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锂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1572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0 1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金属锂电池,其包括电芯、正极极耳及负极极耳。电芯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材质为金属锂薄膜;隔离膜,位于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绕形成电芯,且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相互之间紧密接触、无缝隙。正极极耳位于电芯的一侧,电连接于正极极片。负极极耳位于电芯的一侧,由负极极片一体形成且突出于负极极片。负极极耳朝向电芯的在负极极耳所处的该一侧的表面弯折并贴近该表面;与弯折的负极极耳相邻的隔离膜具有与弯折的负极极耳一起弯折的凸部,弯折的凸部覆盖在负极极耳的被弯折的内侧面上,以在负极极耳所处的该一侧使负极极耳与弯折的负极极耳所覆盖的正极极片电绝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储能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锂电池
技术介绍
采用锂金属作为负极的金属锂二次电池,是开发高能量密度锂二次电池的一个主要方向。由于金属锂质软、薄膜强度极差,很容易变形、破损和断裂,故使用单一金属锂负极的极耳引出操作需要很小心。一方面负极极耳在受震动或摔跌时容易从金属锂薄片上脱落或断开,另一方面金属锂极耳在受挤压或冲击时容易变形与正极极片接触短路。所以,如何防止锂金属负极极耳与正极接触短路及如何防止负极极耳从负极极片上脱落或断开,是采用单一金属锂作为锂金属二次电池负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引出极耳的方式是在电池组装之前将负极极耳与负极锂金属贴附或压合在一起,这种方式很难避免负极极耳脱落或断开,特别对于多极耳的层叠结构电池,在处理多个负极锂金属极耳之间的电连接时,无法确保极耳不被拉扯断裂。因此可以考虑先组装电池再一次性整体处理多个负极锂金属极耳。而采用先组装电池再处理的锂金属极耳的工序,要保证电连接良好必然会面临锂金属负极或者负极极耳极易与正极极片发生接触短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锂电池,其能使锂金属的负极极耳与正极极片电绝缘,从而避免负极极耳与正极极片发生接触短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金属锂电池,其包括电芯、正极极耳以及负极极耳。电芯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材质为金属锂薄膜;以及隔离膜,位于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其中,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依序叠片、卷绕、或叠片加卷绕形成电芯,且依序叠片或卷绕的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相互之间紧密接触、无缝隙。正极极耳位于电芯的一侧,电连接于正极极片。负极极耳位于电芯的一侧,由负极极片一体形成且突出于负极极片。其中,负极极耳朝向电芯的在负极极耳所处的该一侧的表面弯折并贴近该表面;所述金属锂电池还包括:与弯折的负极极耳相邻的隔离膜具有与弯折的负极极耳一起弯折的凸部,且弯折的凸部覆盖在负极极耳的被弯折的内侧面上,以在负极极耳所处的该一侧使负极极耳与弯折的负极极耳所覆盖的正极极片电绝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根据本技术的金属锂电池中,负极极耳朝向电芯的在负极极耳所处的该一侧的表面弯折并贴近该表面,与弯折的负极极耳相邻的隔离膜具有与弯折的负极极耳一起弯折的凸部,且弯折的凸部覆盖在负极极耳的被弯折的内侧面上,以在负极极耳所处的该一侧使负极极耳与弯折的负极极耳所覆盖的正极极片电绝缘,从而达到引出负极极耳的同时,防止与正极极片有电子导通,从而避免负极极耳与正极极片发生接触短路。在后续的对负极极耳进行操作时及在金属锂电池工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阻断正极极片与负极极片之间的电子传导。本技术的金属锂电池能够安全可靠地实现负极极耳的引出,从而能够高效地实现金属锂电池的组装生产、适合金属锂电池的规模化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电连接有正极极耳的正极极片、隔离膜、一体形成有负极极耳的负极极片的不意图;图2为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依序叠片的示意图;图3为各负极极耳和各正极极耳弯折的示意图;图4为将刚性金属极耳电连接于金属锂电池的全部的负极极耳的示意图;图5为采用绝缘固定件将图5的刚性金属极耳固定于电芯上的示意图;图6为图5的替代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处于电芯的顶部的是负极极耳;图7为图3的替代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中间一个负极极耳的被弯折的整个内侧面上覆盖相邻隔离膜的凸部。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I电芯2正极极耳11正极极片3负极极耳12负极极片4刚性金属极耳13隔离膜5绝缘固定件131 凸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技术的金属锂电池。参照图1至图7,根据本技术的金属锂电池包括电芯1、正极极耳2以及负极极耳3。电芯I包括:正极极片11 ;负极极片12,材质为金属锂薄膜;以及隔离膜13,位于正极极片11和负极极片12之间。其中,正极极片11、隔离膜13、负极极片12依序叠片、卷绕、或叠片加卷绕形成电芯1,且依序叠片或卷绕的正极极片11、隔离膜13、负极极片12相互之间紧密接触、无缝隙。正极极耳2位于电芯I的一侧,电连接于正极极片11。负极极耳3位于电芯I的一侧,由负极极片12—体形成且突出于负极极片12。其中,负极极耳3朝向电芯I的在负极极耳3所处的该一侧的表面弯折并贴近该表面;所述金属锂电池还包括:与弯折的负极极耳3相邻的隔离膜13具有与弯折的负极极耳3 —起弯折的凸部131,且弯折的凸部131覆盖在负极极耳3的被弯折的内侧面上,以在负极极耳3所处的该一侧使负极极耳3与弯折的负极极耳3所覆盖的正极极片11电绝缘。在根据本技术的金属锂电池中,负极极耳3朝向电芯I的在负极极耳3所处的该一侧的表面弯折并贴近该表面,与弯折的负极极耳3相邻的隔离膜13具有与弯折的负极极耳3 —起弯折的凸部131,且弯折的凸部131覆盖在负极极耳3的被弯折的内侧面上,以在负极极耳3所处的该一侧使负极极耳3与弯折的负极极耳3所覆盖的正极极片11电绝缘,从而达到引出负极极耳3的同时,防止与正极极片11有电子导通,从而避免负极极耳3与正极极片11发生接触短路。在后续的对负极极耳3进行操作时及在金属锂电池工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阻断正极极片11与负极极片12之间的电子传导。本技术的金属锂电池能够安全可靠地实现负极极耳3的引出,从而能够高效地实现金属锂电池的组装生产、适合金属锂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至图7,正极极耳2与负极极耳3可位于电芯I的同一侧,且相互隔开。在另一实施例中,正极极耳2与负极极耳3可分别位于电芯I的相对的两侧。在一实施例中,凸部131由隔离膜13切割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7,弯折的凸部131覆盖在负极极耳3 (即中间一个)的被弯折的整个内侧面上。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至图6,弯折的凸部131可覆盖在负极极耳3的被弯折的部分内侧面上。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至图6,弯折的凸部131覆盖在负极极耳3的被弯折处的部分内侧面上的宽度与负极极耳3的宽度相同,弯折的凸部131覆盖在负极极耳3的被弯折处的部分内侧面上的长度足以在负极极耳3被弯折后使负极极耳3与弯折的负极极耳3所覆盖的正极极片11电绝缘。在一实施例中,电芯I的卷绕结构可为圆柱螺旋卷绕结构、菱形卷绕结构中的至少之一。在一实施例中,电芯I的叠片结构可为单体叠片(参见图2至图7)、Z形叠片中的至少之一。在一实施例中,正极极耳2由正极极片11 一体冲切成型。在一实施例中,负极极耳3由负极极片12 —体冲切形成。在一实施例中,负极极耳3为一个;负极极耳3朝向电芯I的在负极极耳3所处的该一侧的表面弯折并贴近该表面。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至图7,负极极耳3为至少两个;各负极极耳3朝向电芯I的负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金属锂电池,包括:电芯(1),包括:正极极片(11);负极极片(12),材质为金属锂薄膜;以及隔离膜(13),位于正极极片(11)和负极极片(12)之间;其中,正极极片(11)、隔离膜(13)、负极极片(12)依序叠片、卷绕、或叠片加卷绕形成电芯(1),且依序叠片或卷绕的正极极片(11)、隔离膜(13)、负极极片(12)相互之间紧密接触、无缝隙;正极极耳(2),位于电芯(1)的一侧,电连接于正极极片(11);负极极耳(3),位于电芯(1)的一侧,由负极极片(12)一体形成且突出于负极极片(12);其特征在于,负极极耳(3)朝向电芯(1)的在负极极耳(3)所处的该一侧的表面弯折并贴近该表面;所述金属锂电池还包括:与弯折的负极极耳(3)相邻的隔离膜(13)具有与弯折的负极极耳(3)一起弯折的凸部(131),且弯折的凸部(131)覆盖在负极极耳(3)的被弯折的内侧面上,以在负极极耳(3)所处的该一侧使负极极耳(3)与弯折的负极极耳(3)所覆盖的正极极片(11)电绝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德顺吴冰斌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