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向炭吸附过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04342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9 17: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侧向炭吸附过风装置,在活性炭安装腔体内设置有4个互相平行的活性炭吸附板,活性炭吸附板分别为第一活性炭吸附板、第二活性炭吸附板、第三活性炭吸附板、第四活性炭吸附板,这4个活性炭吸附板按照上下顺序依次层叠设置,相邻活性炭吸附板之间村子间隙;第一活性炭吸附板面向前进风区腔体的一端通过第一挡风板与活性炭安装腔体的上内壁连接,第四活性炭吸附板面向前进风区腔体的一端通过第五挡风板与活性炭安装腔体的下内壁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保
,具体是侧向炭吸附过风装置
技术介绍
有机废气气体一般都是采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的,在现有的活性炭吸附装置中,多数采用正面接触多气体进行吸附处理,这类的吸附塔的基本构造如下:包括一个中空的吸附塔,在吸附塔顶部设置有风机和进风口,在吸附塔的底部设置有出风口,在吸附塔的中部设置有若干炭吸附颗粒构成的填料体,其结构的缺点在于:该结构为正面送风,风阻大,过滤面正对出风口,吸附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向炭吸附过风装置,本专利技术设置成侧向吸附,即炭吸附板的吸附面与进风口成90度的直角,形成侧向吸附,避免吸附面正面面对进风口,可以减少风阻,提高吸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侧向炭吸附过风装置,包括过风总体腔体,过风总体腔体分为前区的前进风区腔体、中区的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后区的后出风区腔体;在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内设置有4个互相平行的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分别为第一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第二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第三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第四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这4个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按照上下顺序依次层叠设置,相邻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之间村子间隙;第一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面向前进风区腔体的一端通过第一挡风板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的上内壁连接,第四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面向前进风区腔体的一端通过第五挡风板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的下内壁连接;第一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面向后出风区腔体的一端为端P1,第二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面向后出风区腔体的一端为端P2,端Pl通过第二挡风板与端P2连接;第三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面向后出风区腔体的一端为端P3,第四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面向后出风区腔体的一端为端P4,端P3通过第三挡风板与端P4连接。经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后,本专利技术的装置采用4个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作为吸附结构,并采用横向平方的方式设置,相邻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之间形成间隙,这些间隙就会给出风道,以上述结构来说,其结构具备2个进风道和3个出风道,其出风效果更佳明显,因此进风风压大,出风风压小,就会造成风阻小的特性;同时,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的进风面是面向进风风道的,并未直接面对进风口,每个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的进风面都与进风口的进风风向形成90度的夹角,因此没有直接面对进风口,经过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进风面的过流会顺序降低,因此会提高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的吸附效果,可以大量的吸附空气中的杂质,避免被吸附的杂质被强力的风流吹得脱离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优选的,前进风区腔体为圆台形空腔体,其小端面设置有进风口,其大端面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连接。优选的,后出风区腔体为圆台形空腔体,其小端面设置有出风口,其大端面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连接。优选的,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的厚度为5cm至10cm。优选的,第一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的上内壁至少保持20cm的间隙。优选的,第四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的下内壁至少保持20cm的间隙。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吸附效果佳、风阻低。【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侧视示意图。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1、第一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2、第二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3、第三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4、第四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5、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6、前进风区腔体;7、后出风区腔体;15、第一挡风板;12、第二挡风板;23、第三挡风板;34、第四挡风板;45、第五挡风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侧向炭吸附过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过风总体腔体,过风总体腔体分为前区的前进风区腔体6、中区的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5、后区的后出风区腔体;在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5内设置有4个互相平行的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分别为第一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1、第二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2、第三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3、第四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4,这4个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按照上下顺序依次层叠设置,相邻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之间村子间隙;第一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I面向前进风区腔体6的一端通过第一挡风板5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5的上内壁连接,第四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4面向前进风区腔体6的一端通过第五挡风板45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5的下内壁连接;第一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I面向后出风区腔体7的一端为端P1,第二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2面向后出风区腔体7的一端为端P2,端Pl通过第二挡风板12与端P2连接;第三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3面向后出风区腔体7的一端为端P3,第四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4面向后出风区腔体7的一端为端P4,端P3通过第三挡风板34与端P4连接。经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后,本专利技术的装置采用4个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作为吸附结构,并采用横向平方的方式设置,相邻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之间形成间隙,这些间隙就会给出风道,以上述结构来说,其结构具备2个进风道和3个出风道,其出风效果更佳明显,因此进风风压大,出风风压小,就会造成风阻小的特性;同时,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的进风面是面向进风风道的,并未直接面对进风口,每个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的进风面都与进风口的进风风向形成90度的夹角,因此没有直接面对进风口,经过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进风面的过流会顺序降低,因此会提高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的吸附效果,可以大量的吸附空气中的杂质,避免被吸附的杂质被强力的风流吹得脱离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上述结构中,第一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与第二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之间的间隙就会形成第一个进风道,第三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与第四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之间的间隙就会形成第二个进风道,而第一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的上内壁之间形成第一个出风道,第二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与第三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个出风道,第四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的下内壁之间形成第三个出风道;高速风流进入2个进风道后被减速,对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的进风面的冲击就会变小,从而提高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的吸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吸附效果比传统结构可以提尚 50%。优选的,前进风区腔体6为圆台形空腔体,其小端面设置有进风口,其大端面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5连接。优选的,后出风区腔体7为圆台形空腔体,其小端面设置有出风口,其大端面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5连接。优选的,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的厚度为5cm至10cm。优选的,第一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I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5的上内壁至少保持20cm的间隙。优选的,第四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板4与活性炭活性炭安装腔体5的下内壁至少保持20cm的间隙。如上所述,则能很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主权项】1.侧向炭吸附过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过风总体腔体,过风总体腔体分为前区的前进风区腔体(6)、中区的活性炭安装腔体(5)、后区的后出风区腔体;在活性炭安装腔体(5)内设置有4个互相平行的活性炭吸附板,活性炭吸附板分别为第一活性炭吸附板(1)、第二活性炭吸附板(2)、第三活性炭吸附板(3)、第四活性炭吸附板(4),这4个活性炭吸附板按照上下顺序依次层叠设置,相邻活性炭吸附板之间村子间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侧向炭吸附过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过风总体腔体,过风总体腔体分为前区的前进风区腔体(6)、中区的活性炭安装腔体(5)、后区的后出风区腔体;在活性炭安装腔体(5)内设置有4个互相平行的活性炭吸附板,活性炭吸附板分别为第一活性炭吸附板(1)、第二活性炭吸附板(2)、第三活性炭吸附板(3)、第四活性炭吸附板(4),这4个活性炭吸附板按照上下顺序依次层叠设置,相邻活性炭吸附板之间村子间隙;第一活性炭吸附板(1)面向前进风区腔体(6)的一端通过第一挡风板(5)与活性炭安装腔体(5)的上内壁连接,第四活性炭吸附板(4)面向前进风区腔体(6)的一端通过第五挡风板(45)与活性炭安装腔体(5)的下内壁连接;第一活性炭吸附板(1)面向后出风区腔体(7)的一端为端P1,第二活性炭吸附板(2)面向后出风区腔体(7)的一端为端P2,端P1通过第二挡风板(12)与端P2连接;第三活性炭吸附板(3)面向后出风区腔体(7)的一端为端P3,第四活性炭吸附板(4)面向后出风区腔体(7)的一端为端P4,端P3通过第三挡风板(34)与端P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向廷王刚张仁友张仁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和鼎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