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蓝星专利>正文

可充气式直肠肛门引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97611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8 1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充气式直肠肛门引流器,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外壁固定包覆有覆盖气囊,在该覆盖气囊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环状的第一限位气囊与第二限位气囊,在所述第一限位气囊与第二限位气囊之间设置有肛门贴合部。其显著效果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仅能够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护理的临床环境,不容易造成肛门部位的坏死,同时能够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通过设置气囊不仅可增加引流时病人的舒适性,同时可避免造成对直肠内膜的损伤,从而造成并发感染的现象,提高了引流时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使得引流器与肠壁之间不存在空隙,有效避免了肠道分泌物从引流器与肠壁之间缝隙流出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术后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充气式直肠肛门引流器
技术介绍
目前,结、直肠或肛门手术后为预防吻合口瘘或肛门狭窄的发生,常需定期扩肛。扩肛可促进肠蠕动使其内容物排出,降低结肠内压力,有利于吻合口愈合。目前扩肛方法主要采用金属扩肛器或手法,二者在扩肛操作时病人痛苦大,且有肠穿孔的危险。另外,大便失禁病人在治疗期间处于无控排便状态,容易造成被服污染、肛周糜烂,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及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因此通常在直肠或结肠中放置引流器进行引流,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护理的临床环境。现有的引流管在使用中,其一端处在结肠或直肠中、另一端从肛门伸出。然而,现有的这种直管状的引流管存在的欠缺是:引流管的前端部与结肠或直肠的内壁间会存在腔隙,结肠或直肠排放的分泌物会大量的进入到引流管与直肠内壁间的腔隙中,再从肛门排出,这样一则会污染吻合部位,容易引起并发症;二则会增加肛门的护理难度,增加病人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充气式直肠肛门引流器,该引流器使用方便,与肠壁之间不存在空隙,不仅能够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护理的临床环境,同时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表述一种可充气式直肠肛门引流器,包括引流管,其关键在于:所述引流管的外壁固定包覆有覆盖气囊,在该覆盖气囊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环状的第一限位气囊与第二限位气囊,在所述第一限位气囊与第二限位气囊之间设置有肛门贴合部。本方案在使用时,首先接好引流袋,将引流管的一端塞入肛门中,并使得第一限位气囊与第二限位气囊分别位于肛门的内外两侧,然后向第一限位气囊与第二气限位囊内充气使其膨胀起来,从而将引流管固定,当完成引流后对第一限位气囊与第二限位气囊进行排气,之后取出引流管。本方案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仅能够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护理的临床环境,不容易造成肛门部位的坏死,同时能够有效地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而且通过将引流管包覆一层气囊,不仅可增加引流时病人的舒适性,同时可避免造成对直肠内膜的损伤,从而造成并发感染的现象,提高了引流时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使得引流器与肠壁之间不存在空隙,有效避免了肠道分泌物从引流器与肠壁之间缝隙流出的现象。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覆盖气囊、第一限位气囊与第二限位气囊一体成型。采用上述结构,不仅可以降低成产难度与加工成本,而且还能保证气囊的密封性。在靠近所述引流管端部的覆盖气囊上还设置有充气管,该充气管设置有控制阀门,在所述充气管上还连接有气泵接口。 这样设置,使得引流器便于携带与转移,使用更加方便。通过设置所述控制阀门,不仅能够使得本引流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充气状态,能切便于对气囊内气体的压强进行控制,实用性与稳定性更尚。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引流管为硬管。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引流管为软管。采用上述软管,可增加引流时病人的舒适性,同时可避免造成对直肠内膜的损伤,从而造成并发感染的现象,提高了引流时的安全性。本技术的显著效果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仅能够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护理的临床环境,不容易造成肛门部位的坏死,同时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通过设置气囊不仅可增加引流时病人的舒适性,同时可避免造成对直肠内膜的损伤,从而造成并发感染的现象,提高了引流时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使得引流器与肠壁之间不存在空隙,有效避免了肠道分泌物从引流器与肠壁之间缝隙流出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可充气式直肠肛门引流器,包括引流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I的外壁固定包覆有覆盖气囊2,在该覆盖气囊2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环状的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在所述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之间设置有肛门贴合部,在靠近所述引流管I端部的覆盖气囊2上还设置有充气管5,该充气管5设置有控制阀门6,在所述充气管5上还连接有气泵接口 7。本实施例中,所述覆盖气囊2、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 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充气鼓胀后呈圆球状。在实际应用中,若引流管I为软管,则在引流管I中装设引导棒8,如图2所示,并通过引导棒8上设置的限位挡板9将所述引流管I的一端顶入肛门中,使得第一气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分别位于肛门的内外两侧,然后取出引导棒8接上引流袋,并通过充气管5向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内充气膨胀,从而将引流管I固定,随即进行引流,当完成引流后,通过充气管5对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进行排气,取出引流管I ;若引流管I为硬管,则首先接上引流袋,将所述引流管I的一端塞入肛门中,并使得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气囊4分别位于肛门的内外两侧,通过充气管5向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内充气使其膨胀起来,从而将引流管I固定,当完成引流后,通过充气管5对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进行排气,之后取出引流管I ;在使用时,还可以将覆盖气囊2、第一限位气囊3以及第二限位气囊4设置成独立且不相通的分体式气囊,并分别在覆盖气囊2、第一限位气囊3以及第二限位气囊4上连接一根充气管5,从而更易于对三个气囊内的空气体积进行控制,稳定性更高,而且充放气速度更快,有助于提高引流的效率,以及病人引流的舒适性。在充气与泄气过程中,可通过控制阀门6对空气流量进行控制,稳定性更高,有助于提供病人引流的舒适性。【主权项】1.一种可充气式直肠肛门引流器,包括引流管(I),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I)的外壁固定包覆有覆盖气囊(2),在该覆盖气囊(2)的中部分别固定有环状的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在所述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之间设置有肛门贴合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气式直肠肛门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气囊(2)、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 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充气式直肠肛门引流器,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引流管(I)端部的覆盖气囊(2)上还设置有充气管(5),该充气管(5)设置有控制阀门(6),在所述充气管(5)上还连接有气泵接口(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气式直肠肛门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I)为软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气式直肠肛门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I)为硬管。【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充气式直肠肛门引流器,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外壁固定包覆有覆盖气囊,在该覆盖气囊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环状的第一限位气囊与第二限位气囊,在所述第一限位气囊与第二限位气囊之间设置有肛门贴合部。其显著效果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仅能够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护理的临床环境,不容易造成肛门部位的坏死,同时能够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通过设置气囊不仅可增加引流时病人的舒适性,同时可避免造成对直肠内膜的损伤,从而造成并发感染的现象,提高了引流时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使得引流器与肠壁之间不存在空隙,有效避免了肠道分泌物从引流器与肠壁之间缝隙流出的现象。【IPC分类】A61M1-00【公开号】CN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充气式直肠肛门引流器,包括引流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的外壁固定包覆有覆盖气囊(2),在该覆盖气囊(2)的中部分别固定有环状的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在所述第一限位气囊(3)与第二限位气囊(4)之间设置有肛门贴合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蓝星
申请(专利权)人:周蓝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