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宏庆专利>正文

自动收卷机构与自动放卷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84260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3 18: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收卷机构与自动放卷机构,属于打印机配件领域,可以单独或相互配合使用,自动收卷机构包括差速器座、凹头轴、第一摩擦片、差速片、差速器盘、差速器盖板、电机和第二摩擦片,所述电机前端盖上固定有差速器盖板,差速器盖板与差速器座连接围成一个腔体,腔体内差速器盘固定安装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第一摩擦片、差速片、第二摩擦片和凹头轴依次安装在差速器盘内,且第一摩擦片和第二摩擦片的外侧通过凸起固定在差速器盘的卡槽内并与差速片之间填充有阻尼油,凹头轴的内侧与差速片连接,凹头轴的外侧伸出差速器座。自动放卷机构没有电机,其结构原理同自动收卷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进一步优化现有打印机中的收放卷机构,使机构运行更加稳定、平滑。并通过调整压紧力以及阻尼油的种类可以方便的产生不同力矩等级的收放卷机构;将零件进行模具化,使产品一致性更好,质量更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打印机用收放卷机构,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数码烫金打印机、条幅打印机、色带打印机上的自动收卷机构与自动放卷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收放卷机构多采用磁铁吸力来产生阻尼作用,或者单纯采用摩擦作用来产生阻尼作用。使用磁铁吸引力来产生阻尼作用的话,需要在碳带、金箔卷上额外安装铁环,使用专用耗材使金箔通用性变差,阻尼力大小也不好控制。单纯采用摩擦力产生阻尼作用是现阶段使用最多的方式,此种方式启动时会有阻力的变化,而且运行中阻力也会有突变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技术任务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将阻尼油与摩擦片组合产生稳定的阻尼作用的自动收卷机构与自动放卷机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动收卷机构,包括差速器座、凹头轴、第一摩擦片、差速片、差速器盘、差速器盖板、电机和第二摩擦片,所述电机前端盖上固定有差速器盖板,差速器盖板与差速器座连接围成一个腔体,腔体内差速器盘固定安装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第一摩擦片、差速片、第二摩擦片和凹头轴依次安装在差速器盘内,且第一摩擦片和第二摩擦片的外侧通过凸起固定在差速器盘的卡槽内并与差速片之间填充有阻尼油,凹头轴的内侧与差速片连接,凹头轴的外侧伸出差速器座。自动放卷机构,包括差速器座、凹头轴、第一摩擦片、差速片、差速器盘、差速器盖板和第二摩擦片,所述差速器盖板与差速器座连接围成一个腔体,差速器盘、第一摩擦片、差速片、第二摩擦片和凹头轴依次安装在腔体内,且第一摩擦片和第二摩擦片的外侧通过凸起固定在差速器盘的卡槽内并与差速片之间填充有阻尼油,凹头轴的内侧与差速片连接,凹头轴的外侧伸出差速器座,差速器盘与差速器盖板固定在一起。本技术的自动收卷机构与自动放卷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可进一步优化现有打印机中的收放卷机构,使机构运行更加稳定、平滑。并通过调整压紧力以及阻尼油的种类可以方便的产生不同力矩等级的收放卷机构;将零件进行模具化,使产品一致性更好,质量更稳定。【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自动收卷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图1的C向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自动放卷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图4的D向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图5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差速器座,2、凹头轴,3、第一摩擦片,4、差速片,5、差速器盘,6、差速器盖板,7、电机,8、第二摩擦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的自动收卷机构与自动放卷机构作以下详细地说明。如附图1-3所示,本技术的自动收卷机构,其结构包括差速器座1、凹头轴2、第一摩擦片3、差速片4、差速器盘5、差速器盖板6、电机7和第二摩擦片8,所述电机7前端盖上固定有差速器盖板6,差速器盖板6与差速器座I连接围成一个腔体,腔体内差速器盘5固定安装在电机7的动力输出轴上,第一摩擦片3、差速片4、第二摩擦片8和凹头轴2依次安装在差速器盘5内,且第一摩擦片3和第二摩擦片8的外侧通过凸起固定在差速器盘5的卡槽内并与差速片4之间填充有阻尼油,凹头轴2的内侧与差速片4连接,凹头轴2的外侧伸出差速器座I。电机7的动力输出轴带动差速器盘5转动,差速器盘5通过四个卡槽带动第一摩擦片3和第二摩擦片8转动,由于差速片4与第一摩擦片3和第二摩擦片8之间填充有阻尼油,差速片4通过与两侧的摩擦片3摩擦产生差速转动,阻尼油产生平滑的阻尼作用,使差速片4带动与其连接的凹头轴2向外输出差速运动的动力。如附图4-6所示,自动放卷机构包括差速器座1、凹头轴2、第一摩擦片3、差速片4、差速器盘5、差速器盖板6和第二摩擦片8,所述差速器盖板6与差速器座I连接围成一个腔体,差速器盘5、第一摩擦片3、差速片4、第二摩擦片8和凹头轴2依次安装在腔体内,且第一摩擦片3和第二摩擦片8的外侧通过凸起固定在差速器盘5的卡槽内并与差速片4之间填充有阻尼油,凹头轴2的内侧与差速片4连接,凹头轴2的外侧伸出差速器座1,差速器盘5与差速器盖板6固定在一起。该实施例不使用电机7,将差速盖板6与差速器盘5通过四个或若干凸起与对应的孔配合,使差速器盘5和差速盖板6不产生相对转动。其他结构同上,当凹头轴2输入力矩时也会产生平稳的阻尼作用。本技术的自动收卷机构与自动放卷机构其加工制作简单方便,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加工制作即可。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主权项】1.自动收卷机构,包括差速器座(I)、凹头轴(2)、第一摩擦片(3)、差速片(4)、差速器盘(5)、差速器盖板(6)、电机(7)和第二摩擦片(8),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7)前端盖上固定有差速器盖板(6),差速器盖板(6)与差速器座(I)连接围成一个腔体,腔体内差速器盘(5)固定安装在电机(7)的动力输出轴上,第一摩擦片(3)、差速片(4)、第二摩擦片(8)和凹头轴(2)依次安装在差速器盘(5)内,且第一摩擦片(3)和第二摩擦片(8)的外侧通过凸起固定在差速器盘(5)的卡槽内并与差速片(4)之间填充有阻尼油,凹头轴(2)的内侧与差速片(4)连接,凹头轴(2)的外侧伸出差速器座(I)。2.自动放卷机构,包括差速器座(1)、凹头轴(2)、第一摩擦片(3)、差速片(4)、差速器盘(5)、差速器盖板(6)和第二摩擦片(8),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盖板(6)与差速器座(I)连接围成一个腔体,差速器盘(5)、第一摩擦片(3)、差速片(4)、第二摩擦片(8)和凹头轴(2)依次安装在腔体内,且第一摩擦片(3)和第二摩擦片(8)的外侧通过凸起固定在差速器盘(5)的卡槽内并与差速片(4)之间填充有阻尼油,凹头轴(2)的内侧与差速片(4)连接,凹头轴(2)的外侧伸出差速器座(1),差速器盘(5)与差速器盖板(6)固定在一起。【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收卷机构与自动放卷机构,属于打印机配件领域,可以单独或相互配合使用,自动收卷机构包括差速器座、凹头轴、第一摩擦片、差速片、差速器盘、差速器盖板、电机和第二摩擦片,所述电机前端盖上固定有差速器盖板,差速器盖板与差速器座连接围成一个腔体,腔体内差速器盘固定安装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第一摩擦片、差速片、第二摩擦片和凹头轴依次安装在差速器盘内,且第一摩擦片和第二摩擦片的外侧通过凸起固定在差速器盘的卡槽内并与差速片之间填充有阻尼油,凹头轴的内侧与差速片连接,凹头轴的外侧伸出差速器座。自动放卷机构没有电机,其结构原理同自动收卷机构。本技术可进一步优化现有打印机中的收放卷机构,使机构运行更加稳定、平滑。并通过调整压紧力以及阻尼油的种类可以方便的产生不同力矩等级的收放卷机构;将零件进行模具化,使产品一致性更好,质量更稳定。【IPC分类】B65H23-06【公开号】CN204549585【申请号】CN201520037850【专利技术人】王宏庆 【申请人】王宏庆【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申请日】2015年1月20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动收卷机构,包括差速器座(1)、凹头轴(2)、第一摩擦片(3)、差速片(4)、差速器盘(5)、差速器盖板(6)、电机(7)和第二摩擦片(8),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7)前端盖上固定有差速器盖板(6),差速器盖板(6)与差速器座(1)连接围成一个腔体,腔体内差速器盘(5)固定安装在电机(7)的动力输出轴上,第一摩擦片(3)、差速片(4)、第二摩擦片(8)和凹头轴(2)依次安装在差速器盘(5)内,且第一摩擦片(3)和第二摩擦片(8)的外侧通过凸起固定在差速器盘(5)的卡槽内并与差速片(4)之间填充有阻尼油,凹头轴(2)的内侧与差速片(4)连接,凹头轴(2)的外侧伸出差速器座(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宏庆
申请(专利权)人:王宏庆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