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盖耐久性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22084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1 12:18
汽车发动机盖耐久性测试装置,包括龙门架、驱动臂轴、驱动臂、驱动钩手、用于带动驱动臂轴转动的转动机构以及用于带动驱动臂轴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所述龙门架由两个竖直相对布置的矩形框架组成,右侧矩形框架上安装有一条形滑块,左侧矩形框架上设有导轨,一方环形滑块滑动套装在两导轨和左侧矩形框架的两条长边框上;所述驱动臂轴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条形滑块和方环形滑块上,驱动臂的前端与驱动钩手铰接相连,驱动臂上还设有用于控制驱动钩手向下转动角度的限位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操作方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驱动臂轴、驱动臂及驱动钩手的相互配合能够很好地兼顾撑杆式与气撑式汽车发动机盖的耐久性试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盖耐久性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对汽车发动机盖的耐久性测试分撑杆式与气撑式两种,但是这两种方式不能在一个耐久装置上通用。撑杆式采用的是单侧边固定支撑座,气缸驱动挑臂,带动负压吸盘提盖,解除负压落盖。此种方法缺点一,不能兼顾气撑式发动机盖的耐久试验;缺点二,气缸运动的机构,动作速度的控制需要手动调节减压阀,操作不便;缺点三,以气缸为动力源在高低温环境下,性能会受到极大影响;缺点四,机构为单边固定支撑座,挑驱动臂,强度及稳定性上不可靠;缺点五,机构安装时需要对发动机盖的旋转中心,给安装带来不便。气撑式采用的是车头前方安装气缸支架,抬起动作分两段,分别用两气缸执行过气撑平衡点。下落仍由气缸带动通过定滑轮,连接安装在发动机盖上夹具的绳锁,实现关闭动作。此种方法缸点一,不能兼顾撑杆式发动机盖的耐久试验;缺点二,同样气缸运动的机构,动作速度的控制需要手动调节减压阀,操作不便;缺点三,以气缸为动力源在高低温环境下,性能会受到极大影响;缺点四,发动盖上需要额外安装两个发动机盖抬起动作的受力条及发动机盖拉回动作的夹具,气缸才能执行动作。即破坏了发动机盖的原始结构,又给安装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兼顾撑杆式与气撑式汽车发动机盖的耐久性试验的汽车发动机盖耐久性测试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汽车发动机盖耐久性测试装置,包括龙门架、驱动臂轴、驱动臂、驱动钩手、用于带动驱动臂轴转动的转动机构以及用于带动驱动臂轴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所述龙门架由两个竖直相对布置的矩形框架组成,右侧矩形框架的两条长边框的内侧面滑动安装有一条形滑块,左侧矩形框架的两条长边框的内侧面分别固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导轨,一方环形滑块滑动套装在两导轨和左侧矩形框架的两条长边框上;所述驱动臂轴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条形滑块和方环形滑块上,驱动臂的后端固定在驱动臂轴的中部,驱动臂的前端与驱动钩手铰接相连,驱动钩手具有竖直平面内的转动自由度,驱动臂上还设有用于控制驱动钩手向下转动角度的限位机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制造;龙门架安装方便,而且能提高本技术的稳定性;本技术通过驱动臂轴、驱动臂及驱动钩手的相互配合能够很好地兼顾撑杆式与气撑式汽车发动机盖的耐久性试验,从而保证本技术的通用性;驱动臂和驱动钩手在运动过程中同汽车发动机盖组成一个四连杆机构,从而使本技术的驱动臂轴与汽车发动机盖的旋转中心允许有适当的偏移,固而避免了校对汽车发动机盖旋转中心的过程,从而给安装节省了时间;另外,本技术不需要在汽车发动机盖上安装任可辅助夹具,操作十分方便。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驱动减速机,驱动电机和驱动减速机固定于方环形滑块的外侧面,驱动臂轴的左端伸出方环形滑块与驱动减速机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丝杆、带有手轮的减速机、丝杆支撑板以及减速机支撑板,丝杆支撑板和减速机支撑板均固定在左侧矩形框架上,并且丝杆支撑板位于方环形滑块的下方,减速机支撑板位于丝杆支撑板的下方,丝杆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左侧矩形框架的上边框和丝杆支撑板上,减速机固定在减速机支撑板上,丝杆的下端伸出丝杆支撑板与减速机连接,方环形滑块的下端安装有螺母座,丝杆穿过螺母座并与螺母座螺纹配合;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钩手驱动电机、螺杆、旋转螺母以及托板,托板的截面形状呈U形,且托板的上端两侧分别固定在驱动臂的前端左右两侧面,旋转螺母转动安装在托板的下端内表面,旋转螺母的后端与钩手驱动电机连接,螺杆旋接在旋转螺母上,螺杆上设有沿螺杆轴向延伸的导槽,托板的内表面固定有导向条,导向条伸入导槽内并能够沿导槽移动,螺杆的前端连接有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推块,驱动钩手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抵靠在推块上。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臂为长度可调结构。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尺寸型号的汽车发动机盖来调整驱动臂的长度,以提高本技术的适用范围。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臂的前部下侧面固定有压轮,压轮的旋转轴平行于驱动臂轴。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可以变驱动臂与气撑式汽车发动机盖间的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从而保护气撑式汽车发动机盖。进一步的,所述矩形框架的下边框为矩形板结构,所述矩形框架的下边框的外侧边向外超出所述矩形框架的两条长边框,所述矩形框架的下端内侧面固定有矩形加强板,所述矩形框架的下边框的上表面与所述矩形加强板的外侧面之间固定有三角形加强板。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可以提高本技术的牢固性,并且还可以增加本技术与放置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本技术的安放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矩形框架的下边框的下表面固定有两个以上用于行走的万向轮。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可以方便移动本技术。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钩手的前端与汽车发动机盖的接触部位覆盖有聚四氟乙烯材料层。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可以增加接触部位的滑动性与耐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I处放大图。图5A至图5E是本技术一实施例应用于气撑式发动机盖耐久性测试的动作逻辑示意图。图6A至图6E是本技术一实施例应用于撑杆式发动机盖耐久性测试的动作逻辑示意图。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为:11矩形框架、12条形滑块、13导轨、14方环形滑块、141螺母座、2驱动臂轴、3驱动臂、31压轮、4驱动钩手、51驱动电机、52驱动减速机、61丝杆、62带有手轮的减速机、63丝杆支撑板、64减速机支撑板、71钩手驱动电机、72螺杆、721导槽、73旋转螺母、74托板、75推块、741导向条、111加强板、112三角形加强板、113万向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发动机盖耐久性测试装置,包括龙门架、驱动臂轴2、驱动臂3、驱动钩手4、用于带动驱动臂轴2转动的转动机构以及用于带动驱动臂轴2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所述龙门架由两个竖直相对布置的矩形框架11组成,右侧矩形框架11的两条长边框的内侧面滑动安装有一条形滑块12,左侧矩形框架11的两条长边框的内侧面分别固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导轨13,一方环形滑块14滑动套装在两导轨13和左侧矩形框架11的两条长边框上;所述驱动臂轴2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条形滑块12和方环形滑块14上,驱动臂3的后端固定在驱动臂轴2的中部,驱动臂3的前端与驱动钩手4铰接相连,驱动钩手4具有竖直平面内的转动自由度,驱动臂3上还设有用于控制驱动钩手4向下转动角度的限位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51和驱动减速机52,驱动电机51和驱动减速机52固定于方环形滑块14的外侧面,驱动臂轴2的左端伸出方环形滑块14与驱动减速机52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丝杆61、带有手轮的减速机62、丝杆支撑板63以及减速机支撑板64,带有手轮的减速机62选用具有自锁性的减速机,丝杆支撑板63和减速机支撑板64均固定在左侧矩形框架11上,并且丝杆支撑板63位于方环形滑块14的下方,减速机支撑板64位于丝杆支撑板63的下方,丝杆61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左侧矩形框架11的上边框和丝杆支撑板63上,减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汽车发动机盖耐久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龙门架、驱动臂轴(2)、驱动臂(3)、驱动钩手(4)、用于带动驱动臂轴(2)转动的转动机构以及用于带动驱动臂轴(2)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所述龙门架由两个竖直相对布置的矩形框架(11)组成,右侧矩形框架(11)的两条长边框的内侧面滑动安装有一条形滑块(12),左侧矩形框架(11)的两条长边框的内侧面分别固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导轨(13),一方环形滑块(14)滑动套装在两导轨(13)和左侧矩形框架(11)的两条长边框上;所述驱动臂轴(2)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条形滑块(12)和方环形滑块(14)上,驱动臂(3)的后端固定在驱动臂轴(2)的中部,驱动臂(3)的前端与驱动钩手(4)铰接相连,驱动钩手(4)具有竖直平面内的转动自由度,驱动臂(3)上还设有用于控制驱动钩手(4)向下转动角度的限位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亮亮王武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顺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