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间作半夏的立体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910235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0 14: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玉米间作药用作物半夏的立体栽培方法,属于现代中草药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按要求选地、整地,选取适当大小的半夏球茎作为种源,消毒后按合理的种植密度与玉米间作;利用高杆作物玉米和矮杆喜阴作物半夏在立体空间上的差异,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不仅使得半夏人工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得到推广,还可提高农民的收入;本发明专利技术易于推广实施,拟可以解决目前药材市场半夏供不应求和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现代中草药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玉米间作药用作物半夏的立体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块茎入药,药材名半夏,为常用大宗中药,分布在海拔600 - 2300米范围,常见于草坡、玉米地、荒地、田边、溪边及疏林下。我国药用半夏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影响深远。《神农本草经》称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名医别录》称半夏“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治瘘黄一晚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历代本草医籍逐渐总结出了半夏内服与外用两方面的经验,内服习用半夏制品以燥湿化痰,降气止呕,消痞散结;外用生品以消肿止痛等症。近10年来,我国中药材市场面临野生半夏资源枯竭,家种半夏发展滞后,市场供不应求的困境。全国野生药材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半夏产量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呈现逐年枯竭之势,降幅较大,每况愈下。人工种植发展滞后,野生半夏枯竭,产量不足以满足需要,催生人工种植于上世纪70 - 80年代试种成功。但由于人工种植半夏技术复杂,农民不易掌握;不收成或少收成,导致微利或亏本,结果农民少种或弃种;半夏连年重茬种植,致使产量减少,收入低,农民不愿种。目前,半夏人工种植虽已比较普遍,种植范围也较广,但因技术、管理、自然条件等原因,尚未达到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导致产品的质量和利用率不高,产量有减无增,农民种植半夏的积极性淡薄。因此,半夏始终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种植、成为区域性的支柱产业。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半夏规模化、规范化生产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玉米间作半夏的一种立体栽培方法,它利用半夏为草本矮杆植物和其喜阴的特性,选用高杆作物玉米与其间作,可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从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以玉米的规模化生产带动半夏的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百分号所代表的为质量百分数。,包括如下步骤:步骤⑴,选地:选择pH在6.5 - 7.5的壤土或沙壤土土地,该土地中有机质的质量含量超过1.2%以上,坡度为5 - 10度半阴半阳的山地;要求土壤中没有或很少有根生杂草和石块,土壤肥沃,有充足水源,浇水方便,并且能彻底排涝;步骤(2),整地:选好地后,于10 - 11月,深翻土地15-20厘米使其熟化,同时,按农家肥3000-4000公斤/亩和过磷酸钙60公斤/亩翻入土中作基肥;于2月底-3月初播种前,再耕翻一次,然后耙细,理墒;步骤(3),选种与消毒:选用直径为0.9-1.1厘米、健壮、无病害的半夏种茎作为种源,播种前进行浸泡消毒处理;玉米选用中晚熟品种作为栽培用种,播前进行催芽处理;步骤(4),播种:经步骤⑵整地后,于2月底至3月初,待5厘米深土层地温稳定在6 - 8°C时开始播种半夏,于5月下旬播种玉米;玉米间作半夏的比例为2:10,即2行玉米间作10行半夏;步骤(5),田间管理:半夏齐苗后,加强田间管理,按常规管理方法进行追肥、培土、浇水和摘花;玉米于出苗后20-25天和40-45天追两次肥;步骤(6),采收:半夏于夏、秋季其茎叶枯萎倒苗后采收(过早采收可影响产量,过晚采收难以去皮和晒干),起挖时选晴天,用爪钩顺垄挖12-20厘米深的沟,逐一将半夏挖出,小心挖取,避免损伤;玉米于秋季成熟后采收。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2)中理墒规格为墒面宽1.2-1.5米,墒高10-15厘米,墒间沟宽20-25厘米;根据所述的理墒规格理好墒后,在种植半夏的墒面开宽10厘米、深4-6厘米的条沟,间距为12-15厘米;在种植玉米的墒面开宽25-30厘米、深10-15厘米的条沟,条沟间距为50-60厘米,如图1所示。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4)中半夏播种时种茎播于墒面上的条沟底部,播种株距为5-10厘米,然后覆土 4-6厘米,耧平;于5月下旬播种玉米,玉米播种于墒面上的条沟底部,播种株距为25-30厘米,然后覆土 4-6厘米,耧平。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I)选地如果没有坡度,需每隔30-50米做一条排水沟;步骤(3)中的玉米种选用半紧凑型的晚熟品种。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3)中的玉米种选用田玉9号、麒单2号、胜境008或北玉21号等晚熟品种。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3)中选用的半夏种茎需进行消毒处理,处理方法为;第一步,播种前用50%多菌灵和40%乙磷铝按1:1质量比混合后的300倍液浸种15-20分钟(增产显著);第二步,依次用300倍液食醋、50毫克/升高锰酸钾、质量浓度为5%的草木灰水溶液分别浸种10-15分钟(防根腐病)。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5)在半夏的生长期追肥6次,分别为半夏齐苗后和株芽形成期:在每次半夏齐苗后的4月上旬、6月中旬和9月上旬,每亩施用尿素10公斤,施用时,将尿素与细土按质量比为1:3的比例混匀,条状撒施;在半夏的株芽形成期的5月上旬、7月中旬和10月上旬,每亩施用尿素5公斤和磷酸二氢钾复合肥20公斤,将尿素、磷酸二氢钾复合肥与细土按质量比为0.2:0.8:3充分混匀,条状撒施。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5)在半夏生长期进行培土 3次,分别在6月上旬、8月下旬和11月下旬半夏倒苗后,培土时从墒沟取细土均匀地撒在畦面上,厚1- 2厘米。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5)田间管理中玉米出苗后20-25天,每亩穴施尿素10公斤,进行第一次追肥;于出苗后50-55天,每亩穴施玉米专用复合肥20公斤,进行第二次追月巴,追肥的同时进行培土将肥料覆盖。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5)中在半夏开花期,为了使养分集中于地下块茎,促进块茎的生长,有利增产,应于5月开花抽薹后,及时摘除花葶此外,半夏繁殖力强,往往成为后茬作物的顽强杂草,不易清除,因此,必须经常摘除花葶。进一步,优选的是,步骤(6)中玉米采收时,若半夏还未倒苗,可先采收玉米穗,待半夏倒苗后再采收玉米茎杆;若玉米采收时半夏已经倒苗或已经采收完毕,可采用整株采收的方式收获玉米。进一步,优选的是,若半夏留到翌年采收时,可将收获玉米后的玉米杆覆盖到种植半夏的墒面上,有助于半夏越冬。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利用高杆作物玉米和矮杆喜阴作物半夏在立体空间上的差异,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不仅使得半夏人工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得到推广,还可提高农民的收入。本专利技术易于推广实施,拟可以解决目前药材市场半夏供不应求和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的问题。采用本专利技术后,亩产半夏药材(干货)80— 95公斤,亩产玉米籽粒(干货)250— 280公斤;能规模化大面积种植推广,种植投资少、效益高,在山区大力推广该专利技术技术,不仅能促进半夏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为山区农民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玉米与半夏的间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视为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本专利技术所用的细土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玉米间作半夏的立体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选地:选择pH在6.5–7.5的壤土或沙壤土土地,该土地中有机质的质量含量超过1.2%以上,坡度为5–10度半阴半阳的山地;步骤(2),整地:选好地后,于10–11月,深翻土地15‑20厘米使其熟化,同时,按农家肥3000‑4000公斤/亩和过磷酸钙60公斤/亩翻入土中作基肥;于2月底‑3月初播种前,再耕翻一次,然后耙细,理墒;步骤(3),选种与消毒:选用直径为0.9‑1.1厘米、健壮、无病害的半夏种茎作为种源,播种前进行浸泡消毒处理;玉米选用中晚熟品种作为栽培用种,播前进行催芽处理;步骤(4),播种:经步骤(2)整地后,于2月底至3月初,待5厘米深土层地温稳定在6–8℃时开始播种半夏,于5月下旬播种玉米;玉米间作半夏的比例为2:10,即2行玉米间作10行半夏;步骤(5),田间管理:半夏齐苗后,加强田间管理,按常规管理方法进行追肥、培土、浇水和摘花;玉米于出苗后20‑25天和50‑55天追两次肥;步骤(6),采收:半夏于夏、秋季其茎叶枯萎倒苗后采收,起挖时选晴天,顺垄挖12‑20厘米深的沟,逐一将半夏挖出;玉米于秋季成熟后采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军文徐祥增周平向云芳沙本才孟珍贵张广辉杨生超王志光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