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太阳能供电的智能水体增氧修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67266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2 16: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于太阳能供电的智能水体增氧修复机,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结构复杂,成本高,微纳米气泡产生效率较低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太阳能电池板与储电瓶相连接,储电瓶经第一导线分别与空气压缩机、增压泵、电机相连接,储电瓶经第二导线与控制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气源的电磁阀相连接,空气压缩机通过导气管与增压泵的入水口相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通过入水口与增压泵出水口相连接,增益管的入水口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出水口相连接,电机通过连接杆与驳轮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微纳米气泡的发生效率和发生量,降低了设备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是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上的创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太阳能供电的智能水体增氧修复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富营养化水体或有机污染水体增氧处理
,特别是一种基于太阳能供电的智能水体增氧修复机。
技术介绍
我国的区域性水体(城市河流水系、护城河、景观水、中小湖泊等)因其水体水系循环不畅,富含有机质的污水注入渠道较多,使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最终导致水系中生态系统崩溃,使其失去景观性能甚至演变为新的污染源;一些水产养殖水体因有机污染物过高,水体更新不及时也会造成水质恶化,既不利于养殖生产,又对环境造成污染。通过向水中通往空气或氧气,可提高水体中的氧含量,从而能够治理因水体中氮磷含量过多引发的生态系统崩溃问题。传统的曝气增氧技术利用机械搅拌水体或者利用空气压缩机向水中注入宏观气泡的方式向水体增氧,但因宏观气泡在水中上浮快,与水体之间的氧交换时间短,增氧效率极低。相比之下,微纳米气泡水处理技术在水体中注入微纳米气泡,由于气泡体积小,气泡在水中的滞留时间和表面积比普通气泡增大了数万倍,对水体溶氧量的提高效果明显,又极大的提高了水体中悬浮物的分享效率,非常有利于水体中需氧菌的降解活动,这对于改善水质、抑制水体一富营养化尤为重要。微纳米气泡水处理的关键是高效、廉价和大量的产生微纳米气泡。常规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有两个阻碍其实际应用的缺点,一个是气泡发生和其他附属部分等多个环节组成,结构复杂,成本高,而且微纳米气泡产生效率较低;第二个是由于电源的限制,装置需固定在一个位置不能移动,使接受气泡的局部水体过度曝气,远离气泡发生装置的部分不能增氧,这样,过度曝气部分反而不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生长,也大大浪费了能源,不利于生产规模的应用。因此,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改进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基于太阳能供电的智能水体增氧修复机,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结构复杂,成本高,微纳米气泡产生效率较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储电瓶、浮载板和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太阳能电池板、储电瓶、空气压缩机均安装在浮载板的上方,露出水面以上,浮载板的前端横轴上装有电机,电机前部有固定在垂直挡板上的压力开关,用来控制电机电源,垂直挡板装在横轴最前端,太阳能电池板与储电瓶相连接,储电瓶经第一导线分别与空气压缩机、增压泵、电机相连接,储电瓶经第二导线与控制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气源的电磁阀相连接,增压泵经增压泵固定杆装在浮载板的下方,空气压缩机通过导气管与增压泵的入水口相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通过入水口与增压泵出水口相连接,增益管的入水口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出水口相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侧壁上有螺纹接口,螺纹接口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入水口通过外螺纹与增压泵出水口内螺纹相连接,电机通过连接杆与驳轮相连接,6支驳杆呈中心对称辐射状装在驳轮上,6支驳杆在同一水平面内,增压泵、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增益管、连接杆均装在浮载板下方,浸没在水面以下,太阳能电池板的储电瓶通过第一导线对空气压缩机、增压泵、电机供电,同时通过第二导线对控制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气源的电磁阀供电,压力传感器将压力信息通过第二导线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腔内压力数据处理,控制控制气源的电磁阀,为安全和便于控制,控制器和控制气源的电磁阀均安装在浮载板上方,增益管17、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均和增压泵7同轴布置,连接杆12垂直于水面,横轴24与浮载板6的连接处位于增压泵7轴线在浮载板6上的投影线上。本专利技术提高了微纳米气泡的发生效率和发生量,提高了水体中微纳米气泡的利用率,降低了设备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有效解决了传统电源对机器使用的限制,是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上的创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连接示意图,其中浮载板以上为水上部分,浮载板以下为水下部分。图2为本专利技术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增益管主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增益管侧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增益管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缓释节流片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8给出,本专利技术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储电瓶、浮载板和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太阳能电池板1、储电瓶2、空气压缩机4均安装在浮载板6的上方,露出水面以上,浮载板6的前端横轴24上装有电机9,电机9前部有固定在垂直挡板25上的压力开关11,用来控制电机电源,垂直挡板25装在横轴24最前端,太阳能电池板1与储电瓶2相连接,储电瓶2经第一导线14分别与空气压缩机4、增压泵7、电机9相连接,储电瓶2经第二导线15与控制器3、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气源的电磁阀5相连接,增压泵7经增压泵固定杆16装在浮载板6的下方,空气压缩机4通过导气管13与增压泵7的入水口相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通过入水口18与增压泵7出水口相连接,增益管17的入水口22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出水口20相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侧壁上有螺纹接口19,螺纹接口19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入水口18通过外螺纹与增压泵出水口内螺纹相连接,电机9通过连接杆12与驳轮10相连接,6支驳杆26呈中心对称辐射状装在驳轮10上,6支驳杆在同一水平面内,增压泵7、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增益管17、连接杆12均装在浮载板6下方,浸没在水面以下,太阳能电池板的储电瓶2通过第一导线14对空气压缩机4、增压泵7、电机9供电,同时通过第二导线15对控制器3、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气源的电磁阀5供电,压力传感器将压力信息通过第二导线15反馈给控制器3,控制器根据腔内压力控制气源电磁阀5,为安全和便于控制,控制器和电磁阀均安装在浮载板6上方,增益管17、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均和增压泵7同轴布置,连接杆12垂直于水面,横轴24与浮载板6的连接处位于增压泵7轴线在浮载板6上的投影线上。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述的浮载板6为长1-3m、宽0.5-1m、厚5-10cm的船形。所述的增压泵固定杆16至少有2个,均为长度0.5m-1.5m,φ1-2cm的钢筋或外径3-5cm、壁厚2-5mm的钢管。所述的连接杆12为长度0.2m-1m,φ2-4cm的钢筋或外径5-8cm、壁厚2-5mm的钢管。所述的驳杆26为长度0.2m-0.5m,φ1-2cm的钢筋或外径3-5cm、壁厚2-5mm的钢管。所述的螺纹接口19内螺纹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外螺纹相匹配。所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出水口20为内径20-30mm的外螺纹接口。所述的增益管17的入水口22外螺纹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出水口20的内螺纹相匹配,增益管17为长20-150cm,内径15-20mm的钢管,钢管上有一条沿轴线方向贯通单壁的狭缝21,狭缝21宽度为1-5mm。所述的增益管17的入水口22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出水口20之间装有缓释节流片23,缓释节流片23为与增益管入水口22等内径的圆形金属片,金属片厚度为1.5-4.5mm,圆心处有一直径1-5mm的缓释节流孔27。所述的控制器为程序控制器或单片机8051控制器。所述的微纳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基于太阳能供电的智能水体增氧修复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太阳能供电的智能水体增氧修复机,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储电瓶、浮载板和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太阳能电池板(1)、储电瓶(2)、空气压缩机(4)均安装在浮载板(6)的上方,露出水面以上,浮载板(6)的前端横轴(24)上装有电机(9),电机(9)前部有固定在垂直挡板(25)上的压力开关(11),用来控制电机电源,垂直挡板(25)装在横轴(24)最前端,太阳能电池板(1)与储电瓶(2)相连接,储电瓶(2)经第一导线(14)分别与空气压缩机(4)、增压泵(7)、电机(9)相连接,储电瓶(2)经第二导线(15)与控制器(3)、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和电磁阀(5)相连接,增压泵(7)经增压泵固定杆(16)装在浮载板(6)的下方,空气压缩机(4)通过导气管(13)与增压泵(7)的入水口相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通过入水口(18)与增压泵(7)出水口相连接,增益管(17)的入水口(22)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出水口(20)相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侧壁上有螺纹接口(19),螺纹接口(19)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入水口(18)通过外螺纹与增压泵出水口内螺纹相连接,电机(9)通过连接杆(12)与驳轮(10)相连接,6支驳杆(26)呈中心对称辐射状装在驳轮(10)上,6支驳杆在同一水平面内,增压泵(7)、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增益管(17)、连接杆(12)均装在浮载板(6)下方,浸没在水面以下,太阳能电池板的储电瓶(2)通过第一导线(14)对空气压缩机(4)、增压泵(7)、电机(9)供电,同时通过第二导线(15)对控制器(3)、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和电磁阀(5)供电,压力传感器将压力信息通过第二导线(15)反馈给控制器(3)、控制器根据压力参数控制电磁阀(5),为安全和便于控制,控制器和电磁阀均安装在浮载板(6)上方,增益管(17)、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均和增压泵(7)同轴布置,连接杆(12)垂直于水面,横轴(24)与浮载板(6)的连接处位于增压泵(7)轴线在浮载板(6)上的投影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太阳能供电的智能水体增氧修复机,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储电瓶、浮载板和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太阳能电池板(1)、储电瓶(2)、空气压缩机(4)均安装在浮载板(6)的上方,露出水面以上,浮载板(6)的前端横轴(24)上装有电机(9),电机(9)前部有固定在垂直挡板(25)上的压力开关(11),用来控制电机电源,垂直挡板(25)装在横轴(24)最前端,太阳能电池板(1)与储电瓶(2)相连接,储电瓶(2)经第一导线(14)分别与空气压缩机(4)、增压泵(7)、电机(9)相连接,储电瓶(2)经第二导线(15)与控制器(3)、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和电磁阀(5)相连接,增压泵(7)经增压泵固定杆(16)装在浮载板(6)的下方,空气压缩机(4)通过导气管(13)与增压泵(7)的入水口相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通过入水口(18)与增压泵(7)出水口相连接,增益管(17)的入水口(22)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出水口(20)相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侧壁上有螺纹接口(19),螺纹接口(19)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入水口(18)通过外螺纹与增压泵出水口内螺纹相连接,电机(9)通过连接杆(12)与驳轮(10)相连接,6支驳杆(26)呈中心对称辐射状装在驳轮(10)上,6支驳杆在同一水平面内,增压泵(7)、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增益管(17)、连接杆(12)均装在浮载板(6)下方,浸没在水面以下,太阳能电池板的储电瓶(2)通过第一导线(14)对空气压缩机(4)、增压泵(7)、电机(9)供电,同时通过第二导线(15)对控制器(3)、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腔内压力传感器和电磁阀(5)供电,压力传感器将压力信息通过第二导线(15)反馈给控制器(3)、控制器根据压力参数控制电磁阀(5),为安全和便于控制,控制器和电磁阀均安装在浮载板(6)上方,增益管(17)、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均和增压泵(7)同轴布置,连接杆(12)垂直于水面,横轴(24)与浮载板(6)的连接处位于增压泵(7)轴线在浮载板(6)上的投影线上;空气经由空气压缩机(4)压缩后通过导气管(13)进入增压泵(7)入水口,与水流一起经由增压泵(7)加压溶解后进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入水口(18),气体进一步溶解后气水混合流由微纳米气泡发生器(8)的出水口(20)进入缓释节流片的缓释节流孔,经缓释节流后气体以微纳米气泡的形式析出,进入增益管(17),在增益管(17)中经折流、水气流互相剪切、碰撞,使气泡量进一步增加,由于增益管(17)的入水口(22)处气水流流速大,形成负压,使外部水经由狭缝自增益管入水口(22)处附近进入增益管(17),增加水的流量,减小气泡分散浓度,减小气泡的合并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保祥刘碧波闫万华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家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