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握力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32407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3 03:39
一种旋转握力器,在外壳外设置有尼龙带,内顶部设置有上安全架、底部设置有下安全架,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操作杆和右操作杆,上安全架与下安全架的左右两端之间设置有导杆,导杆上设置有上挡板和下挡板,在上挡板和下挡板中部设置有弹簧,在上挡板的左端与左操作杆之间设置有上左侧工作带、右端与右操作杆之间设置有右侧上工作带,在下挡板左端与左操作杆之间设置有左侧下工作带、右端与右操作杆之间设置有右侧下工作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两个操作杆,双手同时进行力量训练,提高了训练效率、节省了训练时间,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需要手掌对操作杆有更大的握力才能保证手掌切向方向的力的进一步发挥,因此还可以提升人体的握力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体育锻炼器械
,具体涉及到一种旋转握力器
技术介绍
当前市场上可以训练上肢力量的器械主要有握力器、腕力器、拉力器和臂力器,对上肢肌肉力量的提升和运动损伤辅助治疗都起到不错的效果,其技术原理是通过克服弹性物体产生的阻力而提升相应收缩肌肉的力量。但是目前这些器械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给人们在使用时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在这四种器械中每种器械都只设置了一个负荷强度,当人们适应了现有强度后,如果想使力量进一步提升则需要再进行购买,但是在现有市场上除了可以买到不同级别的臂力器以外很难买到更大强度的腕力器和握力器和拉力器。而且握力器和腕力器都是单手操作,给重视双臂力量协调发展的人带来时间和经济上的不便,也使得人们忽略这两种器械所促进肌肉发展的协调性,在自己训练过程中往往偏向于一侧手臂的肌肉练习。这些器械对于整个上肢的训练效果也是各有侧重,握力器对前臂和手部肌肉力量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对于上臂的肌群训练效果不佳;腕力器对于前臂的伸肌和上臂的屈肌训练效果不佳,却对上臂和前臂屈肌的力量有着很大的提升,拉力器对前臂屈肌等训练效果不佳,臂力器对于肱三头肌和前臂等肌群效果不佳,因此可以说现有几种训练器械都不能达到训练上肢肌肉力量的理想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训练上肢力量机械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训练效率高的旋转握力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外壳外设置有尼龙带,内顶部设置有上安全架、底部设置有下安全架,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操作杆和右操作杆,上安全架与下安全架的左端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导杆、右端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导杆相同的导杆,导杆上设置有上挡板和下挡板,在上挡板和下挡板的中部设置有弹簧,在上挡板的左端与左操作杆之间设置有左侧上工作带、右端与右操作杆之间设置有右侧上工作带,在下挡板左端与左操作杆之间设置有左侧下工作带、右端与右操作杆之间设置有右侧下工作带。本技术的弹簧的数量为I?4根。本技术有两个操作杆,双手同时进行力量训练,提高了训练效率、节省了训练时间,由于本技术需要手掌对操作杆有更大的握力才能保证手掌切向方向的力的进一步发挥,因此还可以提升人体的握力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下述这些实施方式。实施例1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旋转握力器由外壳1、上安全架2、上挡板3、弹簧4、导杆5、上工作带6、右操作杆7、下安全架8、下挡板9、下工作带10、左操作杆11、腰带12联接构成。外壳I的几何形状为长方体,在外壳I内顶部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上安全架2,底部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下安全架8,在上安全架2与下安全架8的左端前后两侧分别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导杆5、右端前后两侧分别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与导杆5相同的导杆,导杆5上安装有上挡板3和下挡板9,上挡板3和下挡板9可沿着导杆5自由滑动,在上挡板3和下挡板9中部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4根弹簧4,在外壳I的左右两侧面中心位置加工有安装孔,用于安装左操作杆11和右操作杆7,上安全架2的左右两侧面底部中心分别加工有直径相同的半圆槽,下安全架8左右两侧面顶部中心位置加工有相同的半圆槽,左操作杆11的几何形状为圆柱形且一侧端面直径小于另一侧端面直径,左操作杆11直径小的一侧末端上加工有两并列的径向槽孔、中部沿圆周方向加工径向槽a,将左操作杆11直径小的一侧穿过外壳I上的安装孔,末端位于左端前后两导杆5之间,上安全架2和下安全架8的左侧边半圆形槽卡在槽a内,防止左操作杆11左右移动,左侧的上工作带6 —端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在上挡板3上、另一端穿过左操作杆11的一槽孔缠绕在左操作杆11上并固定,左侧的下工作带10 —端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在下挡板9上、另一端穿过左操作杆11的另一槽孔缠绕在左操作杆11上并固定。右操作杆7的结构与左操作杆11完全相同,右操作杆7直径小的一侧穿过外壳I上的安装孔,末端位于右端前后两导杆5之间,上安全架2和下安全架8的右侧边半圆形槽卡在槽b内,防止右操作杆7左右移动,右侧的上工作带6 —端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在上挡板3上、另一端穿过右操作杆7的一槽孔缠绕在右操作杆7上并固定,右侧的下工作带10 —端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在下挡板9上、另一端穿过右操作杆7的另一槽孔缠绕在右操作杆7上并固定。在外壳I的外部固定安装有尼龙带12,使用时操作人员通过尼龙带12将本技术固定在腰间,双手自然握住左右两操作杆,沿相反方向进行旋转,上挡板3与下挡板9同时向中间移动,压缩弹簧4收缩,然后双手减小用力使弹簧4恢复原状,如此往复运动,以达到锻炼腕部关节和手臂肌肉。实施例2在外壳I内顶部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上安全架2,底部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下安全架8,在上安全架2与下安全架8的左端前后两侧分别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导杆5、右端前后两侧分别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与导杆5相同的导杆,导杆5上安装有上挡板3和下挡板9,上挡板3和下挡板9可沿着导杆5自由滑动,在上挡板3和下挡板9中部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3根弹簧4。其他零部件及零部件的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3在外壳I内顶部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上安全架2,底部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下安全架8,在上安全架2与下安全架8的左端前后两侧分别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导杆5、右端前后两侧分别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与导杆5相同的导杆,导杆5上安装有上挡板3和下挡板9,上挡板3和下挡板9可沿着导杆5自由滑动,在上挡板3和下挡板9中部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安装有I根弹簧4。其他零部件及零部件的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主权项】1.一种旋转握力器,其特征在于:在外壳(I)外设置有尼龙带(12),内顶部设置有上安全架(2)、底部设置有下安全架(8),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操作杆(11)和右操作杆(7),上安全架(2)与下安全架(8)的左端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导杆(5)、右端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导杆(5)相同的导杆,导杆(5)上设置有上挡板(3)和下挡板(9),在上挡板(3)和下挡板(9)的中部设置有弹簧(4),在上挡板(3)的左端与左操作杆(11)之间设置有左侧上工作带(6)、右端与右操作杆(7)之间设置有右侧上工作带(6),在下挡板(9)左端与左操作杆(11)之间设置有左侧下工作带(10)、右端与右操作杆(7)之间设置有右侧下工作带(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4)的数量为I?4根。【专利摘要】一种旋转握力器,在外壳外设置有尼龙带,内顶部设置有上安全架、底部设置有下安全架,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操作杆和右操作杆,上安全架与下安全架的左右两端之间设置有导杆,导杆上设置有上挡板和下挡板,在上挡板和下挡板中部设置有弹簧,在上挡板的左端与左操作杆之间设置有上左侧工作带、右端与右操作杆之间设置有右侧上工作带,在下挡板左端与左操作杆之间设置有左侧下工作带、右端与右操作杆之间设置有右侧下工作带。本技术有两个操作杆,双手同时进行力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握力器,其特征在于:在外壳(1)外设置有尼龙带(12),内顶部设置有上安全架(2)、底部设置有下安全架(8),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操作杆(11)和右操作杆(7),上安全架(2)与下安全架(8)的左端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导杆(5)、右端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导杆(5)相同的导杆,导杆(5)上设置有上挡板(3)和下挡板(9),在上挡板(3)和下挡板(9)的中部设置有弹簧(4),在上挡板(3)的左端与左操作杆(11)之间设置有左侧上工作带(6)、右端与右操作杆(7)之间设置有右侧上工作带(6),在下挡板(9)左端与左操作杆(11)之间设置有左侧下工作带(10)、右端与右操作杆(7)之间设置有右侧下工作带(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买向东王勇唐量孙铭聪向吉王芳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