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登平专利>正文

一种上拱盖焚烧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09275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0 0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垃圾焚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拱盖焚烧炉。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主燃烧室以及炉排组件,炉排组件的上排面构成供垃圾行进及焚烧的焚烧面,炉排组件的首端处布置进料斗,末端则设置用于排除灰渣的排灰斗;本焚烧炉还包括上拱盖,所述上拱盖的罩设范围至少覆盖炉排组件的部分主燃区,上拱盖的下端面与炉排组件的焚烧面间存有间距,且上拱盖与垃圾的行进路径间彼此空间避让;上拱盖还至少在其靠近炉排组件的预热排潮区和/或燃烬区的所在端处,空出供炉排组件处烟气升腾及进入主烟道的烟气间隙。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提升焚烧炉内各焚烧区域的分工明确性和焚烧高效性,进而可提升炉内的物料焚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垃圾焚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拱盖焚烧炉
技术介绍
焚烧处理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有效处理方式,是未来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因此被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目前的垃圾焚烧处理方式中,层状燃烧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很多国家都采用这种燃烧技术。为使垃圾燃烧过程稳定,层状燃烧关键是炉排。无论是活动炉排还是固定炉排,垃圾在炉排上都至少通过三个区:预热排潮区、主燃区和燃烬区。在进行焚烧炉初始设计时,人们都希望垃圾能够在预热排潮区得到高效排潮,并能够于主燃区高效焚烧后得以提取热能,并在燃烬区得到垃圾的最大减容;然而,实际操作时往往并未如此。宄其原因,还是在于与主燃烧室连通的烟道的抽吸机理。由于需要利用热能,烟道就必须持续不断的对主燃烧室进行热能抽取,这就导致每次主燃区处燃烧的高温热能刚刚产生,就直接被主烟道吸走,致使迴流到预热排潮区处的热能极少,垃圾的预排潮状况难以改善。预热排潮区处垃圾无法有效排潮,进而拖累主燃区正常燃烧。主燃区焚烧不良,垃圾到燃烬区时灰渣多,且未燃尽垃圾又均为难烧物料,燃烧黑烟、燃不尽状况愈加频繁,最终极大的影响了焚烧炉的实际焚烧效能。此外的,对于活动炉排而言,由于垃圾中普遍存在的塑料袋等塑形物料,经过高温焚烧呈未燃尽状态时,甚至因水分不均衡而导致物料压结时,都往往会形成厚厚的“壳”状垃圾层。上述“壳”状垃圾层的存在,极大的阻碍了风力沿垃圾层的贯穿性,或者说导致垃圾层淤结凝滞而无法松动,透气性极难得到保证。而对于固定炉排而言,固然因为其排面固定而易于诸多翻动部件的布置,然而,通常的用于上述焚烧炉的固定炉排,都采用刚性的一体件结构。考虑到其具体尺寸,传统制作时,往往采用成本较高的焊接方式进行多炉排板拼合组装。而众所周知,焊接过程是一个不均匀的加热过程,焊件各部位在热胀冷缩和塑性变形的影响下最易产生内应力、变形或裂纹现象,轻则影响结构尺寸的准确性、正确安装效果和外形美观度,严重时还可能降低承载能力,甚至造成事故;而固定炉排所应用的工作环境恰好充斥了高温、热胀冷缩、垃圾重力所导致的炉排表面变形等,从而导致目前固定炉排的实际应用寿命和工作能力远不如预期的设计性能。如何寻求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炉排焚烧系统,能够有效补足上述诸多缺陷,以改善出目前焚烧炉的最优化设计结构,为本领域近年来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上拱盖焚烧炉,其可有效提升焚烧炉内各焚烧区域的分工明确性和焚烧高效性,进而可提升炉内的物料焚烧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上拱盖焚烧炉,包括位于炉体内的主燃烧室以及位于主燃烧室内的炉排组件,炉排组件的上排面构成供垃圾行进及焚烧的焚烧面,所述炉排组件的首端处布置进料斗,末端则设置用于排除灰渣的排灰斗;其特征在于:本焚烧炉还包括挂于炉排组件的焚烧面上方处以隔离主燃区烟气向主烟道的行进路径的上拱盖,所述上拱盖的罩设范围至少覆盖炉排组件的部分主燃区,上拱盖的下端面与炉排组件的焚烧面间存有间距,且上拱盖与垃圾的行进路径间彼此空间避让;上拱盖还至少在其靠近炉排组件的预热排潮区和/或燃烬区的所在端处,空出供炉排组件处烟气升腾及进入主烟道的烟气间隙。在铅垂方向的投影上,炉排组件的主燃区位于上拱盖的投影范围内;上拱盖的靠近进料斗所在端与炉体前壁间存有烟气间隙,该间隙构成连通主烟道与炉排组件的预热排潮区的前烟道;上拱盖的靠近排灰斗所在端与炉体后壁间存有烟气间隙,该间隙构成连通主烟道与炉排组件的燃烬区的后烟道;前、后烟道共同构成上述烟气间隙。所述上拱盖外形呈等厚度的扁平腔板状构造,上拱盖所具备中空封闭内腔处设置有贯穿上拱盖和炉体以连通外部室温或低温环境的连通孔。所述上拱盖底部板面的布置角度与所罩设的相应炉排组件的焚烧面角度同角度布置;所述上拱盖顶部呈便于烟灰滑落的坡度结构。所述进料斗与主燃烧室间具有指定面积的导热板,该导热板构成进料斗的一侧斗面,进料斗的上方处除其进料口外还布置用于引导其内潮气排出的排潮口。各炉排组件上相应开设贯穿其排面的连通外部供风源的通风孔隙;上述炉排组件至少分别包括辊轮输送式的活动炉排组件和具备固定炉排板面的固定炉排组件;活动炉排组件的焚烧面呈水平布置;固定炉排组件的焚烧面呈面倾斜布置,且其底端搭设于活动炉排组件的进料端和/或构成上述灰渣输出端。所述活动炉排组件为复合式炉排结构;以炉排组件排面的垂直物料行进方向为其横向方向,所述活动炉排组件由多个沿上述横向方向依次并列布置的炉排单元彼此紧密贴靠拼合构成,各炉排单元的炉排面共同构成供物料行进及焚烧的焚烧面;所述炉排单元包含活动炉排单元和固定炉排单元,所述活动炉排单元为滚筒轴线平行上述炉排组件横向方向的滚筒式活动炉排,所述固定炉排单元为长方板状结构,且其长度至少与各活动炉排单元的炉排实际运料长度等同布置;在炉排组件的横向方向上,各固定炉排单元与活动炉排单元逐个依次间隔均布;本焚烧系统还包括用于翻顶上述焚烧面处物料的顶升组件,所述顶升组件包括活动顶杆以及位于活动顶杆杆身处的提供其顶升动力的动力部;各固定炉排单元的排面上开设贯穿其排面的活动顶杆孔,活动顶杆穿过上述活动顶杆孔,且其最大升程贯穿固定炉排单元上的垃圾层并低于上拱盖所处位置。所述活动顶杆为轴线铅垂布置的多个且沿上述炉排组件的横向方向于各固定炉排单元上依次均布;以上述沿炉排组件的横向方向均布的活动顶杆为一组横向活动顶杆,所述横向活动顶杆为多组且呈纵向均布的沿固定炉排单元的物料预定行进方向依次布置;各横向活动顶杆均独立动作。所述固定炉排组件由多个可彼此拼接以共同形成供垃圾行进及焚烧的焚烧面的子炉排构成,该焚烧面呈便于垃圾行进的倾斜面结构,各子炉排均为一体件且其拼接方向平行和/或垂直垃圾行进方向设置;在垃圾的行进方向上,每相邻的两个彼此拼接的子炉排构成螺栓固接配合,在焚烧面的垂直垃圾行进方向上,每相邻的两个彼此拼接的子炉排间存有配合间隙;子炉排上设有用于避免焚烧面处灰渣沿上述配合间隙落入排面以下的缝盖板,该缝盖板板长方向平行垃圾行进方向,所述缝盖板外形呈“L”字板状或开口朝下的凹槽状,其一侧直板或槽边固接于子炉排的用于构成配合间隙的一侧侧边处,其另一侧直板或槽边呈悬置状的延伸至旁侧的所配合子炉排的侧边上方处且在铅垂方向上两者存有配合高度差;各子炉排包括沿垃圾行进方向依次布置的四方板状的各炉排板,炉排板的上、下板沿均垂直垃圾行进方向,各炉排板的板面与焚烧面倾斜方向同向倾斜以共同形成上述焚烧面;各炉排板的布置高度逐次降低以构成子炉排的台阶式焚烧面结构;在铅垂方向的投影上,上一炉排板的下板沿相邻的下一炉排板的上板边板沿位于同一投影线上,或上一炉排板的下板沿位于下一炉排板的板面投影内;各相邻炉排板板体配合处存在贯穿炉排排体的供风孔隙;构成各子炉排的炉排板背面设置用于连接及固定彼此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沿垃圾行进方向同向布置的纵向加强筋以及沿子炉排横向水平布置的横向加强筋,所述横向加强筋夹设于各相邻的纵向加强筋间且彼此固接设置,所述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共同构成网栅状筋板结构;各相邻子炉排的相配合炉排板以及每个子炉排的各相邻炉排板的上、下板边间彼此上下叠合搭靠布置,所述上一子炉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上拱盖焚烧炉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上拱盖焚烧炉,包括位于炉体内的主燃烧室以及位于主燃烧室内的炉排组件,炉排组件的上排面构成供垃圾行进及焚烧的焚烧面,所述炉排组件的首端处布置进料斗(10),末端则设置用于排除灰渣的排灰斗(20);其特征在于:本焚烧炉还包括挂于炉排组件的焚烧面上方处以隔离主燃区烟气向主烟道的行进路径的上拱盖(30),所述上拱盖(30)的罩设范围至少覆盖炉排组件的部分主燃区,上拱盖(30)的下端面与炉排组件的焚烧面间存有间距,且上拱盖(30)与垃圾的行进路径间彼此空间避让;上拱盖(30)还至少在其靠近炉排组件的预热排潮区和/或燃烬区的所在端处,空出供炉排组件处烟气升腾及进入主烟道(40)的烟气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登平韩莹
申请(专利权)人:李登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