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风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00558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30 1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压器风冷装置,包括风机罩,风机罩内设置有叶轮组,风机罩连接有冷却风箱,所述叶轮组包括两个同心设置的叶轮,每个叶轮包括数量相同的若干个第一叶片,第一叶片的迎风面设置有弧形导流槽,弧形导流槽的突起方向朝向叶轮组的转动方向,弧形导流槽的底部宽度大于顶部宽度,风机罩与冷却风箱之间通过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连接,第一风管水平设置,第一风管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二风管,两个第二风管分别连接至冷却风箱的顶部和底部,在第二风管与冷却风箱的接口之间竖直设置有若干排支撑架,支撑架上设置有散热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整个风冷装置的能效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散热冷却装置,尤其是一种变压器风冷装置
技术介绍
电力系统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几个环节组成,其中变压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件,它的安全运行对电力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绕组中的铜耗和铁芯中的铁耗都转变为热能,使变压器各个部分的温度升高,变压器的使用寿命主要由绝缘老化程度决定,绝缘老化主要是由温度变化造成的。研宄结果表明:在超越设计温度情况下,温度每升高6°C,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就要减少一半,这便是变压器绝缘老化的六度规则。由此可见温度是影响变压器使用寿命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技术专利CN204205357 U公开了一种新型强制定向风冷系统,提高了散热效果。但是,这种结构的风冷系统要依靠大功率轴流风机实现散热效果,其散热能效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变压器风冷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整个风冷装置的能效比。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变压器风冷装置,包括风机罩,风机罩内设置有叶轮组,风机罩连接有冷却风箱,所述叶轮组包括两个同心设置的叶轮,每个叶轮包括数量相同的若干个第一叶片,两个叶轮上相应的第一叶片轴线相差25。,第一叶片的迎风面设置有弧形导流槽,弧形导流槽的突起方向朝向叶轮组的转动方向,弧形导流槽的底部宽度大于顶部宽度,以弧形导流槽的突起方向为外侧方向,位于弧形导流槽外侧方向的弧形导流槽的侧边与弧形导流槽的底面的夹角为55°,弧形导流槽的另一个侧边与弧形导流槽底面的夹角为35°,风机罩与冷却风箱之间通过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连接,第一风管水平设置,第一风管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二风管,第二风管以第一风管的轴线为对称轴在第一风管两侧对称设置,两个第二风管分别连接至冷却风箱的顶部和底部,在第二风管与冷却风箱的接口之间竖直设置有若干排支撑架,支撑架上设置有散热片,第一风管与第二风管的夹角为15°,第一风管与第二风管的内径之比为5:2,第一叶片的顶部与风机罩之间的距离与风机罩的高度之比为1:7。作为优选,所述靠近冷却风箱一侧的叶轮的第一叶片上设置有通孔。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片在支撑架上相互分离设置,相邻的支撑架上的散热片交错设置,散热片的中部设置有导流凹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改进叶轮组的结构,并配合优化的空气流道,提高了风机驱动空气的效率,从而提高了散热的能效比。两个叶轮同心设置,并且具有25°的角度差,在叶轮组转动时,两个叶轮同步转动,利用第一叶片间的角度差减少了气流的逆向反流,提高了输出气流的平顺性和流量。弧形导流槽可以提高第一叶片对于空气的驱动量。由于本技术提供的叶轮组可以提高空气流量,这部分增加的流量主要位于风机罩的边缘处,从而提高了输出气流的平顺性。通过设置第二风管,可以充分利用风机罩边缘处的气流,对冷却风箱内的散热片进行立体式的风冷处理,从而提高了整个风冷装置的散热效率。靠近冷却风箱一侧的叶轮的第一叶片上设置的通孔便于后侧叶轮驱动的气流顺利流过前侧叶轮,并且可以减少紊流。交错设置的散热片可以充分利用空气气流进行热交换,导流凹槽提高了整个散热片表面的气流分布均匀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同叶轮上的第一叶片的位置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弧形导流槽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叶片与传动轴连接的结构图。图5是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架位置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风机罩;2、冷却风箱;3、第一叶片;4、弧形导流槽;5、第一风管;6、第二风管;7、支撑架;8、散热片;9、导流凹槽;10、通孔;11、第二叶片;12、传动轴;13、连接套;14、凹孔;15、阻尼球;16、弹簧体。【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参照图1-5,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包括风机罩1,风机罩I内设置有叶轮组,风机罩I连接有冷却风箱2,所述叶轮组包括两个同心设置的叶轮,每个叶轮包括数量相同的若干个第一叶片3,两个叶轮上相应的第一叶片3轴线相差25。,第一叶片3的迎风面设置有弧形导流槽4,弧形导流槽4的突起方向朝向叶轮组的转动方向,弧形导流槽4的底部宽度大于顶部宽度,以弧形导流槽4的突起方向为外侧方向,位于弧形导流槽4外侧方向的弧形导流槽4的侧边与弧形导流槽4的底面的夹角为55°,弧形导流槽4的另一个侧边与弧形导流槽底面的夹角为35°,风机罩I与冷却风箱2之间通过第一风管5和第二风管6连接,第一风管5水平设置,第一风管5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二风管6,第二风管6以第一风管5的轴线为对称轴在第一风管5两侧对称设置,两个第二风管6分别连接至冷却风箱2的顶部和底部,在第二风管6与冷却风箱2的接口之间竖直设置有若干排支撑架7,支撑架7上设置有散热片8,第一风管5与第二风管6的夹角为15°,第一风管5与第二风管6的内径之比为5:2,第一叶片3的顶部与风机罩I之间的距离与风机罩I的高度之比为1:7。两个叶轮同心设置,并且具有25°的角度差,在叶轮组转动时,两个叶轮同步转动,利用第一叶片3间的角度差减少了气流的逆向反流,提高了输出气流的平顺性和流量。弧形导流槽4可以提高第一叶片对于空气的驱动量。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叶轮组可以提高空气流量,这部分增加的流量主要位于风机罩I的边缘处,从而提高了输出气流的平顺性。通过设置第二风管6,可以充分利用风机罩边缘处的气流,对冷却风箱内的散热片进行立体式的风冷处理,从而提高了整个风冷装置的散热效率。靠近冷却风箱2 —侧的叶轮的第一叶片3上设置有通孔10,便于后侧叶轮驱动的气流顺利流过前侧叶轮,并且可以减少紊流。散热片8在支撑架7上相互分离设置,相邻的支撑架7上的散热片8交错设置,散热片8的中部设置有导流凹槽9。交错设置的散热片8可以充分利用空气气流进行热交换,导流凹槽9提高了整个散热片8表面的气流分布均匀性。另外,在两个叶轮之间还设置有一个小叶轮,小叶轮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风冷装置,包括风机罩(1),风机罩(1)内设置有叶轮组,风机罩(1)连接有冷却风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组包括两个同心设置的叶轮,每个叶轮包括数量相同的若干个第一叶片(3),两个叶轮上相应的第一叶片(3)轴线相差25°,第一叶片(3)的迎风面设置有弧形导流槽(4),弧形导流槽(4)的突起方向朝向叶轮组的转动方向,弧形导流槽(4)的底部宽度大于顶部宽度,以弧形导流槽(4)的突起方向为外侧方向,位于弧形导流槽(4)外侧方向的弧形导流槽(4)的侧边与弧形导流槽(4)的底面的夹角为55°,弧形导流槽(4)的另一个侧边与弧形导流槽底面的夹角为35°,风机罩(1)与冷却风箱(2)之间通过第一风管(5)和第二风管(6)连接,第一风管(5)水平设置,第一风管(5)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二风管(6),第二风管(6)以第一风管(5)的轴线为对称轴在第一风管(5)两侧对称设置,两个第二风管(6)分别连接至冷却风箱(2)的顶部和底部,在第二风管(6)与冷却风箱(2)的接口之间竖直设置有若干排支撑架(7),支撑架(7)上设置有散热片(8),第一风管(5)与第二风管(6)的夹角为15°,第一风管(5)与第二风管(6)的内径之比为5:2,第一叶片(3)的顶部与风机罩(1)之间的距离与风机罩(1)的高度之比为1: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佟晓亮
申请(专利权)人:保定中普电气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