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22469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3 1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该便携式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交流连接器、电源转换电路及多个电压调整单元,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与交流连接器连接,电源转换电路将输入的高压交流电源转换为低压直流电源;各个电压调整单元对应连接一USB连接器;各USB连接器的电源端与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电压调整单元包括与对应的USB连接器连接的两个检测端,电压调整单元根据两个检测端检测与输出支路对应连接的USB连接器上待充电设备的充电电流调整两个检测端的输出电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为多个不同电压模式的电子设备进行匹配充电的目的,能够方便为不同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便携式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个消费者配备多个电子产品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一般年轻人都配备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随着消费电子市场的深度发展,可穿戴设备也会层出不穷,个人拥有的电子产品只会更多。这些电子产品的厂商为了提供给设备最佳的充电方式,一般采用专用的电源适配器给设备供电,例如苹果和三星公司的手机等充电设备就不能互相采用对方的充电适配器来进行充电,主要原因在于两个公司生产的设备的充电电压模式不一样,导致识别端口不能识别对方的充电设备或者充电起来较慢。并且,目前除苹果和三星外还有其他的充电电压模式,而目前的充电装置无法做到一个适配器为多个不同电压模式的电子设备进行匹配充电的目的,从而造成电子产品充电不便的问题。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旨在解决一个适配器不能为多个不同电压模式的电子设备进行匹配充电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所述便携式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交流连接器、电源转换电路及多个电压调整单元,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交流连接器连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将输入的高压交流电源转换为低压直流电源;各个所述电压调整单元对应连接一USB连接器;各所述USB连接器的电源端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调整单元包括与对应的所述USB连接器连接的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所述电压调整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检测与该电压调整单元对应连接的USB连接器上待充电设备的充电电流,调整所述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的输出电压;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交流连接器的位置设有第一插接口,所述壳体上对应各个所述USB连接器的位置设有第二插接口。优选地,所述USB连接器包括传输数据的D-端口和D+端口,所述第一检测端与所述D-端口连接,所述第二检测端与所述D+端口连接。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设有用于容置所述控制电路板的容置腔,且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插接口和第二插接口分别设于所述上盖上。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板面向所述上盖的一侧设有第一散热片。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板面向所述下盖的一侧设有第二散热片。优选地,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EMI单元、整流滤波单元及变压调制单元,所述EMI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交流连接器连接,用于输入高压交流电源,所述EMI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滤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滤波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变压调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压调制单元的输出端与各所述USB连接器的电源端连接;其中,所述交流连接器输入的高压交流信号经所述EMI单元共模抑制处理后,传递至所述整流滤波单元进行整流滤波形成高压直流信号,经所述变压调制单元变压及PWM调制处理后形成低压直流信号输出至各USB连接器。优选地,所述交流连接器包括火线输入端和零线输入端;所述EMI单元包括第一EMI滤波器、第一电容及第二 EMI滤波器,所述第一 EMI滤波器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火线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 EMI滤波器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零线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 EMI滤波器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 EMI滤波器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一 EMI滤波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 EMI滤波器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一 EMI滤波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优选地,所述整流滤波单元包括整流桥与第一滤波电容,所述整流桥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 EMI滤波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 EMI滤波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正极与所述整流桥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负极与所述整流桥的第二输出端连接。优选地,所述变压调制单元包括变压器单元、PWM调制单元、MOS管,所述变压器单元包括初级线圈、辅助线圈及次级线圈,所述初级线圈与所述辅助线圈位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原边侧,所述次级线圈位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副边侧;所述初级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辅助线圈的一端与所述PWM调制单元的启动端连接,所述辅助线圈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次级线圈的一端分别与各所述USB连接器的电源端连接,另一端与各所述USB连接器的接地端连接后接地;所述PWM调制单元的启动端经限流电阻连接至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正极,所述PWM调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的源极接地。优选地,所述便携式充电装置还包括稳压反馈单元,所述稳压反馈单元包括第一稳压管及光耦,所述第一稳压管的阳极与各所述USB连接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管的阴极连接至所述光耦的发光二极管,所述光耦的光敏三极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PWM调制单元的反馈端,所述光耦的光敏三极管的另一端接地。本技术通过设置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交流连接器、电源转换电路及多个电压调整单元,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交流连接器连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将输入的高压交流电源转换为低压直流电源;各个所述电压调整单元对应连接一 USB连接器;各所述USB连接器的电源端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调整单元包括与对应的所述USB连接器连接的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其中,电压调整单元通过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检测与所述输出支路对应连接的USB连接器上待充电设备的充电电流而自动调整所述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的输出电压,以使待充电设备匹配充电,从而实现了为多个不同电压模式的电子设备进行匹配充电的目的,进而方便为不同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便携式充电装置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充电装置的组装状态图;图3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充电装置的另一视角图;图4为本技术便携式充电装置中电源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便携式充电装置中电压调整单元和USB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参照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充电装置包括壳体10和设于所述壳体10内的控制电路板20,所述控制电路板20上设置有交流连接器30、电源转换电路40及多个电压调整单元50,所述电源转换电路40的输入端与所述交流连接器30连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40将输入的高压交流电源转换为低压直流电源;各个所述电压调整单元50对应连接一 USB连接器60,图5中为USBI ;其中,每一所述USB连接器60包括电源端(I脚)、传输数据的D-端口(2脚)和D+端口(3脚)以及接地端(4脚),各所述USB连接器60的电源端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40的输出端连接,接地端接地;所述电压调整单元50包括与对应的所述USB连接器60连接的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所述第一检测端与所述D-端口连接,所述第二检测端与所述D+端口连接;所述电压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交流连接器、电源转换电路及多个电压调整单元,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交流连接器连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将输入的高压交流电源转换为低压直流电源;各所述电压调整单元对应连接一USB连接器;各所述USB连接器的电源端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调整单元包括与对应的所述USB连接器连接的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所述电压调整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检测与该电压调整单元对应连接的USB连接器上待充电设备的充电电流,调整所述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的输出电压;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交流连接器的位置设有第一插接口,所述壳体上对应各个所述USB连接器的位置设有第二插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业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元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