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寿郎专利>正文

二轮踩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5859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文介绍一种二轮踩踏车,该二轮踩踏车之踩踏装置系藉二固设于后轮两侧之飞轮(Freewheel)及二段置于踩踏末端的弧状“__”型槽沟中的链条来带动后轮前进,且该踩踏装置以其前端为轴向上掀起,便使链条完全脱离飞轮而可令后轮后退;同时亦提供一种可简易地折叠构造,以缩小整体的体积。(*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二轮踩踏车,特别系针对其踩踏装置的特殊构造。二轮踩踏车,顾名思义,其构造大体上应包含有二个轮子及可以供踩踏而获得动力的一组踩踏装置;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应该是很多人都可以想像到的形状,但其中如何设计成一真正实用且构造没有问题的二轮踩踏车,恐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市面上至今并未发现有二轮踩踏车公开销售;探究其中因素,不外乎是理论与实际尚有一段差距,譬如(A)图1中该二踏杆后端与后轮两侧齿轮的啮合方式,采用何种方式才可以达到构造简单又可以啮合,不会滑齿或脱齿;(B)齿轮只可单向转动;(C)后轮是否可以反转;……等诸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该踩踏车无法倒车,即后轮无法反转,因为固设于后轮两侧的齿轮是一种单向可旋转齿轮,即当踏杆向下踩踏时齿轮与后轮同向旋转,此时可驱动后轮转动,当踏杆放松向上恢复时,该齿轮将空转且与后轮反向旋转,而静止时,踏杆后端与齿轮是保持啮合,所以后轮无法反转倒退。因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简单实用且可以令后轮反转自如的二轮踩踏车。本二轮踩踏车的主要特征在于该二轮踩踏车的踩踏装置包含二固设于后轮两侧的飞轮、一设置于车架上的支撑轴、二踏杆、二踏板、二链条座、二段链条及弹簧等主要元件其中该二踏杆前端分别枢轴于该支撑轴两侧并受该弹簧之弹力而得以支撑轴为轴,令固设于踏杆后端的链条座得以上下摆动,另该二段链条的两端分别固定于链条座的上下端,并随时得与该二飞轮啮合;藉踩踏该二踏板就可令该二段链条拨动飞轮转动前进。本二轮踩踏车的另一特征在于该踩踏装置与车架间设有一组倒车装置,其主要系于支撑轴之两侧各设有一片状弹簧定位片,中央设有孔洞供支撑轴穿过,前端向上前方延伸出一适当长度供该踩踏装置的弹簧上端顶持而后端向外侧弯折设有踏杆定位凸片,使该踩踏装置的弹簧上端顶持于该弹簧定位片的上前端,而弹簧下端藉由踏杆而间接顶压于踏杆定位凸片;藉此使该二踏杆得以支撑轴为轴而将其后端掀离飞轮,以供后轮倒转。本二轮踩踏车的又一特征在于该车架呈可折叠构造,其主要包含有一呈“ ”型前段及一具有“冂”型连接座的后段所构成;其中前段的弯折处设有贯孔以供支撑轴穿过枢轴于“冂”型连接座前端的孔洞且该前段的后端设有一倾斜面,该“冂”型连接座里端呈斜面而底端另设有二固定孔可藉一螺栓结合其中;使用时前段的后端倾斜面抵压于后段的“冂”型连接座的倾斜面,并藉该螺栓结合于后端固定孔即可,折叠时,先将螺栓卸下并以支撑轴为轴转动前段车架,令把手向后轮靠拢,再以该螺栓结合于前端固定孔,即可完成折叠。值得一提的是,本二轮踩踏车的创新构造,具有以下优点(A)所用飞轮(Freewheel)及链条都是常用元件,但经过其空间形态的特殊设计,确能达成踩踏前进的目的,同时具有成本低、制造方便之特性;(B)该二踏杆51.在设计上若令其上提至最高点时,链条与飞轮脱离不接触则该踩踏车虽然可以解决后退倒车的问题,但于踩踏时声响很大,且容易滑齿,若设计上令链条与飞轮保持啮合,则不能后退倒车;因此,本技术经过特殊设计的弹簧定位片,可以很轻易地将踏杆掀起;再者,即使后退时不将踏杆掀起,亦因踏杆51.与弹簧定位片61.可以相对于车架转动,而可以藉飞轮的齿部551将链条及链条座向上顶推,所以仍可以后退,只是会有些微声响而已。(C)本二轮踩踏车具有可折叠的特殊构造,可减少搬运的体积。为使本技术的其他目的及结构特征更为清晰了解及令熟悉此项技术者据以实施,则配合附图,列举一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于后其中图1系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系本技术的踩踏装置的部分立体分组图。图3系本技术踩踏装置前半部、倒车装置及折叠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4和图5系图3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6系本技术踩踏装置的踏杆向下踩时链条与飞轮的动作示意图。图7系本技术踩踏装置的踏杆放松时链条与飞轮的动作示意图。图8系本技术倒车装置的使用示意图。图9系本技术折叠的动作示意图。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本二轮踩踏车大体上包含有前段车架11、后段车架12、前叉13、后叉14、前轮21、后轮22、把手座31、把手32、支撑轴40、踩踏装置的二踏杆51、二踏板52、弹簧53、链条座54及二飞轮55等主要元件;其中该组踩踏装置之二飞轮(Freewheel)55系分别固设于后轮22之两侧,请参阅图2所示,该二踏杆51的末端各固设有一向内凹入一环状的固定孔,得藉二固定梢542将一段链条543之两端固定于链条座54内,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踏杆51末端的链条543系随时保持与飞轮55啮合,当踏杆51被踏下时,该飞轮55的齿部551将与后轮22一起反时针方向旋转而前进,但当放松踏杆51时,该链条543向上而使飞轮55的齿部551成顺时针方向旋转前进。请参阅图3所示,该车架前段11呈“ ”型,其末端呈一倾斜面111,并于弯折处设有贯孔112,该车架后段12的后端连接后叉14而前端固接一“冂”型连接座121,该连接座121之前端设有孔洞122,里端亦呈倾斜面123而底端另设有二固定孔124、125,可藉支撑轴40穿过孔洞122及贯孔112而将车架前后段枢轴成一体;该弹簧53系卷绕于踏杆51前端的管状部位511,其上端531顶持于该二弹簧定位片61之上端611及车架前段11,而下端532钩持于踏杆51下方,使踏杆51保持一向上弹力;该二弹簧定位片61的中央部位设有孔洞612供支撑轴40及踏杆51之管状部分511穿过并如图4及图5所示,紧靠于车架两侧,并使该二踏杆51、该弹簧定位片61及弹簧固结成一体;当使用者分别踩踏该二踏杆51下降时,因弹簧53之上端顶卡于车架之前段11,所以下端可对踏杆51产生一向上的恢复力量;当使用者将该二踏杆51向上掀起时,该二踏杆51将顶压该弹簧定位片61的定位凸片613,使弹簧定位片61转动并压迫弹簧53跟随转动而令弹簧53之上端531脱离车架前段11(如图8所示),而踏杆51的后端链条543将脱离飞轮55,所以后轮22可以任意倒转后退,且该二踏杆51的掀起动作十分轻松容易。请参阅图3、5及图9所示,本二轮踩踏车为能节省体积,以利搬运,而设计成可折叠结构,当然折叠结构可有很多种的设计,但本折叠构造具有构造简单的特点,颇具实用;图中可知该车架前段的末端具有倾斜面111且该车架后段的“冂”型连接座121里端亦呈倾斜面123,所以前、后段11、12以支撑轴40为轴拉撑至该二倾斜面111与123接触时,可利用螺栓70穿入固定孔124并予连接而完成使用状态的车架;当欲收折时,松卸螺栓70,并令前段11向后轮22靠拢(如图9所示),再藉螺栓70穿入固定孔125并予连接,即可完成折叠的动作,十分方便;当然如图1所示,该二把手32与把手座31之枢接亦藉偏心握柄311而可快速固定及转动把手32之方向,所以折叠时,亦可藉松动偏心握柄311而将把手32往后轮紧靠,以节省更多体积,十分方便。权利要求1.一种二轮踩踏车,其主要特征在于该二轮踩踏车的踩踏装置包含二固设于后轮两侧的飞轮、一设于车架上的支撑轴、二踏杆、二踏板、二链条座、二段链条及弹簧等主要元件;其中该二踏杆前端分别枢轴于该支撑轴两侧并受该弹簧之弹力而得以支撑轴为轴,令固设于踏杆后端的链条座得以上下摆动,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轮踩踏车,其主要特征在于该二轮踩踏车的踩踏装置包含:二固设于后轮两侧的飞轮、一设于车架上的支撑轴、二踏杆、二踏板、二链条座、二段链条及弹簧等主要元件;其中该二踏杆前端分别枢轴于该支撑轴两侧并受该弹簧之弹力而得以支撑轴为轴,令固设于踏杆后端的链条座得以上下摆动,另该二段链条的两端分别固设于链条座的上下端,并随时得与该二飞轮啮合;藉踩踏该二踏板就可令该二段链条拨动飞轮转动前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寿郎
申请(专利权)人:黄寿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