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庆桥专利>正文

一种可折叠童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73928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3 0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童车,包括上推杆、下推杆、脚靠组件、座垫前横杆、座垫后横杆、前支架组件、后支架组件、下连杆、脚踏板和折叠装置;所述上推杆的下端通过第一转动锁定装置与下推杆的上端连接,所述下推杆的下端通过第二转动锁定装置与下连杆的上端连接;所述脚踏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下连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架组件对称设置在脚踏板两端,所述前支架组件上端与脚踏板相连接,下端设有前轮;所述后支架组件上端与第二转动锁定装置相连接,下端设有后轮;所述第一转动锁定装置通过钢索与第二转动锁定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折叠操作方便、折叠后占用空间较小、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童车
,特别涉及到一种可折叠童车
技术介绍
童车是一种为婴儿户外活动提供便利而设计的工具车,是宝宝最喜爱的散步交通工具,更是妈妈带宝宝上街购物时的必须品,而童车主要分为非折叠式和折叠式,其中折叠式童车具有折叠后占用空间小的优点,折叠后可以放入汽车尾箱内,因此出行方便,深受人们的欢迎。目前折叠式童车大多折叠结构十分复杂,造成童车笨重,制造运输成本高,而折叠后所占的空间仍然较大,严重影响了折叠式童车市场占有率。然而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研发者有必要研制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折叠操作方便、折叠后占用空间较小、成本低廉的可折叠童车。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目的提供了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折叠操作方便、折叠后占用空间较小、成本低廉的可折叠童车。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是实现的:一种可折叠童车,包括上推杆、下推杆、脚靠组件、座垫前横杆、座垫后横杆、前支架组件、后支架组件、下连杆、脚踏板和折叠装置;所述上推杆的下端通过第一转动锁定装置与下推杆的上端连接,所述下推杆的下端通过第二转动锁定装置与下连杆的上端连接;所述脚踏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下连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架组件对称设置在脚踏板两端,所述前支架组件上端与脚踏板相连接,下端设有前轮;所述后支架组件上端与第二转动锁定装置相连接,下端设有后轮;所述座垫前横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脚靠组件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座垫后横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脚靠组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锁定装置通过钢索与第二转动锁定装置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折叠装置包括第一折杆、第二折杆、第三折杆和第四折杆,所述第一折杆一端与后支架组件枢接,另一端与第二折杆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折杆另一端与第三折杆一端枢接、并将其整体与下连杆枢接,所述第三折杆另一端与第四折杆一端枢接,并将其整体与脚靠组件中部枢接,所述第四折杆另一端与下推杆下?而枢接。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锁定装置包括第一关节按键、第一下关节、第一关节内齿、第一弹簧、第一上关节、顶篷固定座、顶篷弹簧盖和铆钉,所述第一关节按键设置在第一下关节内,并与第一关节内齿相接触,所述第一关节内齿卡接在第一上关节内,所述第一关节内齿内端面与第一上关节内端面之间设有第一弹簧,所述顶篷固定座通过铆钉将顶篷固定座与第一上关节连接在一起。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动锁定装置包括第二下关节、第二上关节、第二关节内齿、第二关节旋转内齿、第二弹簧、第二后脚关节和铆钉,所述第二下关节与第二上关节扣合在一起,所述第二后脚关节通过铆钉与第二上关节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关节旋转内齿与第二关节内齿卡接在第二上关节内,所述第二关节旋转内齿与第二后脚关节之间设有第二弹簧。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脚靠组件与座垫后横杆一体成型。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上推杆下端固定有卡块,在所述后支架组件上端枢接有与所述卡块相配合的卡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折叠时,只需要将顶篷往后折,使顶篷折叠到与上推杆在一个平面内,使得顶篷固定座往后转动,双手同时按下第一关节按键,使第一关节内齿滑动,使得第一上关节脱离了第一关节内齿内卡槽的限位,从而使上推杆向后下方折叠,由于第一关节内齿与第一上关节同时旋转,从而使第一关节内齿带动设置在其内部的钢索拉套旋转,而钢索拉套与钢索连在一起,从而产生一个向上的拉力,而此拉力通过钢索传递给第二关节内齿,第二关节内齿通过第二上关节传递给第二关节旋转内齿,此步完成的动作,使钢索产生拉力,传动给第二关节内齿,使第二关节内齿旋转的过程产生一个轴向推力,这个推力提供给第二关节旋转内齿,使得第二关节旋转内齿滑动,脱离第二关节旋转内齿的卡槽位限制,从而使第二关节旋转内齿可以实现旋转功能,将下推杆前上折叠,该童车折置完成。另外,将设置在后支架组件上端的卡爪与设置上推杆下端的卡块卡接在一起,避免折叠完成后的童车在外力的作用下,随意折开的现象,提高了该童车折叠后的稳定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打开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折叠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转动锁定装置与第二转动锁定装置分解示意图。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上推杆 2.下推杆 3.卡块 4.座垫后横杆 5.座垫前横杆 6.脚靠组件7.卡爪8.后支架组件10.第一转动锁定装置11.第二转动锁定装置12.加强杆13.后轮14.下连杆15.前轮16.前支架组件17.脚踏板18.顶篷901.第一折杆902.第二折杆903.第三折杆904.第四折杆101.铆钉102.顶篷弹簧盖103.顶篷弹簧104.顶篷固定座105.第一上关节106.第一弹簧107.第一关节内齿108.钢索拉套109.第一下关节1010.第一关节按键1101.第二下关节1102.第二关节旋转内齿1103.第二上关节1104.第二关节内齿1105.第二弹簧1106.第二后脚关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可折叠童车,包括上推杆1、下推杆2、脚靠组件6、座垫前横杆5、座垫后横杆5、前支架组件16、后支架组件8、下连杆14、脚踏板17和折叠装置9。本实施例中上推杆I的下端通过第一转动锁定装置10与下推杆2的上端连接,下推杆2的下端通过第二转动锁定装置11与下连杆2的上端连接。参照图3所示,第一转动锁定装置10包括第一关节按键1010、第一下关节109、第一关节内齿107、第一弹簧106、第一上关节105、顶篷固定座104、顶篷弹簧盖102和铆钉101,第一关节按键1010设置在第一下关节内109,并与第一关节内齿107相接触,第一关节内齿107卡接在第一上关节内105,第一关节内齿107内端面与第一上关节105内端面之间设有第一弹簧106,顶篷固定座104通过铆钉10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折叠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推杆、下推杆、脚靠组件、座垫前横杆、座垫后横杆、前支架组件、后支架组件、下连杆、脚踏板和折叠装置;所述上推杆的下端通过第一转动锁定装置与下推杆的上端连接,所述下推杆的下端通过第二转动锁定装置与下连杆的上端连接;所述脚踏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下连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架组件对称设置在脚踏板两端,所述前支架组件上端与脚踏板相连接,下端设有前轮;所述后支架组件上端与第二转动锁定装置相连接,下端设有后轮;所述座垫前横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脚靠组件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座垫后横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脚靠组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锁定装置通过钢索与第二转动锁定装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庆桥
申请(专利权)人:杨庆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