定毛竹而成,在长度方向用两个直径为6~8cm的毛竹作为浮床长度方向的边框,两根毛竹的间隔为1.5~2.5m,在宽度方向用两个直径为6~8cm的毛竹作为浮床宽度方向的边框,两根毛竹的间隔为3.5~5m,各个毛竹的接头处用尼龙绳捆紧;分别沿长度、宽度方向每隔0.3~0.6m布置钢丝,钢丝的两端分别缠绕在相应的毛竹上,这样形成网格结构,交错设置的钢丝的相交处用尼龙绳捆紧;(2)竹填料的固定将中心绳串好的竹填料底部固定承重物,按浮床框架上部网格结构悬挂竹填料,形成高效生物膜净化区;所述竹填料是以粗竹纤维为基材均匀穿插固定于中心绳制得的填料,所述粗竹纤维呈立体均匀排列的辐射状结构;(3)植物栽培将尼龙网铺设在浮床上部网格结构上,然后在上面种植净水植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群
申请(专利权)人:陈伟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