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流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0613 阅读:7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6 1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涌流控制器,所述涌流控制器包括:充电电路、动作控制电路、整流电路,其中,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构成电压信号输入端,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K3连接至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OUT连接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且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构成单片机I/O端口连接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涌流控制器结构更加简单、连续动作时间间隔更短,且工作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配电保护系统,具体地,涉及涌流控制器
技术介绍
涌流控制器是保证断路器成功运行的核心部件。它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是分重要的作用。可靠性和选择性都是配电保护系统的四大基本要求之一,需要比电网本身可靠性能指标更高的设备来实现,因此涌流控制器的可靠性尤为重要。传统的涌流控制器充电时间慢,对连续出现的故障不能够快速反应,因此急需一种新型的涌流控制器以提升断路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涌流控制器。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涌流控制器,包括:充电电路、动作控制电路、整流电路,其中,所述充电电路的电压输入端构成电压信号输入端K0,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输入端K1、第二输入端K2和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K3连接至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三输入端Z1、第四输入端Z2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OUT连接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且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构成单片机I/O端口连接端。优选地,所述充电电路包括:变压器Tl、变压器T2、二极管D5、二极管D12、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0、二极管D11、二极管D14、二极管D15、二极管D16、二极管D17、二极管D24、二极管D18、电容E1、电容E4、电容C,其中,变压器Tl初级线圈的第I端口和变压器T2初级线圈的第I端口构成所述充电电路的电压输入端K0,所述变压器Tl初级线圈的第2端口和变压器T2初级线圈的第2端口分别构成所述充电电路第一输入端Kl、第二输入端K2 ;所述变压器Tl第一次级线圈的第I端口连接电容El的负极,所述电容El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和二极管D12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构成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三输入端Zl的正端;所述二极管D12的正极连接至所述变压器Tl第一次级线圈的第2端口,并构成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三输入端Zl的负端;所述变压器Tl第二次级线圈的第I端口分别连接至二极管D8的负极、二极管D9的正极,所述变压器Tl第二次级线圈的第2端口分别连接至二极管DlO的负极、二极管Dll的正极,且所述二极管D8、二极管DlO的正极均接地,所述二极管D9、二极管DlI的负极相连并构成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Vl ;所述变压器T2第一次级线圈的第I端口分别连接至二极管D16的负极、二极管D17的正极,所述变压器T2第一次级线圈的第2端口分别连接至二极管D14的负极、二极管D15的正极,且所述二极管D14、二极管D16的正极均接地,所述二极管D15、二极管D17的负极相连并构成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V2 ;所述变压器T2第二次级线圈的第2端口连接电容E4的负极,所述电容E4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8的正极和二极管D24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24的正极构成所述充电电路的第四输入端Z2的负端,并分别连接至所述变压器T2第二次级线圈的第I端口和电容C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18的负极连接至所述电容C的正极,并构成所述充电电路的第四输入端Z2的正端;输出端OUT包括第一输出端V1、第二输出端V2。优选地,所述整流电路包括:整流桥B1、整流桥B2,其中,所述整流桥BI的I脚、2脚和所述整流桥B2的I脚、2脚构成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整流桥BI的I脚连接至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三输入端口 Zl的负端,所述整流桥BI的2脚连接至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三输入端口 Zl的正端;所述整流桥B2的I脚连接至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三输入端口 Z2的负端,所述整流桥B2的2脚连接至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三输入端口 Z2的正端;所述整流桥BI的3脚、4脚和所述整流桥B2的3脚、4脚构成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整流桥BI的3脚连接至所述充电电路第一输入端Kl,所述整流桥B2的4脚接至所述充电电路第二输入端K2,且所述整流桥BI的4脚、所述整流桥B2的3脚相连,并构成输入端K3 ;整流桥BI的I脚、整流桥B2的I脚均为直流负输出端,整流桥BI的2脚、整流桥B2的2脚均为直流正输出端;整流桥BI的3脚、4脚以及整流桥B2的3脚、4脚均为交流输入端。优选地,所述动作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kl、继电器k2、三极管Ql、电阻Rl,其中,继电器kl的第一控制端和所述继电器k2的第一控制端构成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继电器kl的第一控制端连接至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VI,所述继电器k2的第一控制端连接至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V2 ;所述继电器kl的第二控制端、继电器k2的第二控制端均连接三极管Ql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l的发射集接地,所述三极管Ql的基集连接电阻Rl的一端,所述电阻Rl的另一端构成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继电器kl的动触点、第一静触点和所述继电器k2的动触点、第一静触点构成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继电器kl的第一静触点和所述继电器k2的第一静触点相连并连接至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口 K3 ;所述继电器kl的动触点连接至所述充电电路第一输入端K1,所述继电器k2的动触点连接至所述充电电路第二输入端K2 ;所述继电器kl的第二静触点、继电器k2的第二静触点均悬空;所述继电器kl、继电器k2均为单刀双掷继电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涌流控制器采用双路充电模式,加快了充电时间。2、本技术的涌流控制器对于连续故障能够做出快速反应,提高了断路器的可靠性。3、本技术的涌流控制器结构简单,稳定性高。【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涌流控制器,包括:充电电路、动作控制电路、整流电路,其中,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构成电压信号输入端,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K3连接至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OUT连接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且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构成单片机I/O端口连接端。优选地,所述充电电路包括:变压器Tl、变压器T2、二极管D5、二极管D12、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0、二极管D11、二极管D14、二极管D15、二极管D16、二极管D17、二极管D24、二极管D18、电容E1、电容E4、电容C,其中,变压器Tl初级线圈的第I端口和变压器T2初级线圈的第I端口构成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变压器Tl初级线圈的第2端口和变压器T2初级线圈的第2端口分别构成所述充电电路第一输入端Kl、第二输入端K2 ;所述变压器Tl第一次级线圈的第I端口连接电容El的负极,所述电容El的正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和二极管D12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构成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三输入端Zl的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涌流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电路、动作控制电路、整流电路,其中,所述充电电路的电压输入端K0构成电压信号输入端,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输入端K1、第二输入端K2和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K3连接至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三输入端Z1、第四输入端Z2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OUT连接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且所述动作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构成单片机I/O端口连接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博易莱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